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去看中医常常会听说,体内有湿,一些养生节目、保健品也都常常提到利湿、祛湿。然而,到底湿是什么?湿是水吗?

水与湿虽然同类,但仍有不同,其最大的区别,就是有形与无形。看得见摸得着的,受一定局限的,诸如河流,称之为水;而那些看不见的,很难触摸到的、弥散的,诸如自然界的雾,称之为湿。

湿邪有何特点?

湿为阴邪,具有冷、寒的特性。在自然界中,想起湿漉漉,或者有大雾的天气,往往感觉寒冷,人们根据湿为阴邪的特性,来克制阳热。人体也会用这一招,当天气炎热,体温过高时,就会饮用大量的水,产生大量“湿”,最终以出汗的方式表现出来,降低了体温。

但是如果这些湿邪过盛,稽留于体内,会过度克伐人体阳气。因此,中医认为,“湿为阴邪,最伤阳气”。湿邪入侵体内,就会损伤阳气,导致人体内的阳气不足,进而出现精神萎靡、疲乏无力的症状。

湿为阴邪,容易阻滞气机,简单讲就是容易妨碍人体气的流动。湿邪先入脾胃。如同《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邪归脾,易伤脾阳,影响脾胃气机的升降和运化功能,因此会出现胃纳呆滞、脘腹痞闷胀痛、泄泻,甚至小便不利、水肿等症。

一天喝八杯水的定量方式不可取。每个人对水的需求量不同,喝过量的水既加重肠胃负担,又加重湿邪。可以听从身体的呼唤, 口渴时再喝水,每次少量慢饮,并尽可能喝温开水。

湿气多了,会有啥症状?

湿性重着。湿邪和原来的事物融合在一起,融为一体的时候,就会增重。衣服湿了会很沉,会妨碍运动。在人体中的湿邪是气中重者,很容易困住肌体,湿邪犯表,则令人头重身困,四肢酸楚,《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湿,首如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湿的病邪产物相对浑浊。一个房间里如果太过潮湿,空气中就难免滋生各种细菌,就会变的秽浊。在临床上,湿邪为病,也就常常会使人出现面目秽浊、二便秽浊、带下秽浊的状况。

在日常生活中,糖块受了潮会变得很黏;爆米花放的时间长了,就不酥脆可口,吃起来皮软粘牙。潮湿的土壤,更容易粘在鞋底和身上。自然界的湿,让人们认识到它具有一定黏腻的特性。在人体中的湿邪,也表现出黏腻腻的特点。口中黏腻、大便黏腻都是湿邪为患的典型表现。

完整的谷物食用之后没有被完全消化就被泄出来了,确实棘手。完谷不化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脾阳虚,也就是脾阳不足。阳气不足,水饮浊腻之品从口而入,寒湿之邪也随之进入五脏六腑,影响脾胃对于水液的运化,进而产生内湿。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饮食不节, 肥甘厚腻, 导致脾虚湿蕴而成“消渴”,脾失健运, 脏腑功能失常, 导致水湿潴留, 皆属脾虚生湿。

千寒易除,一湿难去

湿邪治病隐匿,初起症状十分轻微,往往感受到了而不自知。然而,由于湿邪一方面使正气生化减少, 另一方面使正气无法抗邪, 从而造成“湿性黏滞”, 即湿邪为病, 缠绵难愈, 病程长而易复发的特性。

“千寒易除,一湿难去。”表达了湿邪难以对付。中医还形象地将其比喻成“如油入面”,把油和入了面中,怎样才能让二者分离?这确实是十分困难的事情。所以说,湿邪到了人体内,总是很难祛除,很难治疗。

防湿邪的4条建议:

1. 减少思虑。思伤脾,脾气虚弱,不能很好地运化水谷;

2. 合理饮食,谨防病从口入,食寒饮冷、肥甘厚味,把水果当饭吃,这些都会让湿气加重;

3. 适度增强运动,将水湿运化彻底;

4. 喝水要喝对方法,尽可能喝温开水。

如何“治”湿

那么,有了湿邪,该怎么治呢?

中医治疗水湿,秉承了大禹治水的思想,兴修水利,让湿邪顺流而下,有地儿可去;还有就是让气机流动起来。《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可以说,这就是中医用来治疗水湿的大法。

从人体的体质而言,气虚和阳虚的人容易患寒证。气虚质的人容易呼吸短促,喜欢安静,不愿多说话;容易感冒; 常感乏力;情绪不稳定。可以多吃点补益脾胃的食物,比如黄豆、白扁豆、大枣、桂圆、香菇等,少吃耗气的东西,如萝卜、空心菜等;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剧烈运动;可以按摩足三里穴, 药物可以选用玉屏风散加减调理。

阳虚质的人怕冷、性格也多是内向、安静,不喜热闹。可多吃牛肉、羊肉、生姜、辣椒等补阳作用的食物,少吃黄瓜、西瓜、冬瓜等;生活上要注意保暖,多听听激昂、亢奋、进取的音乐; 可以经常按摩气海穴、关元穴、足三里穴、涌泉穴;药物方面可以吃点金匮肾气丸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