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自由,但不可避免地帶着焦慮。然而適度的焦慮,是人成長與成熟的催化劑。

焦慮,是因爲比不過別人?

文革時期,意大利名導演安東尼奧尼來到中國,拍攝了紀錄片《中國》。捨棄政治叫囂,這個外國人卻意外地記錄下了舊時代中國人的淡定生活。

在政治運動之外,那年頭的中國普通人,爲何好像生活得比現在更淡定?

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因爲窮。不是一個人窮,而是全國人都窮。

西方哲學家曾有名言:“他人就是地獄。”用最膚淺的話解釋,那就是:人比人,比死人。

學習斷舍離,找回迷失的自己

孔子說,這世界有三種人活得不焦慮:“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在九十年代出土的郭店竹簡中,“仁”的寫法是上面一個身,下面一個心。也就是說,仁的基本含義除了是愛人,還要關注自己的身心關係。用靈魂引導身體需要,才堪稱是仁者。

因此,捨棄不需要的外物羈絆,成了擺脫焦慮的一大法門。

“斷舍離”,是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簡化生活概念。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着。在這方面,也許蘋果創始人喬布斯可以給我們帶來一點啓示。

有人發現,喬幫主在1989年-2010年的各種公開場合,所穿的“戰衣”標配永遠是藍色牛仔褲加圓領黑上衣。

不知道他是一套衣服穿了二十年,還是同一款衣服買了一千套,總之,喬幫主永遠是氣定神閒的。

焦慮應該要有,但只能自己孤獨承受

因爲比不上別人而焦慮,是把自己的生活質量交到別人口中去評價。孔子說的“知者”,肯定不會這麼蠢。知者之所以不惑,是因爲他們知道:真正該焦慮的,是達不到自己心中的理想。

《禮記中庸》裏面寫道:“戒慎乎其所不賭,恐懼乎其所不聞。”在別人不能評價的地方,纔是真正需要戒慎恐懼的地方。

真正的焦慮,只在孤獨的時候發作。

孤獨的救國者,如梁啓超,對國是心急如焚,因此將自己的書屋名爲“飲冰室”,象徵自己要飲下冰水才能稍微平復焦慮。

孤獨的啓蒙者,如魯迅,一生論敵何其多,無論生前還是身後都被無數人誤解。先是“吶喊”,繼而“彷徨”,雜文的匕首和投槍不僅投向敵人,還要投向自己的內心。

焦慮是偉大者的通行證,安逸是平庸者的墓誌銘。

爲理想而焦慮的人,才能算是真正活過一場。

文字來自網絡

漫畫:x-fen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