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司儀,很多人都會想到結婚的時候那個主持人。不過我要告訴你,司儀這個職業最初並不是這樣的,司儀來源於古老的神職工作人員,中國古代有四種古老的司儀,每種司儀各其職能,能歌善舞,博古通今,甚至與鬼神相通。

他們就是巫、祝、史、屍四大古代司儀。

image.png

(大巫師)

古代用舞蹈招致神靈的神事人員,巫是最古老的司儀,也是最早嘗試與天地神靈溝通的人。巫文化是人類最早的先進文明。《說文》:“巫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巫”通“舞”古韻相通,爲通假。所以,“以舞降神”是巫的職業特點。商代之前巫的地位極高,不管祭祀還是軍事巫必參加。周以後地位開始下降。周把巫劃分爲司祝,品位低於祝。在《左傳》中有記載,有一年夏天,齊國大旱,齊僖公讓一個巫求雨,結果久祈不至,齊僖公怒,要下令處死女巫,幸虧隨行的大臣臧文仲力勸,才讓那女巫免了一死。

(巫祝)

與巫一樣,同爲古代以神事爲職業的人。但與巫不同的是,巫以舞降神,祝是以辭降神。《詩經·小雅》中記載“祝祭於坊,祀事孔明”可知古人對祝的通神術有多迷信。周朝特地設有祝的官位,總理各項神事活動。分爲大祝、小祝、甸祝、詛祝等,並規定大祝掌六祝的辭命、侍奉人鬼、天神、地示,祈求福祥。社會地位非常高!

(扮演史)

商周時期,史是朝廷的占卜、禱告的官員。由於其職能與巫、祝相關聯,所以史籍中常常將與祝、巫並稱,稱之爲“巫史”、“祝史”。史分爲大史和小史,掌握朝廷的祭祀、文書工作。相傳,老子曾爲周朝的守藏史。值得一提的是現代人祭祀仍然會由一個長者扮演史的角色主持大型的祭祀,如山東孔廟祭祀大典。

(以畫像代替屍)

古代第四種司儀,名稱比較怪異。含義是代神者。往往這種司儀祭祀比較詭異。在古代祭祀的時候,選派死者的一名臣下或晚輩來代死者受祭,象徵着死者神靈,這個代神的人就叫做“屍”。屍作爲神的象徵,祭祀的時候自然享受神的待遇,如當屍進入宗廟走到神位上,主祭者須跪拜,請屍安坐,叫做妥。還有,當祭祀的酒食獻上的時候,有人勸屍飲酒喫飯,叫做侑。這就是周朝的祭祀祖宗的場面,人們奉屍爲神明,宴請酒食,祭祀求福。不過到了,漢代之後就不再用屍,改爲神主的畫像代替。從此,這種神祕的司儀就消失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