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探祕南山“客家方言島”!1萬多客家人從何而來?

“玲玲利利(乾乾淨淨)”“潦利(做事做得好)”“盡命柄(拼命幹)”……走進三水北部六和的村莊,聽到這些方言。這裏是佛山客家人聚居最集中的地方,周圍被說粵語人包圍,故六和又被學者稱之爲“客家方言島”。這裏聚居着1萬多客家居民,他們何時從哪裏來?爲何選擇此地聚族而居?

▲圍龍屋外圍兩圈圍屋呈半圓環抱,圍繞中間三進古祠堂。

被粵語包圍的 客家方言島

六和位於三水西北角,東臨北江,西銜四會,南北分別爲大旺農場和逕口華僑農場,面積65平方公里。2003年六和由鎮改爲村委會,爲南山鎮管轄。

六和是佛山客家人聚居最集中的地方。2014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六和村委會共有96個自然村,戶籍2964戶,人口11566人。2014年,佛山科技學院教師蔣尊國到六和開展田野調查,走訪發現除了上寨、南崗村等6個自然村共1100人講粵語外,其餘10000多人均講客家話。

▲當年百人居住的圍龍屋而今人影寥落。

“六和是粵語族羣包圍下的客家方言島。”蔣尊國說,這在佛山是一個很獨特的文化現象。而《三水縣誌》也曾有記載:三水只有六和是以講客家話爲主的區域,80條自然村除少數幾條都講客家話。

客家人在六和聚族而居,大家都操着一口客家話,甚至影響到了原本不是客家人的六和其他居民。六和深坑石狗窟村錢姓一族是由南邊寶月堂遷徙而來,原本講的是粵語,但長期在生產、生活上與客家人接觸,加上客家姑娘嫁入者多,語言習慣發生改變,現在該村居民都可操客家方言。

也有例外,六和蒲坑、廟咀一帶林姓祖先以前也是客家人,但其村子通用的語言是粵語。這是爲什麼呢?原來他們的族人過去長期外出經商、打工,加上多與操粵語的姑娘通婚,逐漸不再講客家話。

從梅州、河源遷來繁衍數百年

六和客家人從何而來?又是何時遷到此地?《三水縣六和客家源流》 一文作者蔡兆添表示,據調查考證,客家人來六和定居時間在三水建縣之後。而三水建縣爲明嘉靖五年(1526年)。六和大坪村李老伯說,他們是明末才遷來三水的,至今已繁衍了16代。大坪村宗祠有副對聯寫道:“祖德貽謀開鹿洞,宗功遂統接龍川。”鹿洞即現在的六和,龍川是指河源龍川縣大路下鄧隴村。大坪、西坑是最早到達六和的一族客家人。

▲樂屋村圍龍屋是佛山保護得較好的圍龍屋。

現居六和大坪、西坑、豆地腳、樂屋、西邊、茶園、劉屋等村的客家人,都自認爲祖先是直接從梅州遷徙而來的。據清嘉慶版《三水縣誌》 記載:“楊氏,塘貝鄉,嘉慶丁卯科舉人劉國寧之祖母也。原籍嘉應州,適國寧祖,在穎早年孀守,節孝兩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嘉應州牧曾顏其閭曰:慈竹春暉。後隨子鵬可遷三水,儉積成家,子孫繁衍,塘貝一鄉無不欽其賢者。”塘貝就在現在的六和。

儘管有部分客家人自認爲來自四會、清遠、花都,但究其遠祖大部分來自梅州、河源,四會、花都等地只是短暫的中轉地。翁屋村《翁氏族譜》 記載:翁氏族人遠祖爲梅州客家人,先遷四會江谷。到乾隆初年始祖翁成晉移三水翁屋村落籍。又如鄧邊大頭崗村《鍾氏族譜》 記載:我祖至麗美公,康熙年間,自永安(今紫金縣)遷花都獅嶺洞……子應瑞公於雍正年間遷到三水立籍,地名龍潭約麗江村(今大頭崗)。兄弟永瑞、元端二公嗣後亦遷來三水,在應公所創之基業左邊居住。在樂屋村,現仍保存有較爲完整的客家典型建築——圍龍屋,據《樂氏族譜》 記載:樂氏祖先“九悅公”在清康熙年間(1680-1690年左右),帶着兩個兒子從粵東龍川縣汶水村遷來樂屋村。

六和客家現有李、鍾、黃、陳、翁等30多姓,人口1萬多人。除大坪、西坑等少數族人自明朝後期遷來外,大多數人入籍三水時間是清康熙至乾隆年間,距今自有200多年。

背山面水 覓食不難

客家人原爲中原漢族,入粵後多聚居在廣東東北部山區,由於當地人多地少,長期覓食艱難。清康熙至乾隆年間,人口不得不向粵西、粵中的廣州、佛山、肇慶的山區流動。那時清政府採用鼓勵政策,諸如新開發區開荒造田享受減免政策,攤丁入畝,取消人頭稅,按照田畝多少來徵稅。

蔡兆添認爲,客家人流入三水就是在這種政治經濟背景下,分期分批進行的。康熙二十三年(1686年)花都建縣,調三水知縣王永名前往主政。王一上任就頒佈“招四方流民墾田”法令,馬上吸引不少客家人遷入。其中就有六和大頭崗鍾姓族人鍾麗美一家。《鍾氏族譜》記載:祖從永安遷往獅嶺洞後,兄弟5人又因產業無幾,住宅不堪,故各散焉,子鍾應瑞不得不於雍正年間再遷三水。

爲何三水客家人只聚居於六和一帶,其他鎮幾乎沒有他們的居住地呢?蔡兆添分析,在開發三水的時間上,客家人來的較遲,平原沃地早已有人開墾。六和雖然地處高崗山林,但上山打柴、燒炭取之不盡,下河有大量魚類資源,加上礦藏豐富,石灰石很多,謀生覓食也不是難事。後來分批遷來者,由於同一方言,交往方便,便聚居在一起。

來源 | 佛山日報·今日三水

文 | 佛山日報記者賓水林

圖 | 資料圖

編輯 | 今日三水微信小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