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揭密:人類爲何會感知到鬼魂?

科學揭密:人類爲何會感知到鬼魂?

  古埃及人的《亡靈書》

  如果你的答案並不是堅定的一連串的否,這並不意味着你不夠科學。世界上的確存在靈魂,它們就遊蕩在我們內心,活躍在各地文化中,從古至今,陰魂不散。從盂蘭節到萬聖節,從古埃及人的冥界漫遊指南《亡靈書》,到中國人《聊齋志異》、《牡丹亭》裏的人鬼情緣,對靈魂的信念深深根植在我們的內心中。

  雖然按照現代科學的標準,靈魂之說只是無稽之談,但爲何大家還是樂此不疲地相信它的存在?

  身體和心靈的分離

  儘管是一名無神論者,美國阿肯色大學的心理學家傑西·貝林(Jesse Bering)一直對靈魂、來世這些超自然現象格外感興趣。他和同事曾經給4到12歲的小孩做了這麼一個實驗。首先,實驗人員給小孩子們演一出木偶戲:一隻迷路的小老鼠,又餓又困,被一條鱷魚發現,殘忍地喫掉了。

  然後,他們問小孩如下幾個問題。一些是關於這隻已經死掉的老鼠的生理狀況:它還會需要進食嗎?它的大腦還在工作嗎?一些是關於老鼠的認知功能:它還會感到飢餓嗎?它還能聽到鳥兒歌唱嗎?一些則屬於情感和思維範疇:它還會愛它的媽媽嗎?它知道自己已經死了嗎?

  思考死亡時,這些孩子們似乎把身體和心靈兩者分開了。儘管很多最小的孩子已經意識到老鼠死後不需要喫喝,但卻覺得它仍然會感受到飢渴。大一些的孩子即使知道這隻老鼠的大腦已經停止工作,但它仍然會愛它的媽媽。更有趣的是,年紀越小的孩子,就越願意相信,即使死亡已經降臨,老鼠的各項心理活動仍然在繼續。

科學揭密:人類爲何會感知到鬼魂?

  在傑西·貝林看來,這些把生理和心理分開的身心二元論(mind-body dualism),似乎是一種直覺性的本能,是我們大腦默認的認知系統。意識到人死後就不再具有心理功能,反而是文化習得的結果。靈魂來自我們認知的侷限。沒有活人真正經歷過死亡,孩子們並不能真正理解死亡。只有隨着年齡增長,知識的豐富,他們纔會逐漸認識到,人死後,各項心理功能也一併停止。

  “我們有兩套分離的認知系統,一個處理物質物體,一個處理社會客體。”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鮑爾·布魯姆(Paul Bloom)認爲,這種二元論爲我們的超自然信仰提供了基礎。我們可以想象沒有心靈的物體,例如桌椅,杯子等尋常萬物,也可以想象心靈獨立於身體之外存在,這就是靈魂。即使肉體已經死亡,靈魂仍可以繼續存在,我們便有了來世的觀念。www.swkk.cn

  “鬼敲門”的力量

  傑西·貝林也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探討這一問題。在他和同事於2005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一羣大學生參加一項空間智力測驗。最高分者將會得到50美元的獎勵。不過,測量空間智力並不是心理學家的實驗目的。實驗人員故意讓電腦程序產生漏洞,有時會意外蹦出正確答案,讓參與者有作弊的機會。指導語要求學生們一旦遇到這種情形,就馬上按下空格鍵跳過答案,誠實作答。

  參與者還被告知,這項空間智力測驗是爲了紀念一個已經逝世的研究生鮑爾(Paul)。但對於其中一部分被試,實驗人員在旁邊,隨意卻嚴肅地告訴他們,有人看到過鮑爾的鬼魂在附近晃盪。然後,學生們將會在一個無人監督的環境下進行測驗。

科學揭密:人類爲何會感知到鬼魂?

  結果發現,被告知鬧鬼的參與者,在接下來的測驗中,作弊行爲更少。心理學家認爲,對鬼魂、神靈的信仰,可能是人類進化而來的本能。就像“舉頭三尺有神靈”“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這些俗語說的一樣,這種來自神靈的監視,儘管只是虛妄,卻能無形中規範人的道德,增加人的親社會行爲,提高個體的名譽,從而幫助人們在集體中存活下來。(關於信仰促進人的親社會行爲的探討,另見《 宗教會讓你更幸福嗎? 》)

