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貴到喫不起,“水果自由”要靠誰

自打《26歲,月薪一萬,喫不起車釐子》引發水果焦慮,“水果自由”的話題就不斷登上熱搜榜,“車釐子自由”、“荔枝自由”不絕於耳,現在連最親民的蘋果也“唱高調”,水果自由變得越來越難。

蘋果主產地陝西渭南的行家說:2018年,蘋果減產較大,價格已經很高。而去年11月到今年3月,他們家已經出貨200多萬斤,庫存都賣光了。很多果農都說:近十年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

在南京、上海等地的超市,陝西紅富士價格已經從過去的4-5元/斤漲到了最近的8-10元/斤,他們甚至有了一個新名字叫“蘋什麼”。

水果自由成了切膚之痛,大家纔想起《大話西遊》裏的經典臺詞:“曾經有機會擺在眼前,我卻沒有珍惜……”

做個計算題,按專家的建議,普通人每天應攝取200-300克水果,一個月至少喫掉12斤-18斤水果,假如每天都喫親民的蘋果,也要花掉96-144元。而依照調查,90後平均存款815元,只夠喫上8個多月。

嚴峻的形勢下,更多人另闢蹊徑,開始在網上挖掘性價比。

水果貴到喫不起,“水果自由”要靠誰

北漂的程姑娘就說:最近水果漲價後,她身邊有10多個朋友學她,在拼多多的“多多果園”裏“種水果”。去年,她在這個遊戲裏虛擬種樹,免費兌換水果4次,有檸檬、雪蓮果,口味不錯。

是的,用時間換“水果自由”,在互聯網上才能行得通。按多多果園負責人的說法:“今年水果大幅漲價以來,多多果園流量大漲,日活躍用戶較年初增加1100多萬。不僅老用戶種樹收果的頻次增多,新註冊用戶也加速增長。”一季度數據顯示,它每天送出的水果已經遠超去年。

當然,要喫水果不喫土,也不能只等免費好事,還要有尋找性價比的本事。比如,同是陝西紅富士,超市裏8-10元/斤,而在拼多多里加上限時優惠、滿減,紅包,用拼團的方式購買,不足6.5元/斤,相當於至少打了8折。

所以,有人說:水果自由戳破了人們“僞小資”的生活,但其實,小資並沒有錯,只是很多人理解錯了,單純地把“貴”當成了“小資”。

之前,拼多多“萬人團”主推海南“妃子笑”荔枝,3斤的袋裝價爲39.9元包郵,平均每斤13.3元,價格不到超市的一半。現在,蘋果、梨、車釐子、醜橘、山竹等熱門水果也加入“團戰”,性價比更突出。甚至有網友說:“大海航行靠好舵手,水果自由靠拼多多”。

正如索尼創始人盛田昭夫總結:“這個時代,我們生而有幸,密集地見證着一個個傳奇的交接。”現在,問題只有一個:拼多多以一己之力平抑水果物價,它憑什麼持久地做下去?還有什麼“必殺技”?

一直低價,憑什麼?

昨日因,今日果。沒有無緣無故的昂貴,更沒有無緣無故的便宜。4年前,拼多多開始專注農貨上行,與農村、果農綁定,做“產地直髮”,如今,它才能一直保持“高價去無蹤,水果更出衆”。

數據顯示,2018年,拼多多農產品及農副產品銷售額達653億元,直連超過700萬農戶。而拼多多創始人、CEO黃崢在央視訪談中說:拼多多可能已經是中國最大的水果銷售平臺。

其關鍵在於,它打破了傳統供應鏈數十年的弊端,剔除了多餘層級的批發商,避免層層加價,由此,重構供應鏈,更直接地連接供求兩端,農民不再“衝前頭,拿零頭”,消費者也能喫新鮮,得實惠。

舉個栗子,專做吐魯番哈密瓜的小劉是一位新農人,之前他爲超市、賣場供貨,包銷當地農民數十畝地的哈密瓜。

當瓜6-7成熟時,他去吐魯番採購付款,向各地轉送,由下級經銷商接盤,大貨車換小貨車,然後進入城市檔口,再到超市、賣場上架。這中間有6-8個環節,每個環節加價10-20%左右。

等哈密瓜擺在北京、上海的貨架上,零售價已是採購價的1.7倍以上,但本質上,產地農民卻獲利極少,而小劉也經常要看渠道商的臉色。

後來,小劉通過拼多多拼團、預售等操作,鎖定零售終端需求,採摘8-9成熟的哈密瓜,直接發往鄭州倉庫,40小時後通過網絡售賣全國,消除了多餘的經銷商環節。

如此一來,少了70%以上的加價,正可以分利給消費者、果農。同時,拼多多先團後銷,迅速出清貨品,小劉的資金週轉效率更高,更有動力抬高收購價格,一來,幫果農增加收入,二來,穩定自家貨源。如此利好下,他又多承包了當地數十畝果園。

