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現在是21世紀的某年某月某日,但是!! ——

成長在內蒙古的同學是不是還是會被追問:“你們那兒是不是騎馬上學?”(內蒙人說了:你們誰再說內蒙人是騎馬出門的我就用馬撞死他!)

新疆的朋友們是不是總被誤以爲每天都喫哈密瓜和葡萄?

誰說的“好女不嫁莆田郎,好男不娶福州女”?

“呦,你東北人還怕冷啊?”

其實,不止在國內大家對地域間的文化有各種各樣的誤解和標籤,不管走到世界哪個角落,都有腦洞大開的小夥伴對不同國家文化產生的各種匪夷所思、天馬行空的想法。

想起我大學的舍友,她是在斯洛文尼亞長大的中國姑娘。以前她告訴我,小學時父母準備把她轉回國的時候,她死活不願意,大聲嚷嚷着:“我不要回國,中國沒有空調,會熱死人的。”

#額,不知道她在哪本“童話典籍”裏知道了這樣的中國…

之前在綜藝節目《世界青年說》裏,談到對中國的印象,就有外國友人問:“中國人是不是不刷牙啊?”

“你纔不刷牙,你全家都不刷牙!”

其實這並不是外國友人讀書少才發出這樣的疑問的。

《THE COLLECTIVE INTELLIGENCE》在2013年就發過這樣一篇稿:

“Nearly Half a Billion People In China Never Brush Their Teeth”

配圖長這樣:

文字長這樣:

根據健康部門的調查:將近一半的中國人從不刷牙。中國預防醫學協會相信只有9億農村人口會常規刷牙,剩下的4億城市人口裏只有10%的人做到了正確清潔牙齒。甚至有很多地區因爲傳統和貧窮問題,一直採取用綠茶取代牙膏的方式刷牙。

這樣看來,終於明白爲什麼總有外國人會問出諸如中國人爲什麼不刷牙這樣的問題,再加上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對口腔健康的重視程度,這種對中國的觀念就會被極速放大。這條新聞底下的Facebook評論充滿了“Yuck”,“damn it”,“disgusting”的字眼,可見大家對中國的偏見還是不小的。

在《世界青年說》的原版節目韓國《非首腦會議》裏還有更多對中國文化的不解現象,比如:

中國人嗓門很大,聊天的時候簡直忘我。尤其在公共場合,感覺“在公共場合不要大聲喧譁”這條教育準則根本就是個自我嘲笑。我的小夥伴在出租車上跟我聊得火熱的時候,突然一提嗓門,感覺司機都一哆嗦。張玉安在節目中解釋這是中國的一種熱情文化,但其實問題也要辯證地看待。

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人在很多情況下有“不拿自己當外人”的這種狀態,然後不自覺地破壞了周邊的寧靜,但其實非要把大嗓門說成是中國人的毛病也沒必要。

我經常在美國餐館聽到一羣老外爆笑,pub街吵得音樂都聽不清楚。最後的最後,要論起說話大聲的程度,很多韓國人說話真跟吵架一樣,而且很聒噪,這並不是國家歧視,有的時候語言文化情感表達就是這樣設定的。所以被韓國同胞質疑嗓門大的問題,還真讓人有點面癱!

再來說說另一種被外國學生普遍默認的“中國行爲”——“作弊”。

記得一次我的泰國同學考完試很無奈地跟我說:“我很擔心大家都考得不錯然後我發揮得不好,導致我成績level會很低。”

我下意識地說:“Don’t Worry!”

她解釋說:“因爲班裏大部分都是中國學生,考試的時候他們基本都在抄,我不是‘Majority’也沒人可抄,所以很擔心。”

聽完這句真的大寫的尷尬癌犯了!

