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華民族的歷史演進裏,無論是繁榮的大唐,還是大唐冊封的渤海國,那時中國人的視野,早已投向了浩瀚的海洋。那麼,這個東北大地上的渤海國,究竟有什麼特殊呢。

明朝小說裏的奇葩情節,揭開1200年前,黑龍江畔的“航海強國”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明朝羣星燦爛的小說家裏,馮夢龍堪稱“腦洞”開極大的一位。

比如他的代表作《三言》裏,雖然沒有《西遊記》那般天馬行空,但篇篇精短小說,常見新奇“國際視野”。比如他筆下的南朝梁武帝,就遭到了“東羅馬海軍入侵中國”的雷事兒。而在他的《警世通言》第九卷裏,一代詩仙李白,也撞上了樁奇葩事件:渤海國叫板大唐。

在這卷小說裏,歷史上享譽天下的李白,卻還是盛唐年間一個不得志秀才,只是在翰林賀知章家棲身。偏巧此時的大唐,撞上了一件大難題:渤海國出使大唐,送來的國書卻滿篇古怪文字。各位朝中重臣看了後,卻是各個大眼瞪小眼,根本看不懂人家說的是什麼。把唐玄宗氣的不行:連人家國書都看不明白,我大唐顏面何在?

關鍵時刻,卻是李白大詩人危難時顯身手,經賀知章推薦,輕鬆在朝堂上翻譯出了這封“古怪”國書,竟是渤海國的“戰書”。渤海國王在書中叫板說,俺們渤海國兵強馬壯,你大唐如果不肯割地,咱們就來個刀兵相見。瞬間又把大唐文武官員們嚇得不輕。幸好又是李白挺身而出,來了場“醉草嚇蠻書”,硬是以渤海語寫了封火力十足的回信,把渤海國王罵的狗血淋頭。這才叫這渤海國連驚帶怕,乖乖向大唐低頭。

當然,比起真實歷史來,這小說的虛構成分扎堆。但這段故事也將渤海國的幅員遼闊物產富饒描繪的淋漓盡致,雖然小說的情節可能是虛構的,卻也足以說明,在明朝人的眼中,1200年前東北大地上的渤海國,依舊讓他們印象深刻。渤海國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那麼,這個東北大地上的渤海國,究竟有什麼特殊呢?爲何直到明代依然令人難以遺忘呢?

渤海國的前身,是東北大地上一支以靺鞨族各部爲主的邊疆民族政權。公元698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在東牟山築城以居,建立震國,這便是渤海國最初的雛形。

公元713年,唐玄宗遣使至東北,冊命大柞榮爲忽汗州都督 、左曉衛大將軍、渤海郡王。這個冊封讓大柞榮本人很重視,於是他毅然決定從此廢棄靺鞨舊號 ,將自己的政權改稱爲

“渤海”,這纔有了我們此文的主角——渤海國。

明朝小說裏的奇葩情節,揭開1200年前,黑龍江畔的“航海強國”

渤海國雖然是地方政權,但它的疆域卻很遼闊。據史料記載,其版圖北抵現在小興安嶺南麓和三江平原西南角, 南達朝鮮半島北部,西部和中部爲松嫩平原,東爲錫霍特山地,瀕臨日本海。

渤海國全盛時,轄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雄踞東北,享有“海東盛國”的美譽。

那麼,如此幅員遼闊的渤海國,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呢?下面就讓我們就一起走進渤海國,揭開它的神祕面紗吧。

由於渤海國地處東北,很容易讓人認爲這是一個遊牧政權或是漁獵政權的國度。事實上,渤海國中的畜牧業和漁獵業也確實十分發達。

這是因爲渤海境內有許多山區,所以養殖了大量的牛、馬、羊等等,這其中又以馬匹最爲有名,渤海當地的馬匹還曾一度作爲貢馬進獻大唐。

同時,由於渤海境內有江有河,氣候溼潤,這爲它的漁獵業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光是史書上記載的魚類就有鯽魚、文昌魚、鰉魚、鯔魚等,獸類更是多達十餘種,物產之富饒,舉世無雙。

