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日本國粹-相撲運動

一組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相撲運動的老照片,敬請欣賞。

相撲(すもう),古稱素舞,起源於中國的漢代,由兩名大力士裸露上身,互相角力。直至西元七世紀,在允恭天皇的葬禮上(西元四百五十三年),中國派遣特使到日本表演素舞致意,被認爲是中國相撲首次傳入日本,對日本原有的相撲造成一定影響。後來成爲日本的國技,日本的國際性的格鬥術和體育運動。作爲專業競技項目,在日本國內稱作大相撲。  相撲比賽在40~60釐米高、727釐米見方、四邊斜度爲40°~ 50°的土臺(日本稱爲“土表”)上進行,土臺中央比賽場地是圓形的,直徑爲455釐米,場地北面爲正面。場上有頂篷,四角懸掛黑(西北)、藍(東北)、紅(東南)、白(西南)4 種顏色的彩布,象徵四季。賽前,需要進行體格檢查,20歲以上者身高要超過1.75米,體重在75公斤以上;20歲以下者身高要超過1.70米,體重在70公斤以上。運動員梳好髮髻( 3段以下的運動員不結髮髻),繫好腰帶和兜襠(運動員裸身,只系寬大的腰帶和兜襠),在臺子東西兩側專門放置的水桶內取“力水”漱口,潤喉,意思是水能增加力量,所以稱爲“力水”。然後用“力紙”擦試身上的污穢,象徵着清淨心靈上的污點。抓些鹽撒在比賽場上,以便使場地清潔,皮膚擦傷不易感染,並祭祀天地,祈求安全。在裁判員鼓打香尺,號召相撲力士出場比賽後,雙方上臺,走到中央相距60釐米處,相對站立,各自作抬腿踏腳,搓手拍掌等準備活動。再兩手接觸地面,調節呼吸,準備進入比賽。

日本《相撲之始》一書說,日本的相撲最早出現於公元前23年。日本體育百科全書記載:“日本的相撲與中國的角抵和拳法有相互關係。”日本歷史考古學家池內宏和梅原末治合著的《通溝》一書也說,日本的相撲同中國吉林省輯安縣出土的3~5世紀古墓壁上的角抵圖極相象;同中國唐宋時代的相撲比賽形式和規則也近似。從17世紀起, 日本各地興起職業性相撲,稱爲"大相撲"。18世紀開始形成現代的相撲。到20世紀初期,相撲作爲日本的“國技”廣泛開展起來。至今日本的相撲比賽每年都要舉行6次,分爲一月場、三月場、五月場、七月場、九月場和十一月場,成爲羣衆最喜愛的運動項目之一。下面介紹的是當前日本流行的相撲的技術要求、比賽規則等。

相撲運動員不僅要有氣力,而且還要有熟練的技巧,技巧是決定比賽勝負的關鍵。技術大致分爲推、摔、捉、拉、閃、 按、 使絆等。 運動員主要用頸、肩、手、臂、胸、腹、腰、膝、腿、腳等部位, 靈活運用各種技術相互進攻。運動員(日本稱爲力士)按運動成績分爲10級:序之口、序二段、三段、幕下、十兩、前頭、小結、關脅、大關及橫綱。橫綱是運動員的最高級稱號,也是終身榮譽稱號。十兩以上6級運動員的髮型和腰帶的質量與幕下以下4級不同。十兩以上6級運動員比賽時,有入場式,穿化妝圍裙。相撲裁判員(日本稱爲行司),按年限也分爲10級。相撲裁判的等級叫做“格”,“橫綱格”是裁判員的最高級稱號。他們的等級用指揮扇上的纓帶顏色爲標誌。裁判用以指揮的扇子稱爲“軍配”,扇子指向的一方爲勝者。