而整個過程中,拼多多更直接地連接“最初一公里”的果農和“最後一公里”的消費者,讓他們與多級經銷的歷史決裂,這纔在4年後的今天,掌控了水果戰場的終極支配和自由。

水果貴到喫不起,“水果自由”要靠誰

一切就像企業家稻盛和夫說的:自利者得生存,他利者更長久。

按照這樣的方式,拼多多還幫助雲南文山州丘北縣留守老人兩天銷出30萬斤雪蓮果;協助陝西周至縣留守老人一季銷出500萬斤獼猴桃……因此,平臺與各地政商形成了更緊密的合作,反過來促進它加速做大“產地直銷”,走向馬太效應的“好者更好”。

一句話:過往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昨天是歷史,今天有開始,明天就什麼都好使。

決定性的必殺技

毫無疑問,消費者選擇一個平臺,就三個問題:你是誰?有何不同?何以見得?

所以,拼多多先找到水果行業80%的共性問題,拿出通用的解決方案重構水果供應鏈,並大規模推廣,以此,解決大痛點,貢獻甜蜜點,回答“我是誰”。

而共性之外的20%,將決定企業能否脫穎而出,爲此,它用改造基礎設施、創新技術系統來豐富自己,打造“有何不同,何以見得”的必殺技。

按拼多多聯合創始人達達的說法:深入各大農產區,就會發現水果這類農產品要上行到零售市場,有兩大難題:

其一,產區太分散,快遞物流吞吐量較小,部分地區的產品要運輸到地級市纔能有效集散,這不僅容易錯過水果的最佳成熟期,也產生了大量損耗和冷鏈、倉儲成本。同時,品種不對路,也讓農民失去價格優勢,只能靠固定補貼維持生計。

其二,縣鄉產區懂電商的青年人稀缺,大都依賴外地客商採買,很難形成該地區的“內生動力”。

爲此,過去三年,拼多多集中了大量資源和技術,不斷完善“拼農貨”模式,協作不脅迫,創新找突破。

一方面,它在微信上把限時秒殺、拼購等模式玩得溜起,藉機總結哪些品類轉化率、評價較高;哪些品類還存在市場空白……並將信息傳遞給農民,彌合供求之間的“信息鴻溝”,匹配產銷,努力讓“地有所產,物有所值”。

另一方面,平臺還打造出“農貨中央處理系統”,僅輸入各大產區如地理位置、特色產品、成熟週期等信息,經由系統運算,就能將各類水果在成熟期匹配給消費者。這樣既能促成拼團消費,也可以提前調度物流資源,及時下鄉對接水果上行,大大縮減損耗和冷鏈、倉儲成本。

此外,拼多多還建立“多多大學”,與各地政商合作,培訓擅長電商的新青年,解決人才難題。同時,借這個“新農人本地化、利益本地化”的體系,帶動有能力的、特別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人返鄉創業。

數據顯示,2018年,平臺累計帶出18390名新農人,其中超過11000名爲返鄉人才。過去三年以來,拼多多已累積帶出62000餘名新農人,基本覆蓋中國主要農產區。

有了這覆蓋產區的縱深能力,拼多多才能在水果漲價時,快速傾斜資源、精準補貼,調度商家和生產者,根據消費需求爲它集中供應水果,及時平抑市價。

這就像管理大師們說的:不可避免的,大型企業在產生經濟效應的同時,也產生社會效應,如果公司用選擇核心業務的方法,來分析社會效應,就會發現,那是實現創新和提高競爭優勢的潛在機會……在未來的競爭中,它將是決定成敗的因素。

可以說,在前端,拼多多能短時間聚集海量需求,迅速消化大批當季農產品;在後端,它重構供應鏈,幫助鄉村實現供給側改革。由此,爲“小、散、落後”的中國農業找到了新答案,也讓消費者治癒了水果焦慮帶來的喪。

對消費者來說,有新的電商平臺崛起,大家才能共同受益。新事物的誕生,往往都是解決了前人未曾解決的問題。

水果貴到喫不起,“水果自由”要靠誰

從水果來看,拼多多能夠崛起,並不是因爲喫了所謂“紅利”。中國水果暴漲暴跌存在了很多年,衆多互聯網公司卻沒有哪家願意深入田間地頭去解決問題。

傳統電商的侷限,就在於沒有把自己的能力用在解決現實問題上。另一方面,拼多多的“便宜”,也不是被各種段子妖魔化的“劣質低價”,而是有切切實實的能力做支撐。

正如投資大師查理·芒格所說:“宏觀是我們必須接受的,微觀纔是我們可以有所作爲的。”如今,人人都想“我的水果自由,我自己操盤”,但自由是門手藝,做對需要智力,要找到性價比,也要知其所以然,否則早晚還得“喫得苦中苦,換來心中堵”,不是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