  目的論的信徒

  此外,我們常常認爲世間萬物是設計好的,有目的的,有聯繫的,過度地將心理狀況賦予客觀物體,即使它們並無生命。1944年,心理學家弗裏茨·海德(Fritz Heider)和瑪麗安·西梅爾(Mary-Ann Simmel)發表了一個里程碑式的實驗,論證了人類這種“目的論”(teleology)的思維習慣,在這個實驗中,參與者將觀看一段動畫短片。短片中,幾個黑色的幾何圖形(兩個三角形,一大一小,一個圓形)將圍繞着一個有開口的矩形運動。

  觀看完短片後,被試將描述下他們看到的內容。在34名被試中,只有一名被試用純粹的幾何語言描述了這一短片:“大三角形進入了長方形,它出去了……一個小三角形和一個圓形出現了……”而大多數被試賦予了這些幾何圖形以人格和行爲目的,並講述出了完整的故事,比如“一名男人計劃見一個女孩……兩個男人開始爭鬥……女孩開始擔心,從房子一角跑到另一角……”。

  12個月大的嬰兒,就已經會運用目的論來推導它周圍的世界。在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的傑爾傑伊·奇布勞(Gergely Csibra)等人的試驗中,嬰兒將觀看電腦屏幕上的動畫。首先,一個大球和小球都朝屏幕上方運動(圖上)。它們遇到了一個障礙橫版,小球通過其中的橫版上的小孔鑽了過去,大球只能繞了一個彎路到橫版的另一端。這一情形被反覆播放,直到嬰兒不再覺得新奇,不去注視這一畫面。

科學揭密:人類爲何會感知到鬼魂?

  接下來,研究者分別向嬰兒展現兩個情形。第一種情形下,儘管橫版已經被去除,可是這個大球仍然繞了一個彎路去和小球匯合。第二種情形下,橫版被去除,大球直接和小球匯合,不再繞彎路。實驗人員發現,一週歲嬰兒對第一種的情況的注視時間更長,說明這一情形更加出乎它們的意料。此時的嬰兒已認爲大球有追趕小球的目的,理應選擇最短的路徑。

  我們常常會從一些隨機的自然現象中尋找因果關係,看成是上天的某種啓迪。比如前一天晚上做了一個飛機出事的噩夢,第二天就臨時決定改換航班。認爲事情存在因果聯繫的另外一個例子是人類的“公平世界假象”。我們常覺得每個人得到的結果必然和他之前的行爲存在聯繫,即使他可能只是一個無辜的受害者。我們總覺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是從沒想過,這也許只是隨機的結果。

  這種將事情知覺爲有聯繫,有目的的思維傾向,無疑是我們形成靈魂、神靈等信念的有力動力。如果我們相信世間萬物的存在都有目的和意圖,如果我們認爲萬物之間皆有聯繫,那麼在這紛繁複雜的世界背後,就會推倒出有一些全知全能、無所不在的力量在主導、設計這一切。這樣,一位“上帝”就誕生了。

  給葦草的慰藉

  而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阿拉·洛倫薩揚(Ara Norenzayan)和伊恩·漢森(Ian G. Hansen)發現,聯想到死亡,會讓我們更加相信超自然現象。在他們的實驗中,一部分被試將設想自己死亡時的感受。而對照組則只是寫下一些團隊活動中的感受。

科學揭密:人類爲何會感知到鬼魂?

科學揭密:人類爲何會感知到鬼魂?

  在經過一項分心測試之後,這些人將閱讀一篇據稱來自《南華早報》上的一篇文章。文章寫到,俄國軍方在冷戰時期曾祕密使用西伯利亞巫師以協助情報蒐集。這些巫師能夠與逝去的巫師通靈,在千里之外看到一個人(如俄方人質)的位置。

  接下來,參與者被要求回答是否相信這個故事中的種種超自然現象,如通靈、靈魂等等。結果,對於那些已有宗教的人來說,死亡的確會讓他們更加相信超自然現象,不過,這一聯想對本來就是無神論者的人來說,並沒有什麼效果。

  “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這句來自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的名言,反映了人類的終極恐懼——我們無時無刻都生活在死亡的焦慮中,不能預知,又不可避免。

  心理學家認爲,來世、靈魂這些信念,就是人類內心的一套隱藏防護機制,幫助我們應對來自死亡的焦慮。如果這個世界真有靈魂,如果人死後仍然能以鬼的形式存在,這種設定對於我們這些渺小、脆弱、碌碌無爲又煢煢獨立的人類來說,將是多麼大的慰藉!

  看完這裏,你是否會贊同鬼魂只是存在於人的思維認知中呢?也許,你們所經歷的離奇事件就是因爲你們的內心已經相信他已經是鬼魂之事而加以聯想的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