喫好喝好

100公里就是華沙

但不去

因爲不喜歡

我們去克拉科夫

在6月13日微信的朋友圈,赫小夫調皮又任性地記錄着……

捨棄華沙也要來的克拉科夫究竟是什麼樣的呢?一起來看看!

青石板上中世紀造型的馬車噠噠行駛,老廣場上人羣攢動絲竹入耳,歷經歲月的有軌電車慢慢滑過大街小巷……走在克拉科夫,猶如闖進一幅凝固的歷史畫卷,古老的城牆邊,高聳的樹林裏,每一處山水城堡,皆有故事可尋。

克拉科夫是波蘭全盛時期的首都、中世紀最富有的城市之一。後因波蘭—立陶宛聯邦成立,地理版圖迅速擴張,位置過於偏南不便於對全國進行管理,才卸下首都重任。但即便如此,今日波蘭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視其爲祖國真正的“心臟“。

進入城中,赫小夫夫婦首先來到了歐洲最大的中世紀廣場——中央集市廣場。廣場不大,大概200米見方,1257年興建至今,格局從未改變。廣場中心有一座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原來叫紡織會館,據說是16世紀是歐洲名媛貴婦重要的買買買聖地。

“二戰時,克拉科夫沒有受到大規模戰火侵襲,城區內的宮殿、教堂、廣場等都保存得十分完整。”赫小夫指着圖片中的一座哥特式建築告訴記者,這是雅蓋隆王朝時期修建的瓦維爾城堡,歷經千餘年的風霜依舊完好無損。拾階而上,置身頂層,可以俯瞰整個東歐平原,“很霸氣,能感受到君臨天下的氣勢”。

瓦維爾城堡是中世紀波蘭歷代國王的王宮,皇家大教堂是國王加冕及逝去後安葬之地。波蘭王室在這裏連續居住超過五個世紀,即使1573年後遷都華沙,這裏依然維持着象徵性的國都皇城榮耀。“夏天來瓦維爾城堡比較好,很多季節性景點剛好開放。”

雖說克拉科夫躲過了波蘭近代史上的殺戮和鮮血,但在城區內還是能看到戰爭撕扯後留下的痕跡。瓦維爾城堡的出口處,豎着一座大大的十字架,上面簡潔的寫着一個單詞“卡廷”,它紀念的是蘇聯1940年在卡廷森林等地處決的2萬多名波蘭被俘軍人。

在赫小夫看來,克拉科夫是一座非常有人情味的城市。“每到整點聖瑪麗教堂都會吹響長號,而這號聲每次都要中斷一下,據說是爲了紀念13世紀一位忠於職守的號手。”當年外敵入侵,發現險情的號手吹響號角示警全城,但卻不幸被敵軍弓箭射中了脖子,然而他的號角僅中斷了一下,便不顧疼痛繼續盡責地吹到鮮血流盡。“8個世紀後緬懷的號角聲還在,充分說明這是一座尊重英雄的城市。”

聖瑪麗教堂 網絡圖片

充滿愛心的小女孩

克拉科夫常被人們稱作是和布拉格、維也納相比肩的“中歐三大文化中心”之一。這裏最早的人類活動可追溯到公元7世紀。公元10世紀這裏就已經成爲東歐重要的貿易中心。15—16世紀的文藝復興,更是爲這裏留下了大批建築和藝術珍品。從哥特到文藝復興,到巴洛克再到新古典主義,這裏幾乎凝聚了歐洲全部的建築風格。

事實上,不止在克拉科夫,深厚的文化沃土遍佈在波蘭的每個角落。想要印證這一點,我們只需稍稍掀開歷史舞臺帷幔,一個個出自波蘭的優秀的人物便會躍然眼前:現代天文學奠基人哥白尼、著名科學家居里夫人、優秀詩人密茨凱維支……當然還有天才作曲家肖邦。

6歲學琴、7歲作曲、8歲公開演出、不滿13歲就成爲華沙知名鋼琴家和作曲家……少年成名的肖邦一生雖然很短暫,但卻爲後人留下了很多談資:浪漫熱情的詩化音樂、不願當亡國奴的桀驁性格以及關於兒女情長的“花邊”故事……

1830年對於肖邦來說,是人生的重大分水嶺。這一年,波蘭局勢動盪,華沙爆發了著名的“十一月起義”,振奮的肖邦得到消息後,立即邁開了返鄉的腳步,但走到巴黎的時候,肖邦得知起義失敗,不願當亡國奴的他便做出了流亡巴黎的決定。爲此,友人勸解他,“作爲藝術家,應該是世界主義者”。肖邦卻說:“作爲一名藝術家,我仍在搖籃裏,但作爲一名波蘭人,我已經活了20年了……”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愛國者,自波蘭亡國後,便再也沒有踏上故鄉的土地。1849年10月17日,肖邦在巴黎家中病逝,年僅39歲。根據遺願他的心臟被送回華沙,安葬在聖十字教堂裏,墓碑上刻着銘文“因爲你的財寶在哪裏,你的心也在那裏”(GDZIE SKARB TWOJ,TAM ISERCE TWOJE)。

肖邦心臟存放於華沙聖十字教堂柱子內 網絡圖片

和肖邦一樣,對祖國充滿眷戀的還有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切斯瓦夫·米沃什,流亡國外40餘年,最終在20世紀90年代迴歸故國,定居克拉科夫度過餘生。他曾在詩中寫道:“克拉科夫小得像一隻彩蛋,剛從復活節的染色罐裏取出。”然而就是這樣一枚小小的彩蛋,卻成了照亮他生命最後旅程的絢爛色彩。

“時代變換中不疾不徐、嚐盡得失後不驕不躁,厚重沉穩的克拉科夫永遠讓人心生敬意,回味無窮。”轉身離去赫小夫如是說。行走短暫,回憶綿長,或許屬於赫小夫和克拉科夫古城的浪漫之旅,纔剛剛開始……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婷婷

編輯:劉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