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麼將"不復還"解釋爲"不回頭",會不會影響荊軻的光輝形象呢。也就是說,荊軻本意是指自己這一去便不再回頭,目的是表明他堅定的決心,卻被後世誤解爲此行不歸,實屬謬誤。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被世人誤解兩千多年,荊軻:我很想回去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荊軻

高漸離擊築而起,荊軻隨之唱起了這首離歌,在成爲一名刺客之前,荊軻也算是十里八鄉有名的歌手,尤其是在生還幾率很小的刺秦之旅出發之前,其悲涼氛圍得到最大襯托,因此荊軻的動情演出唱哭了所有觀衆,而這最後的兩句歌詞亦成爲千古絕調,歌手終已不顧。

在世人印象裏,荊軻是抱着視死如歸的心態啓程的,他沒想過有全身而退的機會,"不復還"三字印證了這一觀點。然而正是這三個字,讓世人誤解了荊軻兩千多年,其實荊軻他從未想要犧牲,他對燕太子丹的承諾是,凱旋而歸。

"還",在先秦使用的頻率極低,且其真義根本不是"回還",而是"回頭"!《國語》、《漢書》,以及漢代古詩中的"還"都作"回頭"講,比如《漢書》中記載的這一段:"楊喜爲郎騎,追羽,羽還叱之,喜人馬俱,辟易數里。"楊喜追趕項羽,項羽回頭瞪了他一眼,他就嚇得魂不附體,落荒而逃。"羽還叱之",即是此意。

也就是說,荊軻本意是指自己這一去便不再回頭,目的是表明他堅定的決心,卻被後世誤解爲此行不歸,實屬謬誤。當然,這是從字義上理解這件事,接下來我們再從當時的實際情形,來論述荊軻想要歸還的行爲。

在告別演唱會前夕,荊軻曾親口對太子丹誇下海口:"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今天去了,卻無法好好回來覆命的人,那是沒有用的小人行徑!咱不管荊軻此話的用途,是爲了給太子丹喫顆定心丸,還是說他真的有把握全身而退,但看起來,他早已與命運打好了招呼,事成之後一定要返回燕國,誰勸也不好使。

還有,綁票合夥人一開始設定的計劃就是這樣的:"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最好的結果是荊軻劫持住秦始皇,令他將侵佔諸國的土地如數奉還,此乃上計;如若不成,荊軻再下殺機。

那麼如何劫持呢?這勢必是一場持久的談判,最好的方式是把秦王挾持出離秦國,這就要求荊軻必須始終拿着劍架在秦王脖子上,使其乖乖聽話纔是。如果荊軻表示此行不歸,那太子丹豈不是要崩潰:你不回來了,我的領土誰來還?

那麼將"不復還"解釋爲"不回頭",會不會影響荊軻的光輝形象呢?並不會。誰都十分清楚,刺殺秦王任務的艱鉅性,其實去了之後最主要的不是想不想回來,而是能不能回來的問題,所以荊軻爲了打消衆人顧慮,只好硬着頭皮立下誓言。這不是說荊軻不自量力,或者吹牛,其實這是一種臨危不懼的思考和勇氣:我不去,自然有人會去,誰都會害怕,誰都會恐懼,只能我假裝堅強,盡力去做。能在如此境地下作出如此有擔當的表率,足見荊軻義無反顧的慷慨義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