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許倬雲 :中國人的思考方式

中國人的思考方式,落實在人生態度中,即是認識世事多變化,也準備面對變化。正如海邊衝浪的弄潮兒,隨時抓住變化的浪頭,調整自己的動作。

人是能夠思考的動物,因此現代人類的動物分類學名稱是“智人”。然而思考的能力須經過訓練始得發展。不同文化訓練思考的方法各有專長,於是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思考方式。中國人的思考方式也許可有下列的幾項特色,而這些特色也影響我們對人、對事、對物的視野與角度。

第一個特色,相對於希臘文化與印度文化的細密邏輯,中國人比較取徑於直觀與體會。中國人日常語言中,成語特多;中國文學中,用典是其特色。兩者都採用一連串的模擬,提供一些相近的印象,然後重疊這些印象,抽繹建立起一個新的印象。這一過程只能意會,不易言宣。中國人擅長此道,找出一個“悟”字,代表直觀體會。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在中國經過華化終於成爲發揚光大的宗派,而不是理論嚴謹的唯識宗,而是直指心境的禪宗與誠心念佛的淨土。在中國人的日常經驗中,“悟”是時時出現的思考方式。

第二個特色,中國人觀察事物,往往重視統攝全面,而不喜歡局部的分析。以中醫理論爲例,經脈遍佈一身,氣血周流順暢,則身體康健。若有病痛,中醫不願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從全身整治調理下手。中國的繪畫,以氣韻生動爲上,也是看一幅畫的全面性;爲此,中國畫家一落筆就定了全局,不能在中途修改。這一些例證,不勝枚舉,說明中國人不注重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

第三個特色,中國人習慣於從有機的變化中看世界。中國人的詩詞,最多的是對時節的感慨,中國人的宇宙感處處都是活潑的生命,而且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價值。鳥飛魚躍,是一個境界;綠滿窗前,是一個境界;天心月圓,是一個境界。有機的宇宙觀與上述全面性的考察,又是互相關聯,難以區分的。因此,研究中國科技史的李約瑟曾經指出,中國人的有機宇宙觀是中國文明的特徵,截然不同於牛頓力學的機械宇宙觀。

第四個特色,是中國人對於“動態”的注意。《易經》一書,全是討論變易的過程;五行相生相勝,也是不斷進行的動態。“文化”一詞其語根是“人文化成”,本身即是變化,而不是形態。太極圖代表着進行中的變化,變化即是常態。這一命題,又與上述有機的宇宙觀互爲表裏,陳述了中國人思考方式的特色。

以上四項思考方式,其實也是彼此有關,互相加強的。全面、有機與動態三項,只是從不同的角度陳述相同的現象,而直觀的悟性則以非分析的思考統攝上述三個思考的角度。這些思考方式,落實在中國人的人生態度中,即是認識世事多變化,也準備面對變化。“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天下無不散的筵席”,“日中則仄,月盈則虧”,“盛極必衰,否極泰來”……有了這些對變化形勢的理解,中國人不是坐待命運降臨的宿命論者,卻隨時準備面對變化的命運調整自己的反應。這是一種樂觀的命運論,正如海邊衝浪的弄潮兒,隨時抓住變化的浪頭,調整自己的動作。在滿潮時,爲即將開始退潮而警惕;在谷底時,準備抓住再次上升的契機。這種智慧,不能全由直覺獲得,必須有一定深度的哲學探討,始能濃縮爲這些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