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好喝好

100公里就是华沙

但不去

因为不喜欢

我们去克拉科夫

在6月13日微信的朋友圈,赫小夫调皮又任性地记录着……

舍弃华沙也要来的克拉科夫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一起来看看!

青石板上中世纪造型的马车哒哒行驶,老广场上人群攒动丝竹入耳,历经岁月的有轨电车慢慢滑过大街小巷……走在克拉科夫,犹如闯进一幅凝固的历史画卷,古老的城墙边,高耸的树林里,每一处山水城堡,皆有故事可寻。

克拉科夫是波兰全盛时期的首都、中世纪最富有的城市之一。后因波兰—立陶宛联邦成立,地理版图迅速扩张,位置过于偏南不便于对全国进行管理,才卸下首都重任。但即便如此,今日波兰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视其为祖国真正的“心脏“。

进入城中,赫小夫夫妇首先来到了欧洲最大的中世纪广场——中央集市广场。广场不大,大概200米见方,1257年兴建至今,格局从未改变。广场中心有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原来叫纺织会馆,据说是16世纪是欧洲名媛贵妇重要的买买买圣地。

“二战时,克拉科夫没有受到大规模战火侵袭,城区内的宫殿、教堂、广场等都保存得十分完整。”赫小夫指着图片中的一座哥特式建筑告诉记者,这是雅盖隆王朝时期修建的瓦维尔城堡,历经千余年的风霜依旧完好无损。拾阶而上,置身顶层,可以俯瞰整个东欧平原,“很霸气,能感受到君临天下的气势”。

瓦维尔城堡是中世纪波兰历代国王的王宫,皇家大教堂是国王加冕及逝去后安葬之地。波兰王室在这里连续居住超过五个世纪,即使1573年后迁都华沙,这里依然维持着象征性的国都皇城荣耀。“夏天来瓦维尔城堡比较好,很多季节性景点刚好开放。”

虽说克拉科夫躲过了波兰近代史上的杀戮和鲜血,但在城区内还是能看到战争撕扯后留下的痕迹。瓦维尔城堡的出口处,竖着一座大大的十字架,上面简洁的写着一个单词“卡廷”,它纪念的是苏联1940年在卡廷森林等地处决的2万多名波兰被俘军人。

在赫小夫看来,克拉科夫是一座非常有人情味的城市。“每到整点圣玛丽教堂都会吹响长号,而这号声每次都要中断一下,据说是为了纪念13世纪一位忠于职守的号手。”当年外敌入侵,发现险情的号手吹响号角示警全城,但却不幸被敌军弓箭射中了脖子,然而他的号角仅中断了一下,便不顾疼痛继续尽责地吹到鲜血流尽。“8个世纪后缅怀的号角声还在,充分说明这是一座尊重英雄的城市。”

圣玛丽教堂 网络图片

充满爱心的小女孩

克拉科夫常被人们称作是和布拉格、维也纳相比肩的“中欧三大文化中心”之一。这里最早的人类活动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公元10世纪这里就已经成为东欧重要的贸易中心。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更是为这里留下了大批建筑和艺术珍品。从哥特到文艺复兴,到巴洛克再到新古典主义,这里几乎凝聚了欧洲全部的建筑风格。

事实上,不止在克拉科夫,深厚的文化沃土遍布在波兰的每个角落。想要印证这一点,我们只需稍稍掀开历史舞台帷幔,一个个出自波兰的优秀的人物便会跃然眼前:现代天文学奠基人哥白尼、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优秀诗人密茨凯维支……当然还有天才作曲家肖邦。

6岁学琴、7岁作曲、8岁公开演出、不满13岁就成为华沙知名钢琴家和作曲家……少年成名的肖邦一生虽然很短暂,但却为后人留下了很多谈资:浪漫热情的诗化音乐、不愿当亡国奴的桀骜性格以及关于儿女情长的“花边”故事……

1830年对于肖邦来说,是人生的重大分水岭。这一年,波兰局势动荡,华沙爆发了著名的“十一月起义”,振奋的肖邦得到消息后,立即迈开了返乡的脚步,但走到巴黎的时候,肖邦得知起义失败,不愿当亡国奴的他便做出了流亡巴黎的决定。为此,友人劝解他,“作为艺术家,应该是世界主义者”。肖邦却说:“作为一名艺术家,我仍在摇篮里,但作为一名波兰人,我已经活了20年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爱国者,自波兰亡国后,便再也没有踏上故乡的土地。1849年10月17日,肖邦在巴黎家中病逝,年仅39岁。根据遗愿他的心脏被送回华沙,安葬在圣十字教堂里,墓碑上刻着铭文“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GDZIE SKARB TWOJ,TAM ISERCE TWOJE)。

肖邦心脏存放于华沙圣十字教堂柱子内 网络图片

和肖邦一样,对祖国充满眷恋的还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切斯瓦夫·米沃什,流亡国外40余年,最终在20世纪90年代回归故国,定居克拉科夫度过余生。他曾在诗中写道:“克拉科夫小得像一只彩蛋,刚从复活节的染色罐里取出。”然而就是这样一枚小小的彩蛋,却成了照亮他生命最后旅程的绚烂色彩。

“时代变换中不疾不徐、尝尽得失后不骄不躁,厚重沉稳的克拉科夫永远让人心生敬意,回味无穷。”转身离去赫小夫如是说。行走短暂,回忆绵长,或许属于赫小夫和克拉科夫古城的浪漫之旅,才刚刚开始……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婷婷

编辑:刘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