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败寇。

袁绍能够平定河北之地,打败了扬威一时的公孙瓒,没有雄才大略,又如何做到。

很多时候,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败了,我们说他寡智少谋;胜了,我们说他神机妙算。绝大多数军国方略都是机会伴随着风险的。

如果简单概括的话,两个不同的战略可能成事的几率分别是60%和50%。最终结果往往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而已。我们又怎么能够轻易的说那个是秒策,哪个是昏招。

我相信很多情况下,一件事都是必然和偶然相结合的结果。

袁绍败给曹操有他必然的地方。因为他的底层结构主要是领主制。

至于偶然因素,有很多了。我们很多时候很难搞清楚一次战斗的失败的败笔具体是哪个命令,也很难搞清楚这个命令到底在什么样的环境和背景下发出的。比如中途岛海战的经过。

而历史文献计述上,往往也是忽略这一块。只能靠仅存的史料来猜测和分析,想办法窥探一二了。

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这乎。很多人幼稚的认为成败的关键在于道德水准,智慧水平。还言辞凿凿的说一些找不到出处或者断章取义的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实在太过幼稚可笑。

实际上我们能在历史上找到姓名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当世之人杰,偶尔昏头有些可能,不可能总做出低级的判断和决定,也不可能是自私自利之人,否则怎么号令千军万马。

觉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而做的决定,至于到底那个方法更好一点,往往当时极难判断。后人研究历史就是要研究他做出这昏招的合理性。当然,这个合理性是从利害角度,而不是智慧或者道德角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