相撲來源於日本神道教的宗教儀式。人們在神殿爲豐收之神舉行比賽,盼望能帶來好的收成。在奈良和平安時期,相撲是一種宮廷觀賞運動,而到了鎌倉戰國時期,相撲成爲武士訓練的一部分。18世紀興起了職業相撲運動,它與現在的相撲比賽極爲相似。神道儀式強調相撲運動,比賽前的跺腳儀式(四顧)的目的是將場地中的惡鬼趨走,同時還起到放鬆肌肉的作用。場地上還要撒鹽以達到淨化的目的,因爲神道教義認爲鹽能驅趕鬼魅。相撲比賽在臺子上進行。整個臺子爲正方形,中部爲圓圈,其直徑爲4.55米。比賽時,兩位力士束髮梳髻,下身系一條兜帶,近乎赤身裸體上臺比賽。比賽中,力士除腳掌外任何部分不得觸及臺子表面,同時也不得超出圓圈。比賽在一二分鐘甚至幾秒鐘內便能決出勝負。相撲的裁判共由6人組成。主裁判由手持摺扇“行司”登臺擔任,其餘5人分別在正面、東面、西面及裁判席上。大力士的最高等級是“橫綱”。下面是大關、關脅、小結、前頸,這四個等級被稱爲“幕內”,屬於力土中的上層。再次是十兩、幕下,除此之外還有更低級的三段目、序三段。最低一級叫序口。一個普通力士要想獲得較高的等級是需要花費很大氣力的;不經過艱苦努力,要想獲得最低的等級,也是不可能的。

相撲(sumo)被譽爲日本國粹,亦稱角力、角觝。 相撲源於中國。《禮記·月令》:"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後傳入日本。始見於《日本書紀·垂仁紀》。奈良時代以後興盛。719年(養老三年)朝廷設拔出司(後相樸司)。平安時代,每年7月有相撲節。鎌倉時代以後作爲武士的武技而在武士中盛行。17世紀末,出現營利性職業相撲。江戶時代盛行職業性勸進相撲,江戶成爲全國相撲中心。明治維新時一時衰落。昭和初國粹主義抬頭,相撲再興。戰後在東京、大阪、福岡、名古屋均有相撲場。作爲羣衆性體育活動,至今在各地民間仍頗爲盛行。

相撲是唯一的一種日本摔跤形式。它與日本神道教一樣源遠流長。現在,仍存在許多傳統儀式.相撲最基本的規則:選手在對手之前觸地或者比對手在輪次中觸地次數多爲輸。選手之間糾纏經常持續幾秒鐘,有時會到一分鐘或更長。每年日本會舉辦六場相撲比賽。每次15天。三場在東京舉行,其餘則在大阪、福岡和名古屋.相撲最高級別:橫綱是相撲的最高級別。一旦選手到達橫綱級就不能再輸。如果他的成績開始變差,就希望他退役。

根據考古資料,最早的赤身相撲格鬥術,可能來自鄂爾多斯草原騎馬民族的胡人。自從到了西晉時代,五胡大量南遷農耕平原之後,漢人開始有了相撲的名稱。但是,今日已不再有這種稱呼了,如果要找尋赤身相撲的蛛絲馬跡,可能今日山西定襄、原平一帶的胡人牧地,仍有赤身的“摸泥蚯摔跤”和“撓羊賽”的傳統,或許遺留一些遊牧、騎馬民族相撲的痕跡吧! 根據考古資料,農耕島國的大和民族,最早的赤身相撲格鬥術,可能來自朝鮮半島騎馬民族的高句麗人,大約西晉之後的朝鮮廣開土王時代或之後從朝鮮半島傳入。經過十幾個世紀以後,今日已發展成有自己民族特點的國技。

