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仔细看曹丕的一生,你会发现这个人最大的特质-拧巴。他真的是个拧巴的人,矛盾的人。

你说他无才吧,魏国的确在他手中国富民强,在被季汉孙吴环伺的情况下,守住了他老爸打下的江山,还解决了曹操也头疼的青徐势力并且重新打通了西域。九品中正制在初期也不失为一个好制度。在位七年,三次伐吴,虽然没有什么战果,但也说明他并非贪图享乐之主。

你说他有才吧,坐视孙刘交兵却无动于衷,在位期间虽然稳定但终究没有他父亲的文治武功。九品中正制更是背叛了他父亲一生的努力,也间接给曹魏敲了丧钟。

你说他薄情吧,他对郭女王又的确情深意重,对他的朋友陈群吴质司马懿和发小曹真曹休夏侯尚又极尽荣宠。他的诗,一个无情冷酷之人是无论如何写不出来的。

你说他重情吧,对甄宓的始乱终弃无可辩驳,儿子曹叡也被这一家庭悲剧深深刺激,最后也英年早逝。赐予夏侯尚“杀人活人”之权,够意思吧?转头又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杀了夏侯尚小妾,逼死了夏侯尚。但夏侯尚死后,他又极尽哀痛。自己的亲叔叔曹洪,救过他爹的命,他却要杀他(原因待查,反正我是不大认可借钱说)

​你说他对兄弟们刻薄,他终究是没有伤害过任何一个兄弟。对比后世同样夺嫡的人,李世民杀尽大哥三弟后人,雍正将九弟允禟六月天铁锁加身,手足拘禁活活幽死,我觉得真是好太多了。曹植争储失败,后来又屡屡醉酒狂悖辱骂监国使者,朝堂之上企图迎合文帝而对曹植落井下石的弹劾数不胜数,曹丕想动他易如反掌,却终究没有下手,反而给曹植加封地,在生命的最后一年还和弟弟见面。

你说他对兄弟好,他定下的制度又对曹氏诸侯们极其刻薄,无兵无权备受监视,连个寻常富家翁都不如,这点也是断送曹魏的一大原因。曹植曹彰一身文武抱负却也只能是镜花水月,最后英年早逝。

你说他狭隘,“自古及近,未有不忘之国,亦无不掘之坟”,单论对生命后事的通达,境界上就胜过了迷恋丹药大造墓穴的秦皇唐宗。一句“自古,文人相轻”点透了千百年文坛的是是非非。

你说他豁达,冤杀鲍勋,恶心死于禁,又像极了一个刻薄任性的君王。当上了皇帝还念念不忘“要是大哥和小弟还在,我还当屁的皇帝”事实上曹丕的早逝,很大程度也是受害与他狭隘的性格。

甚至于,你说他相当皇帝吧,你会发现他当了皇帝后也没怎么快乐,除了刚当上太子时一高兴搂着哥们脖子乐了一句还被个大姐一顿讽刺外也没什么别的表示。即位后,连原来写诗的手艺都荒废了,也不知道是没时间还是没了当年的意境。

但你说他不想当皇帝吧,为了当太子,活活把自己一个策马貂裘每天打猎玩剑吃葡萄的二逼贵公子逼成了个矫情自饰的影帝。所作所为又的确是想当皇帝。

所以,说到最后,曹丕终究是一个凡人,一个矛盾的、拧巴的凡人。如果曹昂还在,他本该是一个钟情诗文,能在自己的爱好中度过一生的公子,但是最后他当了皇帝,这份拧巴和矛盾最终葬送了他,也间接葬送了曹魏帝国。他没有父亲曹操的雄才大略和海纳百川的气度,一生乃至后世都活在了父亲的光芒下,他的国家被好友的后人篡夺,他引以为豪的作品也随着战乱所剩无几,就连他的葬礼,都没有自己亲生母亲和儿子的身影,他也永远给后世留下了一个阴险小人的脸谱。

壮志未酬,这是曹丕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忧来思君不可忘,不觉泪下沾衣裳。子桓的文采,可惜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