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何以爲人師 | 爲師之道愛爲先

爲師之道愛爲先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白端元

。。。。

接到約稿邀請,着實緊張了好一陣子。雖說已有十幾年的教學經歷,但自認爲距離優秀教師的標準還很遠。回首來路,有過雨後天晴的燦爛,也有過冬雷雨雪的荊棘,無論何時何地,我始終樂觀積極,永不放棄。人們常說“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十餘載光陰走過,有一個信念始終支撐着我—— “爲師之道愛爲先”。

對職業的熱愛

01

一直以來,我都非常慶幸自己能以教師爲職業,這與我的成長環境密切相關。從小,我便是在教師家庭長大,我的祖父母、父親、兩位叔父都是教師,耳濡目染之下,我對教師這個職業充滿了既親切又敬畏的複雜情感。非常幸運的是,畢業後,我也站到了這神聖的三尺講臺,成爲教師隊伍中的一員。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非常感恩、敬重並熱愛我的師長,我的個人成長得益於他們的諄諄教導。即便我已經踏上講臺,卻從不敢妄自稱師,時刻將自己歸零,以“空杯”心態向每一位恩師和前輩學習,定期回爐補課。還記得我入職後第一次準備試講時,曾向張樹仁老師請教過問題,張老師耐心爲我解答的情景時隔多年仍然記憶猶新。非常巧的是,撰寫文稿的前幾天,我還在校園附近碰到了現在已經退休的老先生,即便是幾句閒聊都能感受到老先生如沐春風般的爲師風範,這些對我來說都是莫大的鼓舞。“一日爲師則終身爲師”,這是我始終秉持的職業信條,我也因此不斷地從與師長的接觸及學習中汲取成長成熟的養分。

對教師職業的熱愛,還源於我打心眼裏喜歡與年輕的同學們相處,他們年輕有朝氣,富有激情,與他們相處,總能讓自己感受到蓬勃的時代氣息、深厚的職業意義和價值,以及青年強則中國強的憧憬。正是這羣可愛的學生,讓我在爲人師者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堅定,更加從容。

對母校的深愛

02

對我來說,長春理工大學既是承載美好記憶的母校,又是滋養我事業前進的搖籃。我對母校充滿了感激之情,自然將爲其發展貢獻我的青春和熱情。本碩7年,母校的水土與文化浸潤了我的悠悠歲月,豐富了我的學生時光,也爲我提供了廣闊的職業發展平臺,我也很自然地將反哺母校作爲己任,將自己所學奉獻給母校學子的成長,立志今生紮根母校這片沃土。

近十年,我校在教學科研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豐碩成果,在身爲理工人同感自豪之餘,我也暗下決心,要爲母校的輝煌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對學生的關愛

03

在教學過程中,我一心想成爲同學們的良師益友。曾幾何時,我將講課等同於講知識點,無非是念念PPT。等真正工作後,我才發現沒那麼簡單。爲人師不單單是一門技術,還是一門藝術,更是一場愛的付出。“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如果不能很好地融入年輕學子的羣體,那麼其他的事情都很難實現,教學效果更是無從談起。因此,在工作中,我不斷總結學生的問題,對教學內容進行多次迭代和更新,盡力做到深入淺出,幫助同學們更好地理解知識點。在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不給暫時進步慢的同學貼標籤。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優勢與專長,差異化是常態。面對差異,必須要保持開放心態,給予更多關注和支持,才能帶來更多驚喜。在教學中,留有空間,不設上限和下限,在要求每個孩子都掌握大綱知識點的基礎上,引導他們結合課內知識探索相關知識內容,擴展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在擔任班導師過程中,多從同學們的角度思考,多傾聽、少說教,適當給出建議,尊重孩子們的自主選擇。

通過這些做法,時不時就會讓我收穫到爲人師的小確幸。這學期,一位聰慧可愛的女孩在交作業時,附加了一封很長的郵件,上面寫道:“上學期任課老師出差時,您給我們代過一節課,那時候就很喜歡您,沒想到這學期幸運地成爲您的學生……我能感受到您對所從事事業的熱愛和真誠……我們真的很喜歡您,您就像一個大姐姐一樣,溫暖的陽光照耀着每一個人,真的覺得不好好學都對不起您……”每次看到這樣的話,心裏都特別感動。學生們的認可是對我的最大褒獎,也是鞭策我努力前進的動力。

對專業的摯愛

04

隨着研究的愈加長久和深入,我對所從事專業也越來越熱愛。爲人師就應當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始終保持着對本專業技術、理論的熱情,以及對本專業知識體系探究的執着,並把這種熱情和執着傳遞給孩子們。在教學形式上,我嘗試引入了更加現代化的工具的方法。我的學生早已經是 90 後了,馬上就要迎來 00 後,他們對於媒體和新技術的嗅覺非常敏銳,單純說教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胃口,用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手段不僅可以增加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能促進他們對新知識的消化理解,在彼此探討中共同解決困惑,互相啓發,最終實現“課堂翻轉”,共讀、共學、共成長。

以上提到的四種愛或許普通、平凡,但卻實實在在反映了我的育人理念。“爲師之道愛爲先”,這句話始終烙印在我的心底,落實在我的一舉一動中,並讓我在未來的道路上,腳踏實地,堅定前行。

編輯:王耀萱

《長春理工大學報》第236期 綜合新聞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