公元695年,日本開始有了相撲比賽。公元728年,相撲進入日本貴族的生活圈子,宮廷中設立了“相撲節”,,每年定期舉行“相撲節會”,有比賽規則。 相撲節會持續了四百多年後,隨着皇室勢力衰退而開始普及民間,並於民間祭神、驅魔、慶祝豐收和占卜生產兇吉拉上關係。從十七世紀開始,興起了“職業相撲”,二十世紀初以日本的國技姿態廣泛開展,1909年東京建起一座專供相撲比賽使用的國技館,1941年更被列爲學校體育正式科目。至此相撲的國技地位,在日本獲得進一步肯定。職業大相撲被認爲是一種高尚的職業,相撲手所到之處備受人們尊敬。據說這是與日本人的帝皇君主傳統觀念有很大關係,因爲古代相撲人只能在御前爲天皇將相表演,當時的“相撲節會”是宮中重要儀式之一,相撲人有幸上場視爲畢生榮譽,人們亦視若英雄。積習下來,到了武士當權的幕府時代以至時至今日,在人們心中,仍然十分尊重他們。 當代職業大相撲比賽的相撲手,必須通過相撲協會舉辦的訓練班,嚴格訓練包括思想修養、飲食、相撲技術、運動醫學、生理學及漢詩的學習。

日本關於相撲的傳說 ,傳說源自垂仁天皇七年七月七日野見宿彌跟當麻蹶速角力取勝的故事。自那以後每年七月七日都要在宮廷舉行相撲,也在鄉村舉行,是每年例行的活動。在農村,相撲是神治服水的精靈,預祝農業豐收的農耕一是。每年七月七日從各地集中力士在宮廷舉行的相撲宴會,則是國家性的占卜年景的儀式。優勝者各自插葵花和葫蘆花,葫蘆花象徵水的精靈。傳說河童最喜歡相撲,因爲河童是水的精靈。所謂草相撲大概是由於相撲身上帶着草(證明是遠方來神)緣故。如上所述,作爲農耕儀式的相撲,現在在各地仍然以祭神的形式進行,如伊予大三島大山只神社在插秧節時,表演的單人相撲是把看不見的精靈當做對手舉行的祭祀儀式。山口縣防府市祖神社的祭神儀式是由世襲的神職人員兩名錶演象徵性的相撲。然後參加儀式的人也隨着分成兩組進行。秋田縣平鹿郡八澤木村保呂羽山的扉開祭神儀式是對峙雙方互相推搡、推勝者一方被認爲是當年能夠取得農業豐收。鎌倉時代,在鎌倉的鶴崗八幅宮神社一帶供奉着相撲十六番。武士門弟中所喜歡的《曾我物語》裏有河津三郎同俁野五郎的相撲以及信長的近江常樂寺的相撲都是很有名的。由祭神相撲演變成爲修繕神社和寺院而舉行的化緣相撲是從室町時代末期纔開始盛行的。最早有明確記載的是在正保二年爲重建光福寺舉行了十天的相撲表演。建御雷神同建御名方神的爭奪故事也可看成是有關相撲的傳說。但其中的握手動作是古代相撲的招式,相撲的四十八手早在鎌倉時代就已經編出來了。

大多數優秀選手都是在18-35歲之間,經過嚴格訓練的運動員。他們爲贏得身體上的優勢除了消耗就是喫大量的食物,並且喫飯後再睡覺。初學者居住在相當嚴格的專門相撲室內。地位:在日本,"相撲"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被日本人成爲"國技",而且得到了很多日本人的喜愛,有很多日本人以自己新家建成之時能收到一個相撲選手的名片爲榮!兩個胖胖的相撲在一個圓環裏進行一場肉搏戰,感覺實在很好!兩個相撲運動員裝束很簡單,只在腰間繫一條"兜襠布"以遮住下身!在人們看來,這可能有些不雅!但這確實是相撲運動的專用"運動衣",在日本,有很多的相撲都是鄉村一些家裏貧寒的子女,從小就接受"相撲部屋"的教育,以此達到"出人頭地"的社會位置!據說每天相撲的運動很少,以保證自己能夠永久保持肥胖的身材,因爲在日本的相撲比賽中,是沒有若干級別的,只有靠相撲運動員自己能夠"膀大腰圓"。所以日本的相撲男選手,越“膘肥體胖”當然也就越有利,所以爲了儘量長胖,男相撲選手每天除了飽餐兩頓飯以外就是長時間的睡覺,期間只進行短時間的訓練。如今,日本相撲界爲了使相撲運動走向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對相撲進行了很多改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