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瓷都的復興

在景德鎮御窯廠遺址附近的一處老窯廠內,工匠們正在製作瓷器。新華社記者 萬象攝

新華社南昌1月13日電 在歷史的記憶中,中國景德鎮匠人手工打造的青花、玲瓏、粉彩等瓷器經絲綢之路運往歐亞諸國,成爲王室爭相追捧的珍寶。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全球化商品,也是中國對世界貿易最大的貢獻之一。

西方工業革命結束了中國瓷器的絕對領先地位,規模化生產的廉價瓷器佔領了市場。清王朝的覆滅和20世紀的綿延戰火打斷了景德鎮的匠人文化傳承,其全球貿易地位也不斷下降。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景德鎮建立起國有瓷廠,再造輝煌。當地博物館中,陳列着爲毛澤東和尼克松定製的瓷器,以及爲原子彈工程做防護塑料手套的瓷模具。

如今,傳統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再次煥發生機。不管在鬧市中央,還是在郊外山谷,陶瓷工作室和作坊如繁星湧現。新時代的藝術家們正用高超技藝,滿足中國日益壯大的中產階級的消費升級,以及世界各地人們對中華文化的嚮往。

美國陶藝家瑞恩·拉巴爾說,來到景德鎮就像“遊子回家”。

景德鎮:瓷都的復興

美國陶藝家瑞恩·拉巴爾在景德鎮陶溪川文創街區內的工作室。新華社記者 萬象攝

43歲的拉巴爾3年前在陶溪川文創街區設立了一間面積260平方米的工作室。陶溪川是一家由廢舊工廠改造的集陶瓷工業遺產、陶藝工作室、畫廊、餐飲、酒店爲一身的城市綜合體。

“在這裏,大家都有一種把事情做成的態度,不斷將新的想法變成現實。”拉巴爾擅長用傳統的陶瓷燒製方法來製作現代藝術品。

拉巴爾說,他的作品很抽象,不同於那些有具體形狀的傳統陶瓷藝術品。他的作品在北京、深圳和香港的博物館和畫廊裏很受年輕人歡迎,最貴的一件賣出了10萬元人民幣。

像拉巴爾這樣的藝術家在景德鎮有個共同的稱謂:景漂。這樣的人在景德鎮有3萬,包括5000名“洋景漂”。這座昌江邊的小城目前擁有6773家各類陶瓷企業和工作室,從事陶瓷及相關行業的有15萬人,占城區人口近四分之一。

“歷史上景德鎮是中國瓷業中心,今天依然是全球陶瓷文化的創意交流中心,復興之夢永在景德鎮人的心間。”景德鎮市委書記鍾志生說。

景德鎮:瓷都的復興

遊客在景德鎮陶溪川文創街區內遊覽參觀。新華社記者 萬象攝

再生與轉型

儘管擁有1700年制瓷史,景德鎮直到1958年才擁有自己第一家機械化生產的新型陶瓷企業——宇宙瓷廠,這也是陶溪川的前身。後來又相繼組建了建國、人民等十幾家國有瓷廠,“爲六億人民造飯碗”,但輝煌只持續到上世紀90年代末。

隨着國內外陶瓷市場發生變化,體制僵化的景德鎮國有瓷廠在與東部沿海陶瓷產區的競爭中敗下陣來,“十大瓷廠”陸續關停、改制,6萬技術員和工人離開了。

陶溪川文創街區酒店旁的大樹下,一摞摞滿是灰塵的白瓷盤訴說着興衰往事。

“這是宇宙瓷廠生產的最後一批瓷器,幾乎全是次品。”宇宙瓷廠的老廠長王松壽介紹。

作爲一座以瓷爲生的城市,景德鎮的發展一度陷入僵局。是創造性發展手工制瓷的傳統優勢,還是跟着外地發展建築衛浴陶瓷,成爲擺在景德鎮主政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和很多中國城市一樣,在21世紀的頭十年,景德鎮也難以抑制房地產開發的衝動,大片廢棄工廠和老街區被拆除搞開發。2011年,景德鎮的主政者意識到,新建的高樓大廈並不能爲景德鎮帶來持久的發展動力。

“每一條里弄、每一座煙囪都是記錄城市歷史的寶貴資源和財富。”景德鎮陶文旅集團董事長劉子力說,“世界可以再造一個曼哈頓,卻無法再造一座擁有千年文化底蘊的景德鎮。”

景德鎮開始邀請國內外頂級城市規劃專家爲城市未來發展把脈。原來的廢舊廠房被改造成各類孵化基地、創業平臺,吸引了資金流、信息流和技術流不斷湧入。

景德鎮:瓷都的復興

景德鎮澐知味陶瓷文化有限公司的工匠們在位於名坊園內的工作室創作。新華社記者 曹凱攝

擁有22棟風格各異老廠房的陶溪川被改造成一個藝術園區,吸引了5000餘名景漂在此創業。

拉巴爾說:“景德鎮有最好的陶瓷原料產地和傳統手工藝。在這裏能製作出超出想象的作品。”

