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双方都非常重视派出刺事人也就是间谍刺探对方的军情机密以及其他的各种情报,相比宋朝方面较大规模(仅指留下记录而言)的刺事人人数,辽国刺事人的数量似乎不是很多,渤海大学武文君先生在其论文《宋辽刺事人地域、身份探析》中参考陶晋生先生《宋辽关系史研究》附录《宋辽间谍》做了补充与调整之后,指出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为辽方服务的刺事人提及姓名者共计16人,并制作了以下表格(以下简称武文君表):

无间道中「刺事人」:说一说辽国派遣至宋朝的间谍们的身份与背景

此表以下简称武文君表。

广西师范大学李琛先生的论文《宋代间谍问题研究》中也有《间谍图表》的附录:

无间道中「刺事人」:说一说辽国派遣至宋朝的间谍们的身份与背景

此表以下简称李琛表。

李琛的《间谍图表》(以下简称李琛表)中的辽→宋表格部分也参考了陶晋生《宋辽关系史研究》后所附间谍表,因此武文君表与李琛表有很大部分是相同或相似的。

谈古论金将借助上述两表来展开本文。

先谈武文君表与李琛表的一些不同之处。

武文君表中有王千,其身份是两地供输人、北地探事百姓,其行事是放火烧日沟驿庙,诬北人以求赏,把他列入辽国间谍的行列显然是不合适的,王千其实是宋朝方面的间谍(虽然只是比较外围那种),他的行事实际上正是谈古论金在《赏罚分明,滴水不漏:宋朝防范辽、夏间谍渗透的物质激励机制设计》中提及的因为编造情报骗取三千赏金而被识破斩首,所以王千是一个出于个人利益骗取宋朝方面金钱奖赏的人,并不具有辽国间谍身份,武文君表将其列入,多少是有些误解。

无间道中「刺事人」:说一说辽国派遣至宋朝的间谍们的身份与背景

契丹武士与骏马。

李琛表中有李文吉,庆历五年(1045)契丹间谍李文吉南来归宋,被封为三班奉职、淮南监当,赐银百两,三班奉职官阶不高,白银百两也不算巨款,但是监当官掌茶、盐、酒税场务征输及冶铸之事,算是一个比较优渥的官职,可见宋朝方面对间谍工作省得下本钱,武文君表无此人,也可以说是一个疏漏。

武文君表与李琛表涉及的其他辽国间谍相对来说是比较一致的,这些人物本身其实也有差别。

比如,马珠勒格在宋朝的郓州(今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一带从事间谍活动,郓、齐等州安抚使丁谓上奏宋真宗:

擒获契丹谍者马珠勒格,即斩之。鞫问其人,称徒侣甚众。今各具形貌年齿,请下诸路分捕。

无间道中「刺事人」:说一说辽国派遣至宋朝的间谍们的身份与背景

丁谓是著名的权奸,也是如假包换的聪明才智之士。

此时正是澶渊之战前夕,缉获马珠勒格对增加宋朝方面在军事、谍报等领域的优势十分重要,而且马珠勒格『徒侣甚众』,是一个庞大的间谍网的负责人,有很多手下分布各路。

从宋朝方面的角度,在马珠勒格的间谍网成员尚未落网的情况下,先斩杀马珠勒格可能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但是或许从侧面反映当时宋朝方面的政策就是将辽国间谍当即正法,以寒辽人之胆。

无间道中「刺事人」:说一说辽国派遣至宋朝的间谍们的身份与背景

辽国的情报头子马珠勒格被擒,使得辽国情报网被大面积摧毁,是澶渊之盟前宋朝取得优势的原因之一。

李琛表中的李福寿、李景在武文君表中都在姓名之后用了等,这也是宋朝方面一人告发缉获辽国间谍多人的案件,某种意义上,李福寿与李景都可以算是间谍组织的负责人,事实上,辽西南面安抚司后来换回了李福寿,可见这个间谍是比较重要的。

相比较而言,表格中其他的间谍似乎就比较低级,比如郝景到宋朝的榷场(边境所设的互市市场)画地图被捕,崔士言、苏文到宋朝的河北地界图写军城围地理,事泄之后,崔士言被捕,苏文逃亡,从他们所进行的工作来看,在辽国间谍中层级显然不是很高。

