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這個小山包上,藏着福州最早的CBD!

(圖源:Jason吳宏騰)

也許,你以爲煙臺山在山東

但其實

福州也有一座煙臺山

繼三坊七巷、上下杭之後

又一窺見福州歷史的好去處~

"一座花園,一條路,一叢花,一所房屋,一個車伕,都有詩意。尤其可愛的是晚陽淡淡的時候,禮拜堂裏送出一聲鍾音,綠蔭下走過幾個張着花紙傘的女郎……"——葉聖陶

▲煙臺山全景圖/中華民國十三年攝,原爲傅先生私人收藏

作爲歷史文脈中軸序列最南端,煙臺山是福州乃至中國近現代史的縮影,見證着中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的碰撞、交流與融合。每一條巷道,每一座老建築,都是福州的文化象徵,是福州城市文脈中一段不可複製的記憶。

煙臺山地理位置

煙臺山位於福州市倉山區閩江南江濱,海拔高41.6米,南望五虎,北眺三山,具有"蒼山煙霞、高丘低江"的景色。是整個福州古城傳統中軸線序列組織的結尾。煙臺山,雖山不高,面積不大,卻以其獨特的人文魅力傲立於世,吸引世人關注的目光。

▲福州中軸線:新店古城—冶城—三坊七巷—茶亭街—上下杭—煙臺山

原本,倉山是一座島嶼,名爲"南臺島",在宋代由閩縣、侯官縣、懷安縣三個縣管轄。明萬曆年間,懷安縣被撤縣,所轄區域納入侯官縣管轄。明朝的倉山就分爲兩個縣管轄,東部藤山,屬於閩縣下渡區,西部天寧山(今煙臺山)往西屬於侯官縣上渡區管轄。

煙臺山名稱來歷

《閩縣鄉土志》仁南區記載:"煙臺山屬於峽兜村,相傳明季設烽火臺於此。山上有砦,故址猶存,俗又呼瓢羹山。"

▲天寧山俯扼閩江,地勢衝要,元朝曾在山頂築壘架炮

張經號半洲,今福建福州洪塘鄉人,是明朝中期抗倭將領、民族英雄,奉命在福建抗倭,在天寧山山頂設烽火臺,抗倭成功,卻因得罪趙文華而遭誣陷,嘉靖帝不聽張經辯解,冤殺了一代名將。至今,倉山區還保存着繼張經之後的抗倭名將戚繼光在此抗倭留下的駐兵飲馬的營房裏、馬房裏、馬廠街等歷史遺蹟。

因有烽火臺,天寧山山頂的山頭被稱作"煙臺山"。山東煙臺市也有煙臺山,也是在明嘉靖年間爲防倭寇侵擾而在山頂設烽火臺。說明山東煙臺市和福州市在明嘉靖年間共同遭遇倭寇侵擾事件。

清朝林則徐重修煙臺山炮臺。1911年9月19日清晨,辛亥革命起義軍在煙臺山的煙墩處放三聲炮響作爲攻城信號,9月21日福州光復。

煙臺山名稱演變史

倉前全景(攝影/池志海)

煙臺山即上渡區的天寧山。這座山,不同朝代更名多次,先後順序是天寧山、天禪山、鹽倉山(簡稱倉山)、煙臺山、天安山、倉前山。也可以理解爲,倉山名鹽倉,字天寧、天安,號天禪、掛榜、煙臺、倉前等。名是民間的稱呼,字是官府正式授予的尊稱,號是特點。

代,煙臺山的官方名稱叫作天寧山(叫作"天禪山")。

朝,官方名稱依然是天寧山,又叫作"鹽倉山"(簡稱倉山)、"掛榜山",山頂有一座"煙臺山"。《閩書》記載:"天寧臺,自橫山南渡三橋爲天寧山,山有臺曰天寧臺,俗名鹽倉山,又名掛榜山,省會第一案也。"關於鹽倉位置,歷史記載位於天寧山上的天寧寺內,更設有鹽館,由鹽官管理鹽務工作。除了鹽倉還有米倉,故簡稱爲"倉山",名副其實。至今煙臺山上遺留一處明代鹽倉遺址。

民國

朝,官方名稱"天寧山",因福州官府爲避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名諱,正式把"天寧山"改爲"天安山"。

鴉片戰爭後,官方名稱"天安山",但福州成爲五口通商口岸,也是世界著名的茶港。茶倉、鹽倉、米倉等移至山腳、江邊。因此,民間俗呼"天安山"爲"倉前山"即倉庫前的山。據《福州市倉山區建設志》記載,煙臺山公園建造於1964年,位於觀井路、梅塢路和煙臺路之間的煙臺山上,面積24.75畝,海拔46.15米。倉山當地百姓又稱之爲"煙臺山"或"倉前山",兩種名稱同時存在。

2012年6月,三坊七巷管委會委託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福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啓動《煙臺山歷史文化風貌區、公園路歷史建築羣、馬廠街歷史建築羣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從此民間統一稱呼這三處歷史建築風貌區域爲"煙臺山"。

煙臺山的發展歷程

煙臺山頂峯視野開闊,北眺三山雙塔兀立,西望烏龍江如環如帶,東瞰閩江風帆片片。一千年來,它靜靜地訴說着榕城鹽業的發展歷程。水上交通便利,使得煙臺山曾是福建省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明弘治十一年(1498 年)福州出海貿易並在外定居的海商成爲外國籍,回國探親時因無處停泊海船,便賄賂宦官鄧元在舍人廟以東闢新港以停泊商船,稱番船浦。鴉片戰爭後,福州成爲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番船浦更名爲泛船浦。煙臺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優美的自然景觀條件而爲外國勢力所盤踞,逐步形成福州的領事區、外貿基地和航運中心。

日本、美國領事館

(圖源:哈佛大學圖書館藏)

福州公易洋行、乾記洋行和福興洋行辦公樓 (圖源:布里斯托爾大學館藏)

清道二十五年(1845年),怡和洋行高管作爲英國駐福州領事,在煙臺山首設領事館,並建造愛國路2號建築及樂羣樓、六座倉庫。

20世紀初,煙臺山共有英法美德俄日荷等17個國家在此設立駐福州領事館(或代辦處)。光緒年間,煙臺山已有外國商行30多家,如滙豐、渣打銀行等。西方基督教會、天主教會也紛紛派傳教士來煙臺山建教堂、辦學校、開醫院

1920年以後,華僑辦實業、進行房地產投資等成爲煙臺山一帶主要的建設活動。至此,一批風格多樣、造型美觀的近代中西建築在煙臺山拔地而起,至今還保存着衆多外國領事館、教堂、洋行等西洋建築和數十座中式園林古厝,奠定了煙臺山"萬國建築博物館"建築風貌和獨特的環境特色。

美國領事館舊影(圖源:《美國駐中國福州領事館領事報告》)

現在的愛國路2號,美國領事館

(圖源:池志海)

現在,煙臺山歷史風貌區成爲福州歷史文化名城重要組成部分,區內保存有163處近現代優秀歷史建築,其中區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8處15座,文物登記點81處,非登記點74處,以及38處歷史街巷,集中了文物古蹟、歷史建築、街巷肌理、歷史水系等物質形態所攜帶的真實的歷史信息。

因此,煙臺山將作爲一個整體進行保護改造,在保護好現存的空間格局的基礎上,對街道綠地、文物古蹟、歷史建築、歷史環境要素等物質文化遺存以及口述、傳統工藝、地方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存採用“以面帶點”的模式進行保護修復,力求打造成文化歷史商貿街區,成爲福州市又一新名片乃至全國知名的旅遊景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