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內蒙古一便民橋修成“驚魂橋”,對公路交通安全構成巨大威脅)

公鐵橋修成“驚魂橋”

2018年8月以來,牙克石市、海拉爾區等地許多幹部羣衆向半月談記者反映,“平改立”工程實施後,多座公鐵立交橋都出現路窄、彎急、坡陡等情況,對公路交通安全構成巨大威脅, 個別立交橋護欄距居民樓甚至只有1米距離,樓內居民整日提心吊膽。

內蒙古便民橋修成“驚魂橋”:女性天黑後不敢走
平改立工程免渡河鎮中項目,可以看到橋樑和居民樓之間的距離非常短。(8月27日 航拍圖)達日罕 攝

半月談記者在牙克石殯儀館附近一處“平改立”工程旁看到,鐵路與公路的交叉道口旁,就是通往該殯儀館的唯一道路。當地居民說,由於堵車問題嚴重,之前曾啓用的公鐵立交橋已被停用,機動車和行人依然在鐵路道口穿行。

內蒙古便民橋修成“驚魂橋”:女性天黑後不敢走
平改立工程K11公里道口航拍圖,可以看到,爲了前往殯儀館,通過道口時唯一的選擇。(8月28日 航拍圖)達日罕 攝

“下橋處並沒有設計可轉彎的輔路,所有前往殯儀館的車輛,只能下橋後在不到3.5米寬的路面上完成180度轉向,轉向時還要兼顧對面回來的車輛。”

內蒙古便民橋修成“驚魂橋”:女性天黑後不敢走
平改立工程K11公里道口,已建成的沙土橋樑。可以看到下橋的輔路和橋樑之間,完全沒有預留轉彎的空間。(8月28日 航拍圖)達日罕 攝

牙克石市公路養護管理站副站長劉宏宇介紹,該橋啓用後,在送葬車隊集中的上午,堵車非常嚴重。冬天有積雪時,堵車加劇,車輛在橋上容易發生溜車事故,危險進一步升級。

在烏爾其汗煤田森林檢查站附近,半月談記者見到一座形似字母“S”的公鐵立交橋,由於路窄彎急坡陡,迎面駛來大車時,除非有一方在橋下等候,否則極易發生剮蹭碰撞。知情人士說, 修成這樣,只是爲了 節省徵地拆遷成本

內蒙古便民橋修成“驚魂橋”:女性天黑後不敢走
平改立工程烏爾其汗煤田森林檢查站附近,可以看“S”型的橋樑如果彎道曲度適當,應當穿過林業局的檢查站。(8月28日航拍圖)達日罕 攝

在牙克石市免渡河鎮區,幾公里範圍內已建設3座跨鐵路橋樑,其中兩座爲人行天橋,另一座公鐵橋可供機動車輛通行。

當地羣衆說,3座橋樑均存在設計問題。一座人行天橋因坡度太陡被大家戲稱爲“梯子”,現在很少有人上下;另一座人行天橋設計複雜,缺少排水設施,晚間無燈,許多女性天黑以後不敢通行;那座可供機動車通行的大橋則緊挨着西二街小二樓居民樓和幾座平房修建,橋護欄離樓頭大牆僅有1米左右距離。

內蒙古便民橋修成“驚魂橋”:女性天黑後不敢走
爲被當地居民稱爲“梯子”的免渡河跨軌天橋。鄒儉樸 攝

“這座立交橋給居民區造成了嚴重的噪音、燈光、灰塵污染及排水等問題。”小二樓居民李秀娟、張祥、付興芝等人說,當初施工時,由於小區居民出來阻攔,建設方只能夜間偷偷施工。通車一年多來,居民們一直在反映情況,但問題卻遲遲得不到解決。

符合相關要求就能“包打天下”?