同时,我们注意到,辽国间谍中有一些人的身份是两属地百姓,所谓『两属地』,就是辽国与宋朝边境地区的缓冲地带,这里的百姓需要向宋辽两方纳税,并需要为两方政府服差役,所以也被叫做『两输户』,或者『两地供输人』,与一般的想象相反,两地供输人并没有承担双重的负担,而是因为宋辽双方都想要显得自己对两输户更加优恤厚道,所以两地供输人反而在宋辽的隐形竞争中获益。

不过,两属地百姓或曰两地供输人的身份是有一点暧昧不清的,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人既会成为宋朝间谍,也会成为辽国间谍。

两地供输人或者一般百姓出身的辽国间谍,可想而知只是辽国间谍人员中外围的外围,这也就是图表中周辛祖、顺祖、六儿这样的人物被宋朝缉获之后立马就处死了。

澶渊之盟以后,因为盟约的规定,宋朝方面用间往往显得犹豫不决。比如,契丹宣徽使刘三嘏在仁宗庆历年间向化南归,至广信军(今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刘三嘏是北府宰相刘慎行的儿子、辽圣宗第九女的丈夫,欧阳修上书陈述接纳他的五大好处,但是最后宋朝方面还是拒绝了刘三嘏,交还辽国处置——刘驸马双脚重踏辽国土地,脑袋也就搬了家(这是《辽史》的说法,一说被禁锢)。

无间道中「刺事人」:说一说辽国派遣至宋朝的间谍们的身份与背景

有观点认为刘三嘏是杨四郎的原型之一。

不接受叛逃者还算是遵守宋辽之间的盟约,但是连自己的间谍也不接受则比较离谱了。易州进士梁济世本是宋朝间谍,因为在辽国境内暴露,不得不南归,朝廷却怕辽国借机生事,要求广信军婉言拒绝,不得接纳——这种做法在宋朝朝臣中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相比宋朝方面害怕生事惹祸、畏首畏尾的作风,辽国方面相对更加进取一些,即使在澶渊之盟以后,辽国还是投入巨大人力、财力、物力向北宋用谍。从本文上述武文君表与李琛表的记载看,关于辽国间谍的记载不多,但是从字里行间推测,水平似乎高于宋朝方面,组织性也更强——辽国间谍记载远比宋朝派到辽国的间谍记载为少,或许某种意义上也说明辽国间谍曝光的比较少。

无间道中「刺事人」:说一说辽国派遣至宋朝的间谍们的身份与背景

宋辽疆域地图。

无间道中「刺事人」:说一说辽国派遣至宋朝的间谍们的身份与背景

间谍是广义的,辽国出使宋朝的使臣与迎接陪伴宋朝使臣的接伴使也都有间谍的职能。

间谍是广义的,除了武文君表与李琛表记载的这些间谍之外,辽国出使宋朝的使臣与迎接陪伴宋朝使臣的接伴使也都有间谍的职能。比如,鸿胪少卿贾师训就以贺正旦国信使的身份出使宋朝获得情报,让辽国国主手不释卷阅读了几天,并且立马将他提升为枢密直学士——南面官汉人枢密院知枢密院副使事之下的官职。

无间道中「刺事人」:说一说辽国派遣至宋朝的间谍们的身份与背景

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

辽国还选募蔚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蔚yù县)、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应县)、武州(今山西省忻州市神池县)、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的僧人到五台山出家,刺探边事——因此宋朝方面在景祐三年(1036)设置代州(今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五台山勾当寺务司及真容院兼兴善镇烟火巡检事,委派朝官、使臣各一员担任这两个官职,这实际上可以视为宋朝设置的反间谍机构。

由此可见,武文君表与李琛表乃至他们共同的源头之一陶晋生《宋辽关系史研究》附录《宋辽间谍》表关于间谍的定义还是比较狭义并且单一的,真正的宋辽之间互相派遣的间谍,身份更多样,角色更多元,他们的事迹也更加波诡云谲、跌宕起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