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貧困落後的麻章區太平鎮六坑村,隨着扶貧工作隊進村強力幫扶後,如今村風村貌煥然一新,六坑村變身“六好”村,展現出勃勃生機,彰顯精準扶貧的精準施策和強力脫貧。

六坑村落後的“坑”

六坑村是革命老區村,下轄上六坑、下六坑、烏塘仔、下店、恆太、角塘南、角塘北等7條自然村,有3000多人,耕地2000多畝,生活貧窮落後,成爲省定扶貧村。

佛山市委宣傳部和湛江市委宣傳部等幫扶單位進村扶貧三年,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道鋪成嶄新的水泥硬底路,路兩邊是路燈和一畦畦碧綠的種植田地,村中一棟棟小洋樓崛起,一派生機勃勃的鄉村圖畫。

村支書盧進興向記者介紹,一切都在變,以前七條村都是坑坑窪窪的泥土路,有的地方甚至無路可行,所以外人稱六坑村就是坑多;7條村的村民長期靠手壓井喝水,水質差病患多,又成爲該村另一個“坑”。

據悉,該村589戶人家普遍貧窮,貧困戶達79戶326人,村集體長期零收入。由於發展落後,問題多,村風每況愈下。

然而,實施精準扶貧後,現在時過境遷,過去的一個個“坑”都填平變順了,經濟發展了,一切都在悄然變化。

建路打井解決民生“兩難”

2016年,來自佛山市委宣傳部的張國樑率隊進駐六坑村。經過深入調研排查,扶貧工作隊覺得當務之急是解決7條村嚴重的“行路難”和“飲水難”問題。“路通才能談發展;讓羣衆飲上清潔的自來水,纔不會因病返貧,扶貧纔有希望。”張國樑這樣對記者說。

於是,扶貧工作隊努力爭取到國家扶貧資金120多萬元,再加上村民自籌部分,企業幫扶一點,2016年開始,7條自然村逐步建成了水泥村道、村巷,總長達28公里,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同時多方籌集資金253萬元開展健康飲水工程,在7條村中間地帶打下210米深水井和建起50米高的水塔,2018年實現通水入戶,讓6.5平方公里上的7條自然村3000多名村民都喝上潔淨的自來水,解決了太平鎮最後一條長期懸而未決的“村村通”自來水問題。

建路通水,六坑村民生問題上最大的“兩難”揮手告別,村民精神爲之一振,農產品也可以運送出去,生產生活都起了很大的變化。

產業項目助推全村摘“窮帽”

六坑村之窮,窮在生產經營方式落後,扶貧隊實施精準扶貧,通過產業項目助推全村振興,多舉措深挖“窮根”,千方百計發展經濟。

扶貧工作隊實施一戶一策的幫扶後,在各村推行“合作社+貧困戶+產業基地”模式。首個項目是“教授+扶貧基地”,請來廣東海洋大學朱宏波教授傳授技術,在下六坑租地種植雞蛋黃番薯71畝,打造綠色番薯基地。2018年第一季種植獲得4萬元的利潤,全部分給了貧困戶。

投資180多萬元,分二期在小學教學樓頂、文化樓頂分別建設96.7千瓦和76.7千瓦的光伏發電項目,2018年2月併網,目前已給每個貧困戶家庭平均分紅2000多元。

2018年12月入股廣東恆興集團有限公司150多萬元,恆興集團每年12月10日前返還10%的投資收益,合作期滿後一次性返還本金。每年可獲得15萬元左右的收益,爲每個貧困戶家庭平均增收約2700元。

邀請六坑籍優秀青年徐陳活成立湛江發興養殖專業合作社,將59戶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加入合作社,投入專項扶貧資金60.896萬元,從2018年起每個貧困戶家庭年平均可收入3000元,村集體經濟年增收近2萬元。

另外,還有幾個產業項目正在實施,有效帶動花卉等高效產業興起,貧困戶收入水漲船高。盧進興說,全村經濟發展出現新勢頭,全村脫貧率已達到9成,村集體收入也實現零的突破,相信幾年後,貧困戶和村集體雙雙“脫貧”。

黨建勵志撬動鄉村振興

扶貧更要扶志,扶貧路上,扶貧工作隊加強基層黨組織的建設,把村民小組打造成堅強的堡壘,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帶頭作用,引導廣大村民走上勤勞致富的道路,共同推動六坑村振興發展。

經多方籌措,2016年投資49萬元建成村的黨員活動室和公共服務站,加強黨組織建設和黨員思想建設,集中40多名黨員學習精準扶貧和上黨課等,實施“鴻雁工程”,加強村民小組長的帶頭作用。其中恆泰村建成了湛江市生態文明村,村民小組長帶頭捐款8萬元安裝路燈建文化樓,在村民中起到了標杆作用。

盧進興說,扶貧工作隊駐村三年來,加強了村黨組織建設,黨員幹部思想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得到了提高,大大地推進了扶貧脫貧工作,村幹部也紛紛擼起袖子帶頭幹,脫貧致富路子越走越寬,羣衆思想轉變,村風變好,形成了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

隨着一個個貧困“坑”填平,六坑村開始蛻變,走上振興之路。外面的人來到六坑村,無不稱讚:六坑村變成“六好”村了,正鉚足勁頭致富奔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