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烹小鮮,發現娛樂新鮮價值! -

discover the new value of entertainment

導 語

影視行業的風向無時無刻不再變化,但是在製片人於金偉身上,我們卻看到了對內容品質的孜孜追求,和身爲影視創作者的社會責任感。 “我覺得做這樣的劇其實是一個電視行業從業人員應該有的堅守,文藝作品還是要塑造一個靈魂的,對正義和情感的堅持,對正能量的弘揚,都是應該保留的,雖然辛苦但是我們還是想堅持。”

作者|貓寧

以一個涉毒的快遞包裹引出一段愛情故事,以這段愛情故事揭開隱藏在背後的製毒販毒網絡,在臥底與警方和毒販的較量之中,一個盤根錯節的販毒集團正在浮出水面,毒品的危害歷歷在目,製毒販毒分子的罪惡也昭然若揭。

可以說,國產電視劇熒屏很久都沒有這類題材的影視作品了,直到《破冰者》的出現。

自開播以來,《破冰者》表現亮眼,憑藉稀缺的題材類型和細緻的內容呈現,成爲近期衛視平臺上獨樹一幟的存在。

既有環環相扣的懸疑情節,也有細膩動人的情感表達,同時揭示了毒品的危害,通過深刻的故事關照到小人物的命運,從而展現大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現象,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現實題材作品正在上演。而回歸到影視創作,一切則要源自一個“愛跟戲較勁”的“處女座”團隊。

製片人於金偉,一位從業28年的資深電視人,在2016年IP劇風潮正盛的時候,卻堅持頂住壓力選擇了《破冰者》這樣一部原創現實題材作品。“原創始終是這個行業裏最有價值的東西,最終還是要回歸創作本身,雖然這兩年我們也的確經歷了痛苦的過程。”

這是她的創作理念,更是她身爲電視人的責任和堅守。

爲此,於金偉攜手志同道合的主創團隊——藝術總監鄭曉龍、編審李曉明、導演餘淳、編劇蔣丹、演員羅晉、潘之琳等人,一起開始了這段新時代現實主義題材的創作,用他們的堅守和付出讓觀衆看到了國產現實主義題材的新花。

總製片人 於金偉

在戲裏,緝毒英雄們爲了維護人民利益英勇破冰,在戲外,於金偉的團隊也同樣堅持着“內容爲王”的創作規律,開啓了他們的“破冰之路”。

1

“在新聞的空白處寫戲” 用小人物展現大情懷

都說電視劇是編劇的藝術,在《破冰者》這部劇中,年輕的編劇蔣丹和編審李曉明老師共同爲這部劇提供了靈魂內核。曾經師從著名編劇劉和平老師的蔣丹,借用劉和平“在歷史的空白處寫戲”的說法來描述《破冰者》的劇本創作技巧,她稱之爲:在新聞的空白處寫戲。

正如不少觀衆笑稱《破冰者》是“一個毒快遞引發的案件”,實際上,劇中譚逗逗的這一經歷其實源自一個真實的新聞故事。同樣,劇中靳遠的特殊身份背景和臥底經歷,也都是源自編劇對“新聞空白處”的關注。“這兩個人物的原型都是基於現實生活中真實發生的新聞,我做的是在新聞基礎上去發散故事進行創作,我相信現實中也一定會有這樣的人存在。”

作爲一部以緝毒爲故事線的影視作品,在創作初期,《破冰者》的創作策劃團隊就曾經前往浙江、湖南進行了爲期兩個多月的採訪調研。在後期歷時3年的劇本創作中,又曾前往南京禁毒支隊進行採訪,爲這部劇提供了最真實和豐富的作品基礎。但同樣也因爲題材的特殊性,編劇坦言創作中最大的兩處難點,就是警察和販毒集團鬥智鬥勇情節,以及因爲題材特殊性要對劇情進行合理規避。

“要把緝毒故事和都市生活比較好的結合在一起,讓這個故事更緊張,更有懸念,更好看,同時還要跟生活比較貼合,在細節上真實可信,要完成這些肯定是難度大。”幸而團隊中有於金偉和李曉明兩位經驗豐富的電視人,經過他們對劇本方向的嚴格把關和錦上添花,經過7稿不斷完善,最終成型。

雖然在外界看來,《破冰者》是一部“強情節加情感”的影視作品,但製片人於金偉和編劇蔣丹都堅持認爲,這部劇的內核始終是現實主義。蔣丹表示,現實題材與其他類型作品最大的區別就是對人物命運的關照,用小人物體現大情懷,展現時代人物的命運,這也是《破冰者》最非同尋常的意義所在。

“命運”這個詞在蔣丹的採訪中被多次提及。“我覺得真正好的現實主義題材是能關照各個方面的,最主要的就是以展現人物命運爲主。這部劇我們寫的就是一個被毒品摧毀的人物命運,看他如何努力讓自己的人生走向正軌,通過人物命運去揭露毒品的罪惡這樣一個社會現象。”

