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的來歷

十二生肖的來歷

從文獻記載來看,黃帝時代就有十二地支,它跟白羊、金牛、雙子、巨蟹等十二星座有關,最早的十二地支、十二星座都代表着每年十二個不同的月令、節令。殷商時期發明了甲、乙、丙、丁等十個計算與記載數目的文字,後來研究命理的人把它稱爲天干,並使之與地支結合運用,如甲子、乙丑等,用於計年、月、日、時。 相傳以十二種動物取代十二地支,來代表十二個月令,是漢朝東方朔的傑作。

有明確記載的是東漢王充所寫《論衡》中的《言毒篇》,他提到了十二種動物的名稱。用十二生肖來計年,也起於東漢。清朝趙翼所著《陔餘從考》也指出這一史實。至於爲什麼要選定十二種動物作標誌,最早可能與圖騰有關。古代各部落都選一種特別懼怕或特別喜愛的動物,以其圖案作爲本部落標誌。宋代洪巽的《暘谷漫泉》、明朝郎瑛的《七修類稿》等對此都作了解釋。另外佛經《大集經》記有十二生肖輪流遊行的故事,但其中無虎而有獅子,因此有人認爲,十二生肖是由古印度傳入中國的,以虎代獅,可能與中原不產獅有關。

十二生肖的產生,有着天文學的背景。在原始時代,先民們體驗着寒暑交替的循環往復。宋代洪皓《松漠紀聞》載:“女真舊絕小,正朔所不及,其民皆不知紀年,問則曰‘我見青草幾度矣’,蓋以草一青爲一歲也。”宋代孟珙《蒙韃備錄》也記:“其俗每草青爲一歲,有人問其歲,則曰幾草矣。”年又有觀天者發現月亮盈虧週期可以用來丈量歲的長短,發現十二次月圓爲一歲,這一發現,是初期曆法最精度的成果之一,“十二”便視爲傳達天意的“天之大數”。天干需地支爲伴,日月相對,天地相對,就非“十二”莫屬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