在農村裏保留着土法染布的技藝,這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發明創造,利用的都是身邊就能找到的天然染料。過去剛紡織出來的土布自身都是白色,這及其不耐髒,並且在過去也被認爲不吉利,需要經過染色後才能做衣做被。土法染布是自染自用,在以前是生活中的基本技能,不少老人都有自己染布的經歷。

灰色

過去農村穿的衣服大都是灰色,是用草木灰或者淤泥染成的,也是最常見最古老的染布方式。聽老人講過用淤泥染布,挖一些沉澱多年的淤泥塗抹在棉布上,放到陰涼封閉的地方。兩天後取出來在洗乾淨,這時候的布就變成了灰褐色。這樣的染布的方式成本很低廉,施行起來也簡單,在以前非常流行。不過這樣染色顏色非常難看,並且也會造成輕微的腐蝕,使衣服的壽命降低。

黃色

農村裏喫石榴的時候都會把皮積攢下來,留着以後染布。把石榴皮同水一起煮開,然後把棉布放到裏面,期間要不停的攪拌使得染色均勻。可以通過高粱杆的白壤沾水觀察色度,上色之後便可以撈出漂洗乾淨,這樣染出來的顏色是種淡黃色。另外染黃色人們最常用的還有槐米,槐樹開花的時候經常見有人拿着鉤子採。

紅色

在農村裏女子通常穿紅色,俗話說“紅到三十綠到老”,把布染成紅色的方法特別多。以前農村裏種植高粱最多,不僅可以食用,更衍生出來了許多生活用品。高粱穗可以做蓋簾板、掃把。高粱杆可以編席子、簍子。還有高粱殼都是紅黑色,這是天然的色素,人們會用高粱殼來染布。高粱殼和水煮沸之後把布放到裏面,這時候染出來的布是淡紅色。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石榴花、茜草根、指甲花等等。

藍色

過去人們染藍色用的都是“蓼”,這是一種一年生的草本植物,通常生長在水邊。最早的時候用蓼染色是染坊的祕密,屬於比較“專業”的染料,後來流傳到了民間。人們經常在菜園地頭隨意種上幾棵,想染色的時候就把葉子摘下來發酵。蓼染色需要和生石灰混合,這樣染出來布料是比較鮮亮的藍青色,而且不容易褪色。

黑色

農村裏曾經給黑色的布也叫做包頭青,足青。想要把布染成黑色用的也是生活中常見的植物,聽說過這樣幾種,慄殼,蓮子殼和烏桕。採用的方式也是煮染,和水以前煮開,撈出來雜物。然後還要放入明礬、鐵砂等東西和布在一起煮。這樣所染出來的布就是深黑色。

在農村裏土法染布大都是因爲經濟條件的限制,人們自產自用以求節約成本。小時候還曾經偶爾見到這樣的染布方式,隨着經濟的發展和各種工業染料的興起,導致土法染布的方式基本被淘汰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