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在古代,“竹夫人”和“汤婆子”都是晚间休息的必备器物。当然了,“锡夫人”也是一些文人士大夫对它的戏称,只不过比“汤婆子”略微雅正一些。

在很多的清宫剧中,小主娘娘们喜欢在冬天的时候抱着“抱着”汤婆子取暖。对现代人来说,对汤婆子比较熟悉,而对“竹夫人”却是一知半解。其实,在古代,“竹夫人”和“汤婆子”都是晚间休息的必备器物。

古人非常重视晚间的休息,然而到了夏季,燥热难耐,冬季寒冷异常,为了提高睡眠质量,聪明的古人便发明了这两样东西。

竹夫人

在古代,“竹夫人”又被叫做“青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谓呢?

黄庭坚这样认为:“盖凉寝竹器,憩臂休膝,似非夫人之职,予为名曰:青奴。”

这里面讲的很明白,觉得竹器“似非夫人之职”,配不上夫人这个称号,所以叫它“青奴”或者是“竹奴”!

不管是称作“夫人”还是“奴”,都是将其拟人化的一件物品,但是后者显然已经缺乏感恩之心,不仅失去了情趣,而且未免让人觉得俗气。

而这种供人“憩臂休膝”的竹子寝器,是指用一种竹篾编织成的圆筒一样的东西,长约三尺,中空,浑身布满了网眼,既通风透气,还非常舒适,可以当做枕头,可以搁脚休息,还可以拥抱和夹在双腿之间,比较类似于现在的抱枕。

在陆游的《初夏幽居》中曾经这样描述“竹夫人”:“虚堂一幅接篱巾,竹树森疏夏令新。 瓶竭重招曲道士,床空新聘竹夫人。 ”

而这首诗中的“曲道士”指的是古代的酒水,而古代的文人都爱饮酒,他将“竹夫人”和“曲道士”作为对仗,可见在文人心中,对于“竹夫人”的评价还是相当之高的。

竹夫人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当时还没有被称为“竹夫人”,只是被叫做“竹夹膝”。在陆龟蒙的诗《以竹夹席寄赠袭美》中这样说:

“持赠敢齐青玉案,醉吟偏称碧荷筒。”可见对于竹夫人的偏爱。

熟读《红楼梦》的朋友们大多不会忽视这样一个情节,在贾府过元宵节的时候,堂屋设置了一个小巧精致的围屏灯,每一位姑娘将自己所做的灯谜都抄在纸上,贴在屏上。而有一则谜语,说的是“有眼无珠腹内空, 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去, 恩爱夫妻不到冬。”而谜底就是夏季纳凉用的竹夫人。

诗的前两句很鲜明了点出了“竹夫人”的外观特征,指出“竹夫人”在夏天“荷花出水”时可以供人们取凉之用;

而后两句意味更深长,有一语双关之意:秋天“梧桐叶落”是被弃之不用的, 也隐喻了薛宝钗的命运和婚后的不幸生活,暗示宝钗与宝玉夫妻不到冬,以物喻人!

汤婆子

而随着季节的变化,一入秋,竹夫人也就被束之高阁了,而汤婆子就会闪亮登场。

汤婆子是一种冬季的取暖用品,以锡、铜、陶瓷等材料制成,比较矮胖扁圆,嘴在上部,空其腹以受热水,等到热水注入之后,就可以将它的“嘴边”堵严实了。然后给它的外部套上布套子,让在被窝里作为晚上取暖之用。

因古人常常称热水为“汤”,所以,汤婆子的名字便流传了下来。

同时,汤婆子有“暖足瓶”、“脚婆”等多种称呼,自从唐宋开始,很多文人都对其有过相关的记载。

其中,它的另外一个称呼叫做“锡夫人”。元佚名《东南纪闻》中这样记载:”锡夫人者,俚谓之汤婆,鞲锡为器,贮汤其间,霜天雪夜,置之衾席,用以暖足,因目为汤婆。“

就是用锡制成的器具,里面倒入热水,在冬天的时候放在床上可以暖脚。当然了,“锡夫人”也是一些文人士大夫对它的戏称,只不过比“汤婆子”略微雅正一些。

汤婆子在什么出现,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至少在北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北宋的文学家黄庭坚就曾经为其写过几首诗,其中有一首诗非常有意思:“小姬暖足卧,或能起心兵;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天明。”赞叹汤婆子能带给人的温暖,会令人心里温暖和感动,就像一个善解人意的女士一样富有吸引力。

南宋诗人喜欢将“脚婆”称为“锡奴”,在《清稗类钞》中的记载,汤婆子“宋已有之”,或许正是起源于宋,又或许出现的更早。

范成大也有一首《戏赠脚婆》诗:“日满东窗照被堆,宿窗犹自暖如煨;尺三汗脚君休笑,曾踏靴霜待漏来。”

讲述了自己过去睡觉,就像两脚踏雪一样,清冷无比,彻夜难眠;而如今有了汤婆子相伴左右,脚步已经捂出了汗,每天到了日上三竿的时候还赖在床上不愿意起床。

诗中细腻而幽默的生活场景呈现,也让很多人看到,即使汤婆子在千年的时光里,也能够带给人更多身体上的温暖和精神上的慰藉。

在今年的开年大戏《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卫小娘因为物里没有炭火,曾经就想着用汤婆子来将就着取暖过冬。

也就是说,在大户人家,冬天的主要取暖方式还主要是炭火,因为汤婆子的成本较低,多见于寒微之家。明朝人吴宽曾经为汤婆子作过一篇文章《汤媪传》,有这样的语句:“富贵家未尝有足迹,独喜孤寒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上述的说法。

但是也有说法是,古代的炭火和汤婆子是两种工具。炭火主要用于室内取暖之用,而汤婆子主要是外出或者是随手携带的取暖用品,这一点在很多的清宫戏中非常常见,小主们出门经常携带一个暖炉一样的汤婆子,只不过有的是加入热水,有的是加入炭火!

《甄嬛传》中宫女手里拿着汤婆子

直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在我国的民间,竹夫人和汤婆子还时不时可见,后来,汤婆子逐渐被热水袋和电热毯所取代了而随着电风扇和空调的普遍使用,竹夫人和汤婆子也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不大被人提及了。

参考文献:

1,陆游《初夏幽居》

2,曹雪芹《红楼梦》

3,吴宽《汤媪传》

4,范成大《戏赠脚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