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箇中等規模的國家在面臨國際經濟制裁、遭到全球封鎖孤立的條件下,獨立研發原子武器,無論從技術、資金還是資源而言都是個巨大的挑戰。但是,我們今天要講述的這一國家,不僅在內外交困下成功研發出核彈頭和運載火箭,最終還順應時勢潮流,主動解除了已經完備的核武能力,它的做法值得當今反思和借鑑。

  南非核武計劃中的核彈頭部件

  兩大列強禁運

  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後,繼承了蘇軍核彈頭的獨聯體國家烏克蘭、哈薩克斯坦和白俄羅斯主動放棄本國的核武能力,退出了核武俱樂部。就在這個當口,長期奉行種族隔離政策、在覈武技術方面非常低調的南非共和國,也突然宣佈解除自家的祕密核武庫,令世人震驚。

  南非是個長期被人忽視的角色,其國土之下蘊含着豐富的鈾礦。早在二戰時期美國“曼哈頓”計劃中,南非就是重要的原料供應國和核能先驅,起步時間幾乎與蘇聯相同。1950年代,南非成爲全球重要的鈾礦出口國,1965年,比勒陀利亞更藉助美國技術建立起名爲“旅行家1號”的反應堆,在和平利用核能的旗幟下研發如何利用核爆開掘水庫運河等民用工程。

  事情的轉機發生在1974年。這一年,葡萄牙殖民者撤出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等南部非洲國家,蘇聯爲首的大國勢力乘虛而入,古巴顧問直接指揮俄械武裝的黑人游擊隊,在南非周邊形成一個包圍圈,使白人種族隔離政府壓力山大。

  白人統治的南非政府處於內外交困中,四鄰戰事湧動

  雪上加霜的是,1977年蘇聯情報人員得知南非祕密在沙漠中建造地下核爆設施,並將情報透露給美方,中情局通過SR-71高空偵察機確認了這一事實。

  美蘇聯手啓動全面禁運,意在迫使南非放棄種族隔離政策和祕密核武計劃。

  古巴顧問調教的安哥拉黑人游擊隊,矛頭直指南非白人政府

  古巴飛行員也直接參戰

  大動盪中的南部非洲

  自主造出七枚核彈

  南非博塔總理領導的白人政府陷入絕境。

  爲了牽制西方爭取外援,發展核武成爲緊迫任務。南非採取了非常靈活的模糊核戰略:首先,它不承認自己有核武計劃;同時,南非又透過各種途徑,向外界傳遞一些不完整的信息。

  1979年,美國衛星偵察到印度洋南部發生疑似核爆的閃光

  一旦與安哥拉等國的戰事惡化,南非政府首先會將核計劃祕密透露給美英等西方國家尋求援助;如果這招不能挽救戰局,博塔政府將全面公開核計劃,開展地下核試驗、大氣層核試驗乃至直接投入戰場。

  南非的“兩彈一星”祕密計劃進展相當神速,在70多家高技術企業參與下,1987年南非已經完成6枚核彈頭和1枚半成品。與此同時從以色列引進的傑里科-2彈道導彈(南非代號RSA-3)也已成軍,這型固體燃料導彈性能與當時美軍的潘興-2式中程導彈不相上下,可將200公斤中的核彈頭射到1200公里外,足以威懾四鄰。

  南非核武計劃中止時已經投產7枚核彈頭

  南非引進生產的以色列傑里科-2地對地導彈

  1980年代也是一個大動盪的時代,冷戰的對抗從高峯期出現緩和,安哥拉實現停火,五萬古巴軍隊撤出,外界的威脅開始減弱。而在南非內部,禁運對民生形成巨大打擊,種族隔離政策也日益被社會唾棄,繼續發展核武已經不合時宜。

  面對這種變化,繼任的南非總理德克勒克力排衆議,決心用善意和改變來爭取各國的接納。他做出了兩個重要決策:釋放曼德拉;終結核武計劃。1993年,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監督下,南非擁有的核彈頭全部銷燬,核技術重新轉向和平用途。南非開始以全新的面貌返回非洲舞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