2

老中青三代“處女座”創作組 “我們都愛跟戲較勁”

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背後一定有着一支優秀的團隊,而在《破冰者》這裏,不僅有着於金偉這樣一個駐組5個月的總製片人,從前期劇本創作到後期剪輯全程跟進整個項目環節,還有以她和編審李曉明、編劇蔣丹、導演餘淳等人組成的老中青三代“處女座”創作組。

之所被稱爲處女座創作組,是因爲主創團隊的每個人都對作品精益求精,用於金偉的話說就是“我們都挺愛跟戲較勁的。”

編劇蔣丹三年磨一劍,堅持原創,堅持創新。長時間的實地採訪、調研、體驗工作,也爲《破冰者》提供了大量的創作素材,爲紮實的劇本打下基礎。經過7稿修改,最終有了這樣一部有情節、有情懷、有情感、有溫度、有擔當的作品。“其實我們這邊是‘管殺管埋’組合。年輕人負責創意和新鮮思路,我和李曉明老師負責把控,負責‘殺’,‘殺’完之後李老師也會提出方向性建議,幫着解決,再負責‘埋’。”

導演餘淳也是劇組出了名的親力親爲,拍戲五個月的時間一心撲在作品上,即便是過場戲或者場景,也必須必須親自上陣。“導演組永遠是一輛車來一輛車走,必須在一塊,拍攝中導演自始至終親力親爲,不假別人之手。”

而製片人於金偉更是在劇組“一盯到底”。“那麼大一個組,如果每個環節都放放手,放放風,放放水,最後就沒法保證品質了。所以我各個地方都要抓起來,想得更周到,保證效果。”一羣志同道合的創作者聚集在一起,思想意識和價值觀都具有極高的認同感,這纔有了《破冰者》的誕生。

入行28年,於金偉對作品質量有着豐富的判斷經驗和把控能力。據瞭解,《破冰者》進入最後拍攝階段時,面臨着可能會超期的境況。按照慣例,不少人曾建議於金偉刪戲,卻被注重作品質量的於金偉一口回絕。“爲了保證拍攝時間把戲刪了,這不是我們拍戲的本真。我們拍戲是爲什麼?我要把戲拍好。”

最終於金偉放話:超期就超期,一定要保證把戲拍好。

爲此,於金偉根據計算出來可能超期的成本,動用自己多年的資源和人脈爲劇組節省開支,從租賃道具到外聯場景等,親自參與多方協調,最終做到了超期15天卻不超支,硬是讓於金偉把整個項目磕了下來。而這也成爲了於金偉一段難忘的經歷,如今回過頭來看,她感慨一切都是值得的。保證作品質量是她的創作初心,一切困難都要爲這個核心讓步。

3

保持現實主義創作初心 “雖然辛苦但還是想堅持”

《破冰者》在當前的熱播受到了多方肯定,因爲這樣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的作品類型,正是當前行業鼓勵的影視創作方向。但回過頭來看作品籌拍初期的境況,卻一度讓於金偉坦言“壓力山大”。

《破冰者》籌拍是在2016年,彼時正是古偶IP劇勢頭正盛的年代,這樣一部優秀的現實題材作品在當時並沒有感受到市場熱情。因此,在選擇演員和建組時,於金偉都面臨四處碰壁的壓力和困難。

但即便是在重壓之下,於金偉依然選擇了不跟風、不盲從。“越是這種情況,我就越要找到那些願意拿出時間、有精力、有創作熱情,又能夠跟我們踏踏實實全情投入搞創作的人。我們不追熱點,我們只找最對的,不追最貴的。”

於金偉坦言,曾經在北京電視藝術中心工作的經歷對她堅持創作的理念產生了重大影響。她與鄭曉龍、李曉明等人都是亦師亦友的關係,在他們身上,於金偉看到了藝術創作者應有的堅持,也讓她耳濡目染。 “我一直相信原創是這個行業最具價值的東西,只要我們還站在這個行業裏,就不應當被資本和潮流熱點等因素盲目裹挾,這是每個有匠心的創作者該堅守的原則。”

編劇蔣丹在採訪時就曾這樣形容製片人:不跟風,不盲從,有定力,有主見,這樣的製片人在資本大潮的裹挾中已經不多了。於金偉算一個。編劇把自己的劇本交到這樣的製片人手上是最放心最幸運的。她跟你的劇本死磕。你劇中寫的每一點她也死磕,力求最大限度呈現。藝術創作要的不就是這份精神嗎?

1

END

1

專訪甯浩:導演要能抗事,這比聰明更重要
【烹小鮮】現已入駐

公衆號ID

pengxx0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