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次,袁紹的氣度也不如曹操。要知道,當時袁紹的實力可是遠高於曹操的。

我們閱盡鉛華,只爲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提起曹操和袁紹,大家都知道他們是對手,卻不知道二人少年時就已經相識,而且關係還很不錯。據《世說新語•假譎篇》記載,當時兩人都是遊手好閒之徒,常結伴幹壞事,有一次在別人新婚的時候,故意在外面喊抓賊,騙走主人後,一起進屋把新娘給劫走了。

袁紹勢力明明遠超曹操,爲何對戰時卻不堪一擊?主要有三大原因

▲曹操劇照

當然,這畢竟是一家之言,不可盡信。但憑藉史書之中的瑣碎記錄,我們不難得知,兩人少時確實私交很深。那麼,作爲一同長大的朋友,袁紹與曹操的成長環境大致相同,爲何到了兩人對抗之時,袁紹卻如此不堪一擊呢?要知道,當時袁紹的實力可是遠高於曹操的。

然而,早期袁紹地位雖然高於曹操,但是見識卻遠不如曹操。外戚何進掌權時準備誅殺宦官,由於他十分器重袁紹,因此特意聽取袁紹的意見,徵召邊關守將進京,以震懾何太后和宦官。曹操得知後,譏笑袁紹小題大作,殺一個宦官只需一名獄卒,何須如此大動干戈?這樣做,還未實現計劃,估計就被對方知道了。果不其然,何進因爲計謀泄露,被宦官張讓等人搶先誅殺。

袁紹勢力明明遠超曹操,爲何對戰時卻不堪一擊?主要有三大原因

▲袁紹劇照

其次,袁紹的氣度也不如曹操。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九月,曹操將漢朝都城遷到許昌,隨後被拜爲大將軍。爲安撫袁紹,遷都次月,曹操就以漢獻帝的名義拜袁紹爲太尉。東漢之時,太尉雖然是三公之首,但大將軍的實際職權卻常常凌駕於三公之上。袁紹不甘屈居曹操之下,說什麼也不肯接受太尉一職。萬般無奈之下,曹操只能將大將軍一職讓給袁紹,自己擔任三公中地位最低的司空,暫代車騎將軍職務。兩相對比,二人的氣度可謂高下立判。

袁紹勢力明明遠超曹操,爲何對戰時卻不堪一擊?主要有三大原因

▲謀士沮授劇照

第三,袁紹見識短淺又剛愎自用,不聽謀士建議。袁紹得到冀州之時,沮授就建議他先消滅公孫瓚,再把漢獻帝從長安接到洛陽來,到時就可借天子之名號令天下。袁紹起初聽到這個建議時,十分欣喜,因爲沮授告訴他,這樣做之後,只需數年以後便可安定天下。然而天下局勢發生變化後,沮授又建議他把漢獻帝直接迎到鄴城,到時候“挾天子以令諸侯”。

袁紹勢力明明遠超曹操,爲何對戰時卻不堪一擊?主要有三大原因

▲漢獻帝劉協劇照

這時候袁紹卻開始犯渾了,因爲屬下郭圖告訴他,如果把漢獻帝接到鄄城,到時候皇帝就在身邊,諸事都需跟他請示,豈不是自縛手腳?思來想去下,袁紹放棄了沮授的建議,理由是漢獻帝的帝位得來不太合法。袁紹沒有這麼幹,曹操卻這麼幹了——曹操把漢獻帝迎到許昌,並以天子的名義收復京畿、河南郡等地。這時候,袁紹才知道後悔。他忙向曹操請求把漢獻帝遷徙到鄄城縣,曹操怎麼可能會答應對手的請求?於是果斷拒絕了。

袁紹勢力明明遠超曹操,爲何對戰時卻不堪一擊?主要有三大原因

▲曹操及漢獻帝劇照

袁紹眼看着曹操的實力日漸壯大,於是又把所有原因都歸結到漢獻帝身上,然而曹操又不肯交出漢獻帝,那麼他就只能採取戰爭的手段了,這也就是後來的“官渡之戰”。也許是年少跟袁紹一起幹壞事的時候,曹操就知道他遠不如自己了,所以毫不怯戰。當曹操把東南兩面的防禦要務做好後,毫無後顧之憂的他親率大軍抵達官渡。後面的故事,不用子淵說,大家也都知道了。

參考資料:

《後漢書·卷七十四上·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