她倒是也沒有說對作弊現象很生氣,只是默認了這一現象覺得有點喫虧罷了,而這樣的心態更讓我覺得沮喪。

確實,在美國考試,起碼我們學校我參與過的考場,抄襲根本不是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事情,甚至你不抄人家還覺得你“學霸”或者“裝逼”呢。其實我也看到不少“學霸”考試刷手機,沒什麼稀罕的。有一次考試,聽中國TA說教授監考時看到一排中國學生在抄,明裏沒說話,改卷子的時候讓TA把那一排同學的卷子拿出來,仔細比對和批改。

有些人可能已經按捺不住:“外國人就不作弊嗎?”

當然不是,我也看到各種白人小哥想抄中國學生的,畢竟中國學生能給他們“穩穩的幸福”嘛,還有抄得更狂的就是印度學生了,此處省去一萬字……

耶魯的心理學公開課裏教授說:作弊有時候可能和教育並沒有特別絕對的關係,有的時候處在一個作弊的環境裏,人就更趨向於願意去作弊。作弊和國家標籤並沒有絕對相關的關係。

在3月19日的《奇葩說》節目裏,高曉松說的故事裏有一句話供大家分享:“人不要臉一次,就會有第二次。”,誰能發誓自己從小到大都沒試圖過作弊呢,但是事實上從小到大都沒做過弊的人真的不是少數,所以學會節制是一種很好的自我管理,“不要臉”真的不能當飯喫,更別說帶着中國的標籤“不要臉”了。

在外國人中,同樣類型的偏見實在太多。

比如,我採訪到一位白人同學,他說自己倒是沒有什麼偏見,只是有一次放學親身參與了一次“歧視”。三人行,有一人問哪裏加油比較便宜,一個白人小哥說:“Go to ask Chinese doctor, she will show you the cheapest place!”(“去問那個中國博士,她準能給你找出方圓多少邁內最便宜的加油站。”)言語中帶着戲謔的味道。

中國人的消費觀總讓很多外國人不解:他們到底是摳門呢,還是節省呢?用小瀋陽的一句話回答: “大哥,這個可以有!”

被採訪的同學M說:“我有個朋友去韓國旅遊,住的地方不是什麼窮鄉僻壤,主人很nice,臨走前一句話雷到我朋友:‘這裏是洗衣機,你們中國沒洗衣機用吧,我教你怎麼用’,臨走前主人給他準備了一套牙刷牙膏,教育他不管在中國有沒有這個習慣,住這裏必須刷牙。”

#哭笑不得臉 呵呵呵呵呵

上述只是冰山一角,前方鋪天蓋地的外國人奇葩想法要來了,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同學ABCD ……提問,大家準備接招!

A:“中國人是不是什麼都喫啊?喫老鼠,喫青蛙, 喫…….”

@A:“再說下去我要喫人了。”A信了3秒,清醒過來。

B:“我在美國的中餐館飯後都有送‘fortune cookie’,去年去中國旅遊幾乎喫過的所有餐館都沒有,爲什麼?”

@B:“Mmmmm, 因爲他們把lucky小紙條放在菜裏了,你可能已經都吞掉了。”#奸笑

C:“你們是不是都會功夫?”

@C:“豈止是功夫,我們還會吞雲吐霧,你不知道咩,我做了個法術就來美國了,你回中國還要坐飛機。”#咳咳

D:“中國媒體報道有多少真實性?說錯話是不是立馬會被神祕人抓起來?”

@D:“會啊,記得上海地鐵裏有個人因爲拒絕安檢生(雙)煎(肩)包,被抓了!口音說錯也會害死人的。”

E:“中國女人好像對自己國家男人興趣不大,對白人甚至日韓的男人興趣都很大?”

@E:“錯了,可能是中國女人對男人的興趣不大,而外國人長得恰好比較像女人?我也不太清楚,這方面我們還在爭取解放……”

留學在外的小夥伴,是不是曾幾何時,或多或少都有被外國友人對中國的無敵腦洞震驚到。不管是歧視、偏見還是事實,我們都要抱着辯證的態度去看待這些“匪夷所思”。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