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张奇岩在邯郸临漳县的一户普通家庭中出生,他生来便患有全身多发性关节挛缩,这使得他时至今日,身高都停留在了1.38米上。

然而他从未向与生俱来的困难低头,在母亲的鼓励下,他经历了专升本、本升研。2017年9月,他成为邯郸第四医院中医门诊的一名医生,受到了病人和同事的肯定,更成为家人的骄傲。

身高只有1.38米,学西医又无法从事西医,看邯郸袖珍医生如何独当一面

张奇岩医生为病人号脉

故事

耳濡目染 受母亲影响立志当医生

“孩子,不要想着寻求别人的帮助,你要靠自己。”在张奇岩很小的时候,他的妈妈就开始这样对他说。

“从上幼儿园开始,直到小学四五年级,每天都要接送他上下学。”张奇岩的妈妈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生下来便有关节萎缩的情况,但她从来没有抱怨、更没想过放弃。由于张奇岩的妈妈本身便是一位医生,耳濡目染的,张奇岩也有了做一名医生的想法。

“2006年,在我还上高中的时候爸爸因为肝癌去世了,这让我坚定了做医生的信念。”张奇岩深深地觉得:医生可以救人,可以为病人解除痛苦。

坚持学习 从专科一直读到硕士

2007年,张奇岩考上了邢台医专,2010年,张奇岩顺利专升本到河北工程大学医学院。

2013年张奇岩由于耽误了考研复试中的英语口语考试,与研究生失之交臂。但他并没有放弃,他一边在药店打工,一边坚持自己的“考研梦”,终于在第二年考上了天津中医药大学。

双重原因 无奈从西医转到中医

大学里的张奇岩成功考取了西医医师资格证。然而在学西医的过程中,有次在做心脏复苏的时候,由于自身条件原因,胸按压力量总达不到,这让他再次陷入了苦恼当中。“由于全身多发性关节挛缩,除了脊椎之外,身体有不同程度的侧歪,手指都是关节变形的。”张奇岩说出了自己的无奈,“我觉得,我当不了医生了。”

研一求学时,张奇岩的妈妈又突发脑血栓。“路也不能走了,嘴也歪了。”张奇岩的妈妈回忆当时的状况。此时,照顾妈妈的重任自然落到了张奇岩身上。

张奇岩于是每天自学针灸,先在自己身上扎,然后再用针灸的方式给妈妈治疗。常常一扎就是两个小时,每天这样,持续一个多月后,妈妈的病情终于有所好转。

“在照顾和医治妈妈的过程中,我不仅知道了她养育多么不容易,同时,更懂得治疗病人的方式有多种,我应该学习中医!”张奇岩告诉记者,他在研究生毕业后,又考取了中医医师资格证。

在张奇岩的努力下,2017年9月,他终于成了邯郸市第四医院中医门诊的一名医生。

讲述

病人:号脉有“力” 扎针踮着脚

“听说张大夫(张奇岩)比较擅长诊治肠胃病这一方面,就专门找他来看一下。”今年43岁的杜先生告诉记者,自己20多岁就患上了肠胃疾病,严重的时候会有胃出血现象,整个肚子都会疼,病情比较难治。

“张大夫先是给我号了号脉。”杜先生告诉记者,“别看他的手指有些变形,看着好像使不上力,但压在我的脉搏上很‘吃劲’。”

“张大夫给我开了一些药。”杜先生说,“吃了三五服药,明显感觉肠胃不疼了。”

“中间还让张大夫帮我针灸了五六次。”杜先生说,“我在床上扎针的时候,前胸和后背有的位置张大夫扎不着,我会采取侧卧位,他常常踮着脚给我扎。”

“张大夫人很和蔼,记性很好,我每次去开过什么药,身体情况的变化,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杜先生赞叹到张奇岩对病人的关注十分用心。

老师:他心无旁骛 将来必是名医

“他工作认真、仔细。我带了他一个多月,他就知道工作的大概了。”张奇岩在邯郸市第四医院的指导老师张立明告诉记者,“他在我带过的学生里,是基础理论比较扎实的。”

张立明常常告诫张奇岩,要用服务和业务水平,弥补身体上的不足。“其实他和正常医生相比,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医院的床也不是太高,主要还是要提高自身的水平。”张立明称。

“他(张奇岩)最大的好处就是心无旁骛,没什么其他的事,就是认真工作、认真学习。”张立明说,“他(张奇岩)这样踏实的学习、和病人不断地交流,能力会逐步地提升,将来一定会是一位名医。”

妈妈:期盼他努力 期盼他早点成家

现在的张奇岩已经是妈妈的骄傲了,说起自己的孩子,她忍不住会称赞两句:“他其实可听话了,现在也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成了一名医生,我打心里为他高兴。”

“其实我心里对儿子还有两个期盼。”张奇岩的妈妈悄悄地告诉记者,“第一,我希望他继续努力,为病人解除痛苦;第二,我希望他早点成个家。”

“毕竟他的妹妹已经成家了,孩子也3岁多了。”张奇岩的妈妈解释道,“工作的事他一定知道自己努力的,成家这事还是希望他能早点。”

■文/河北青年报实习记者智建勋

■供图/张奇岩

■编辑/裴红川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