韓國製陶師金光石說:“我看中的是中國市場很大。”

爲了保護和發展景德鎮獨有的手工制瓷產業,景德鎮2015年打造名坊園,將上百家散落在古街偏巷的傳統作坊集中起來,打造手工制瓷新高地。

祖輩世代制瓷的澐知味陶瓷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朱筱平從市區作坊搬到了名坊園,建起了佔地7畝的工作室。利用祖傳配方,他歷時6年恢復了失傳百餘年的胭脂紅這一珍稀瓷藝品種,作品多次被國家選爲贈送外國元首的國禮。

“國家興,瓷器興。國力弱,瓷器就走下坡路。”朱筱平說,“現在政府大力支持手工制瓷產業,景德鎮迎來了復興的曙光。”

如今的景德鎮不再是昔日煙囪遍地、黑煙蔽日的城市,隨着電窯、氣窯的普及,以及主政者對生態環境的治理改造,這裏已成了知名的綠色宜居之地。

景德鎮還在不斷延伸制瓷產業鏈,運用於航天和電子等領域、擁有更高附加值的精細陶瓷和特種陶瓷獲得了迅速發展。2017年,景德鎮全市陶瓷產業產值372億元,比10年前增長了8倍,是1978年的263倍。

不單單是陶瓷業,景德鎮還大力發展航空產業、精細化工和旅遊觀光,繪出城市協調發展的畫卷。十幾萬人還從棚戶區搬入了新建的居民樓。

在景德鎮住了14年的澳大利亞陶藝師戴安娜·威廉姆斯說,她的一個深刻感受是,景德鎮人的生活發生了很大改變,他們越來越富裕、愉悅、舒適。

探索未來之路

羣山環抱的景德鎮東郊小村進坑今年成爲大中小學生、城市白領、國外學者的熱門目的地。田園風光、古村落、學堂、考古、陶瓷,這些元素充分調動了人們的好奇心。

2014年,在景德鎮陶瓷大學任教的黃薇在進坑發現距今千年的15處宋代古窯址,隨後她創辦東郊學堂和有機農業合作社,開始“忙時種田,閒時考古”的實驗探索。進坑村以社區營造爲基本思想,通過教育讓當地人認識文化遺產的價值,從而實現遺產保護和地方經濟發展相互促進。這項經驗在去年12月登上了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國際研討會的講臺。

景德鎮:瓷都的復興

景德鎮陶瓷文化學者黃薇2018年12月在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國際研討會上介紹進坑村“忙時種田、閒時考古”的經驗。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利用文化來發展是景德鎮未來的方向,而教育是其中的關鍵。”黃薇說。在進坑,人們不僅可以模擬考古,學習陶瓷修復,還可以體驗種田,將新鮮的有機農產品帶回家。

“進坑的發展方向是產學研遊的融合,這也是景德鎮未來發展的一個縮影。”黃薇說。

對於開發景德鎮的文化價值,劉子力同樣充滿期待。

“景德鎮的傳統和文化千年來從未中斷,這是全世界陶瓷愛好者要來朝拜的東西。”劉子力說。

他說:“景德鎮未來應成爲世界藝術之都。我不希望陶溪川成爲一個人頭攢動的熱門景點,它應該成爲手藝人、設計師和藝術家的天堂。”

景德鎮:瓷都的復興

在景德鎮陶溪川文創街區的陶瓷3D打印體驗中心,一位工作人員正在用3D打印技術製作陶瓷花瓶。新華社記者 萬象攝

陶溪川已經見到了文化魅力帶來的商業價值。劉子力說,陶溪川2018年的營業收入達到1.01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6%。

“我們目前只改造了一座工廠,未來還有9座。”他說。

劉子力說,除了保護傳統,現代科技的介入也必不可少。這代表了開放和創新,景德鎮從來不是保守的代名詞。

景德鎮陶文旅集團打造的邑山陶瓷工業園從德國引進了7條世界頂級自動化生產線,可以爲園區300家手工作坊提供工業化生產服務,而手工作坊則爲工業園提供東方風格的創意設計。

“未來的陶瓷產品可以實現定製化和智能化,使用虛擬現實輔助設計、3D打印等現代科技,滿足年輕一代個性化、時尚化的需求。”劉子力說。

2019年是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以及新中國成立70週年。景德鎮迎來了新的契機。它不僅將爲自己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榮譽,還打算申請建設新的國際機場,更要推動新組建的陶瓷企業上市,打造國家陶瓷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基地和國際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中心。

鍾志生說:“歷史給了底氣,時代給了機遇,發展給了空間。”

景德鎮對未來發展之路的不懈探索也打動了75歲的日本陶藝大師安田猛。

“景德鎮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出口城市,它以文化爲核心的創造,探索着後工業時代的城市發展方向。”他說。

記者:曹凱、何雨欣、張辛欣、沈洋、吳鍾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