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红色印记

广州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策源地之一,保存着大量的红色印记。为挖掘红色故事,寻游红色景点,缅怀红色先辈,继承红色传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之际,信息时报社·微社区e家通推出系列报道【身边的红色印记】,每期带您探寻一处身边的红色印记,邀您一起追忆中国共产党从走上历史舞台到取得革命胜利的峥嵘岁月。

今天,带你由豫章书院走到海珠大戏院

漫步于长堤大马路,很难不为骑楼林立的街面所沉迷。同时,这里也是众多新人选择来拍摄婚纱照的地方。林林立立的街面、古色古香的骑楼、来来往往的老广,构成了独有的越秀老城风貌。

▲画面中奔跑的新人,背孩子的母亲,以及相互搀扶的母女,画面后更有围观的吃瓜群众,所有元素的偶然集中,巧妙地构成了人生的全过程。摄影/信息时报记者 冯今宁

其实在这里,有两座建筑是走过了时代,历经了芳华,留给世人足以铭记的红色印记。他们是大隐隐于市的豫章书院和曾经珠光璀璨的海珠大戏院,但如今,他们一个向东,豫章书院继续为广州市真光学校的孩子们所用,李鸿章的笔墨依然为学子们敬仰;一个向西,海珠大戏院由于经营不善始终未能重生。但翻开他们的历史卷张,仍能感受广州人民曾经为自由、为权利呼喊的声音。

《新警律》引发广州各界反对

史载,1924年6月19日,越南革命者范鸿泰在沙面维多利亚酒店刺杀法国驻越南总督麦尔林不遂,拒捕投江,壮烈牺牲。为此事,沙面英法租界当局颁布了歧视和限制中国人进入沙面的《新警律》。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沙面租界3000多洋务工人于同年7月5日发动罢工,抗议英、法帝国主义者颁布的《新警律》。他们在豫章书院内召开会议,成立了广州各界联合反对沙面苛例大会执行委员会,此后的办公地点也设立在豫章书院内。

▲沙面工人罢工集会场景。

时间到了7月13日,300多名各界代表云集长堤茶居工会,成立了“广州各界反对沙面苛例大会”。接着,沙面洋务工人于7月15日宣布全体罢工,集体退出沙面,居住在海珠大戏院和紫洞艇上,继续将示威进行到底;并成立了纠察队,水陆封锁沙面,防止奸商通敌;向沙面租界当局提出了立即取消“新警律”、复工后不得歧视报复、罢工期间工资照发等4项条件。沙面顿时秩序大乱,变成了脏乱臭的枯死小岛。罢工斗争一直坚持到8月19日,终于迫使沙面英法当局取消“新警律”。罢工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豫章书院深藏文脉

这次斗争取得了胜利后,工人们又在豫章书院内召开了复工庆祝大会,它成了人民心中一个值得纪念的地方。现在的豫章书院坐落在真光学校内,豫章书院深三进,主体建筑有下堂(头门)、中堂和上堂(祖堂),原东侧还有衬祠,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该建筑具有清代广东书院建筑风格,木雕、砖雕、石雕相当精细。坐在院中,好似能听见学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古朴悠然。

▲现在的豫章书院门口。

广州市真光学校校长蔡练介绍:“豫章书院里的物件,曾只剩下一张神台和屏风。房体算是保护得比较好,如两边小楼阁的楼梯都没变,外面两边的柱上砖雕、木雕依然很漂亮,石公仔也保留得很好。幸而学校的大部分师生对这座古建筑颇加爱护,较少人为破坏,特别对晚清名臣李鸿章手书的‘豫章书院’门额,更是用木板封起,完整保留至今。”

十三行的繁华,珠江口岸的经济、军事价值,十里长堤的风月,书院文化的人文,还有衙府书院的临近,要素叠加,可以推测,在1900年1月至7月的某天,李鸿章应邀参观书院,并手书“豫章书院”四字,再由罗氏家人镌刻,镶嵌在门上,才有了现在后人们看到的真迹。

▲书院经常会举行一些非遗传承活动,如省级戏服传承人董惠兰就曾来教孩子们做粤剧身段。

海珠大戏院内有乾坤

从真光学校,走一百多米,就到了海珠大戏院。这座具有西方建筑特色的大戏院如同一颗“蒙尘的珍珠”:大门紧锁。建筑物的窗户上看不到玻璃,只剩下一个个空空的长方形兀自地站着。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广州戏迷的心中,到“海珠”看一场“大戏”,是他们心中至为隆重的娱乐和社交活动。曾经的年代里,几乎是每一夜,戏迷从全城各个角落赶来,各个阶层的人们在这里聚集一堂,品茗、看戏,台上的一唱三叹、台下的喝彩叫好,汇成一幅最生动的市井画面。

清末民初,它的名号曾经作为“戏霸”响彻珠江两岸,当时的粤剧名伶———白驹荣、马师曾、薛觉先、上海妹、半日安、廖侠怀、何非凡———无一不以在此表演作为一种荣耀和身份的象征。

▲粤剧演员在旧时的海珠大戏院表演。

“海珠”最具特色的主建筑顶部半球形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与中山纪念堂的圆顶相似),就是在当时形成。一直到今天,走入海珠大戏院,首先吸引视线的就是这个巨大穹顶。

穹顶实际上起到了一个“共鸣箱”的作用,保证了整个戏院良好的音质效果,另外,它还是一个巨大的“空调”。想当年,这个现在已经被全封闭起来的“半球”屋顶上,有无数密密麻麻的小窗户,在闷热的夏夜里,从戏院后部穿堂而过的热风在这里扶摇而上,屋顶清凉的晚风顺势而下,形成“对流”,两千多个座位的戏院就算是坐得满满当当,也不会让人感觉憋闷。

▲海珠大戏院华丽的穹顶。

它的衰落是在改革开放后,曾经是海珠大戏院“一院独霸”的长堤大马路,练歌房、酒吧、KTV、豪华酒店拔地而起,粤剧观众日渐稀少,戏院日益惨淡经营。世界越来越热闹,而海珠大戏院却是越来越冷清。

它也有过挣扎,却拧不过时代。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海珠大戏院正式更名为岭南大舞台。当时,岭南大舞台曾经在亚运期间又大火一阵子。可是没有多久,人气就淡了下来。追究原由,大戏院本身表演定价较高,消费者难以接受,加上戏院周围没有固定的停车场等原因,让大戏院并没有火得长久。

岁月流转,虽然,两个建筑现在的处境不可同日而语,但仍然可以走进他们,去感受先人带给我们的红色历史。

【记者 许浩程】

【编辑 甄曦】

部分材料来源于广州日报

来源:微社区e家通农林人家(微信号:xxsbejtn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