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學夢

文/祁洪波

沒有上過大學的我,從小就有個文學夢。那年我還在上中學,被學校選派去縣文化館聽地區來的方英文、魚在洋講文學座談課,那個時候什麼都不懂的我才隱約懂得了一丁點文學,便稀裏糊塗的做起了文學夢。

十八歲那年,我換上一身橄欖綠軍裝,踏上西去的列車走進了部隊,在部隊艱難的摸爬滾打日子裏,我始終沒有忘記我的文學夢,《解放軍報》成了我的良師益友,是我枯燥生活的精神糧食。訓練結束後,我總是沉迷在那些朦朧詩中打發時光。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參加了《作家之路》的文學培訓班,在老師的指點下,我的幾篇詩歌在刊物上發表了。收穫的喜悅增加了我對寫詩的信心,從此如醉如癡的愛上了詩歌。

我的文學夢

在部隊第三年,我被連隊作爲考軍校的苗子培養,特許不參加軍事訓練,整天關在連隊的圖書室裏學習,文化課底子很薄的我很清楚自己沒有考學的把握,在那段學習的日子裏我偷偷愛上了看外國名著,癡迷在豐富的名著裏打發時光。父親從老家寄來了些錢,讓我作爲考試的費用,我自知考軍校無門,索性買來一臺照相機,開始學習攝影。

回到老家後,我依然愛着自己的寫作,閒暇時間我就讀書、看報,推敲詩歌裏的文字、散文裏的句子,半夜裏想到了幾句經典的語句,馬上翻身起來寫在本子上,桌子上總是常備一本不厚的專用稿本。那些年電腦不算普及,不會電腦打字,總是要在稿紙上規整的寫好文字,拿到鎮上一個很遠的打字部,交上五元錢,打印、排版、留稿,打好的文章裝進信封寄到各家編輯部、報社,常常會因爲信件超重另補貼郵票,稿件投出去後,剩下了漫長的等待,也常常是石沉大海。就這樣不斷的寫着,奔跑在打印部與郵局之間,時而收穫到文章發表的喜悅,拿到微少的稿費,臉上會洋溢着得意的自豪,這份精神的口糧支撐我一直堅持,從詩歌到散文,從散文到小說,從新聞報道到輿論雜談,我的文章在省、市、縣刊物上發表,使我的寫作水平成熟了許多,進步了許多。

我的文學夢

抗非典那年,我的一篇抗非典小說在《商洛報》上發表,不常讀報紙的一個朋友無意間看到我的小說後打電話問我,報紙上那篇文章是你寫的嗎,我說是我寫的,他說你一個粗人連大學門的方向都不知道朝那開還能寫這玩意發表,我笑笑說寫的玩玩。從此我這位不愛看報的朋友喜歡上了看報,總是關注上面有沒有我的名字和文章。有一次,我的散文《我是牛》在報紙上發表,被一個戰友的父親看到了,我再去戰友家玩的時候,戰友的老父親拉着我的手說“你是牛,真牛!加油啊!”,從此我去他家,他不再叫我真名,直接喊牛,聽這種稱呼我也倍感親切。

後來我在單位被提拔成小領導,辦公室裏配備了電腦,工作學習更加方便了。但我卻整天忙於應酬,家庭瑣事纏身,不自覺的變懶了,將那些方格子拋到腦後忘記的一乾二淨。再後來電腦和智能手機都普及了,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人與人之間少了信件問候,多了朋友圈上無聊的驚擾,被網頁上豐富內容擾亂眼睛的人們閒置了報刊雜誌。我學會了電腦打字,學會了排版,不再去打印部,不再光顧郵局。偶爾在QQ空間寫點心得,在微信上發發牢騷,昔日的詩歌、散文、小說漸漸遠去,網上的精彩小說壓制了腦子裏的靈感,生鏽的文學夢不再是夢,發黃的稿紙丟失的亂七八糟,心裏的浮躁應酬着不安的心,徹夜的玩電腦玩手機虛度着一年又一年的光陰。

我的文學夢

十多年過去了,我沒有了往日的寫作靈感,沒有了投稿後的等待,沒有了刊登上的激動,沒有了收到稿費的喜悅。生活還得繼續,空虛無法填補。會了擺弄電腦,卻不會了寫作;會了感慨牢騷,卻不會了投稿,記住了享受安逸,卻忘卻了那份精神口糧。失落後的自責還是讓我拿不起筆,不知道寫什麼,迷茫在這個浮躁的時代,靜不下心來,卻靜下了筆。這是我的悲哀,也是我文學夢的悲哀。

一個午後,我登上單位對面的那座高山,望着連綿起伏的青山,頭頂是一塵不染的白雲,與遠方的河流組成了一幅天然的畫卷,真美啊!沉思許久,我想用詩句來讚美眼前的風景,可空洞的腦子卻想不出一句詞語。我靜靜的站在原地,回想自己走過的人生歷程,年輕時的那份執着和不惑之年的迷茫形成了明顯的對比,丟失筆桿的生活除了空虛還是空虛,沒有夢想的夢總是找不到前進的方向,原來我一直用破罐子破摔的態度麻醉和欺騙自己。

我的文學夢

清爽的涼風從頭頂吹過,我敲敲久違不用的頭腦,反思着自我,是不是該清空心靈的垃圾,給靈感殺個毒了。回到辦公室,我找到一疊方格紙,揉一揉手腕,拿起了久違的筆。人生中廝守到死的東西不多,守得住的就留下,留不住的就放手。能守住的東西爲何選擇放棄呢?就像曾經丟棄的文學夢,它是支撐你前行的夢想;它是你飢餓後的精神口糧,它是一劑無可替代的妙藥良方。我不能再消沉下去,即使寫不出好的文章,我也要和年輕時的文學夢一起終伴到老。

【本文選自《天竺山》紙刊第23期】

本文編輯:何本菊

我的文學夢

【作者簡介】祁洪波,男,山陽縣城關鎮人,現就職楊地鎮紀委。曾在《作家之路》、《人生導報》、《陝西日報》、《廣元文學》、《商洛日報》、《社情民意》等報刊雜誌上發表詩歌、散文、小說、新聞報道等作品60餘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