半月談記者採訪瞭解到,呼倫貝爾行政轄區內的“平改立”項目從設計到施工均由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哈鐵局)負責,該工程多個項目指揮部負責人表示,設計施工過程均符合國家相關要求,理論上不存在問題。

但當地許多黨政幹部認爲,由於鐵路部門在施工過程中缺少對當地具體環境特性的把控,與當地政府部門缺乏有效溝通,“紙上談兵”,忽視民生需求,纔出現後續的交通安全隱患問題。

相關數據顯示,牙克石市位於北緯49度的高寒地區,年平均氣溫爲-1℃~-5℃,冬季最低溫度達-47℃,全年無霜期不到100天,封凍期達145~150天左右,冬春季節極易發生交通安全事故。當地幹部羣衆認爲,“平改立”項目造成的路窄、坡陡、彎急等情況,無疑使事故風險劇增。

“以烏爾其汗公鐵橋爲例,橋樑設計縱坡卡在了設計上限的5%,曲線半徑又過小,一到冬天大車在下橋時很容易衝出橋面。車輛一旦失控,甚至可能衝進橋下的森林檢查站。”劉宏宇說。

免渡河鎮的一些居民告訴半月談記者,鎮裏的公鐵橋原本打算緊貼鐵路小區居民樓修建,由於橋樑設計不合理,坡陡彎急,彎道離居民樓太近,鐵路小區居民擔心載重車輛一旦失控會衝進樓裏,故極力阻撓施工。雙方僵持一年多以後,已建了一半的公鐵立交橋被迫改成人行天橋,施工方又挨着小二樓重新修建了新的公鐵橋。

“業內人都能看出來,許多工程就是爲了節省成本,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牙克石市交通系統的一位工程師說,他與路橋打了一輩子交道,很少見到這樣不負責任、罔顧羣衆利益的工程。

免渡河鎮一些退休鐵路職工痛心地表示,這些“平改立”項目的決策者只打“小算盤”算經濟賬,不考慮羣衆實際需求,結果只能重複修橋,勞民傷財,且後患無窮。

“豆腐渣工程”新的表現形式

“考慮交通安全和經濟發展需要,一些公鐵立交橋的寬度和曲線半徑設計建設時實際上都應該增加。”劉宏宇說,對於這些問題,地方政府當初都已考慮過,卻無法說服鐵路部門。

“平改立”多個項目指揮部負責人向半月談記者表示,每座公鐵橋均有建設協議,符合設計標準,地方交通部門也看過位置,並同意設計規劃,若想提高標準,當初就應自行籌措資金與鐵路協商建設。

牙克石市副市長孟達英說,由於批覆權責不在地方,地方政府按照上級要求配合拆遷、徵地。一旦擴建,相應的工程需由地方提供配套資金,由於數額巨大,目前又處於化解債務和三大攻堅戰的關鍵時期,地方政府實在有心無力。

“‘平改立’實際是鐵路改革發展的迫切需求,卻給地方政府帶來巨大壓力。”呼倫貝爾市的一些幹部羣衆認爲,在一些公路車流量很小的偏僻地區,並不需要公鐵橋,但鐵路等部門“一刀切”的建設要求,卻讓當地政府必須爲徵拆等工作埋單,讓一些原本就財力喫緊的地區苦不堪言。

“爲了省錢,以‘設計符合標準’爲擋箭牌來由羣衆承擔風險顯然不合理。”一些地方幹部說,保障羣衆出行安全不僅是地方政府的責任,也是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建設方本可通過減小坡度,增加曲線半徑等方式避免這些隱患。

一位交通系統的幹部說: “有的工程,旁邊的房子都徵拆了,但建設方爲了省資金,也沒把引橋修得長一些。”

“其實這就是‘豆腐渣’工程一種新的表現形式。”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於光軍認爲,這種欠缺民生意識的工程,設計單位難辭其咎,但委託方的責任和社會監督的缺位也不容忽視。

於光軍說,作爲事關民生的公共項目,如何建立多機構主體責任關聯機制,如何完善對委託方、設計單位、決策參與者的懲戒機制,如何保障遴選過程的監督機制,從而達到保障項目質量的目的,值得研究。

姬雪瑩 本文來源:半月談 責任編輯:姬雪瑩_NN6784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