然而,渤海國的亮點還遠不止這些。作爲長城以北的政權,渤海國一改以往其他政權只有遊牧漁獵的刻板印象,獨樹一幟成爲一個強大的航海國家,真可謂不走尋常路的典型代表。

明朝小說裏的奇葩情節,揭開1200年前,黑龍江畔的“航海強國”

在渤海境內,河流密佈,湖泊衆多,再加上東部、南部臨海的優越條件,這使渤海國的水上交通和造船業十分發達。

其實,早在渤海國被唐朝冊封前,作爲渤海國主體民族的靺鞨族,就已有了極高的航海智慧。以《通典》和《新唐書》記載,早在唐太宗貞觀年間時,靺鞨人就開通了從庫頁島經鄂霍茨克海至勘察加半島的航線,靺鞨商人常乘船經這條航線來到勘察加半島,商貿十分熱鬧。

而待到靺鞨首領大祚榮被唐玄宗冊封爲“渤海郡王”後,作爲大唐治下的重要羈縻政權,獲得和平發展環境的渤海國,航海業更是“井噴”。據統計,渤海 200多年來赴中原朝覲了143次 ,朝覲隊伍有時多達100多人 ,這樣頻繁的朝覲次數和這樣龐大的朝覲隊伍,都是通過鴨綠江出海後沿水路抵達的,由此可見渤海國強大的航海能力。

除了沿內陸河道入朝覲見,渤海國還具備遠航的能力。靠着強大的航海能力,渤海國遠渡重洋,和日本展開經貿往來。渤海國將藥材和皮毛等土特產出口日本,又從日本進口絲綢等必需品。在渤海國和日本開展貿易期間,渤海聘日34次 ,日本聘渤海13次 ,雙方共交聘 47次。

明朝小說裏的奇葩情節,揭開1200年前,黑龍江畔的“航海強國”

隨着雙方交流日趨頻繁,渤海國不僅直接與日本接觸,還充當了唐朝和日本交流中介的角色。比如渤海國就曾經憑藉自身強大的航海能力幫助過日本遣唐使以及旅唐日本人的出國和歸國。

這些記錄表明,渤海國已經能夠熟練對抗洋流季風等自然條件。同時,渤海國多次駕船橫渡日本海的經歷,也說明其已經具備了組織起遠航船隊的能力,這在以遊牧爲主的北方政權中,實在是一股清新的畫風。

高超的航海能力當然離不開高超的造船業,據史料記載,公元786年渤海國派遣使者去日本時,就已經擁有了可以乘坐六七十人遠航的大船,等到848年再次遣使遠航時,渤海國已經可以造出乘坐百人以上的大船了。

浩渺的海洋成了渤海國的機遇,依託強大的航海能力,渤海國一度與唐朝、新羅、日本等等都有政治和經貿往來,一條繁榮的海上絲綢之路就此產生。

比如中唐年間,作爲唐朝強藩之一的淄青藩鎮,就與渤海國實現了年年火熱的駿馬貿易。淄青藩鎮不但藉此組建了強大的騎兵,更賺取了大量金錢,一度成爲北方強大勢力。而在淄青鎮被平定後,這條“貿易紐帶”,卻是持續火熱。作爲貿易口岸的登州火速崛起。而爲了獲得渤海國的物資,登州港又開闢了與東南大地的海上貿易航線,江南的紡織品經渤海商人做媒介,源源不斷輸往東亞各國。

明朝小說裏的奇葩情節,揭開1200年前,黑龍江畔的“航海強國”

可以說,在渤海國的二百二十八年曆史裏,這新型的海上貿易,不但促進了東北亞的經濟文化交流,更爲唐宋時代,中國的經濟版圖變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演進裏,無論是繁榮的大唐,還是大唐冊封的渤海國,那時中國人的視野,早已投向了浩瀚的海洋。以繁榮的經濟貿易求發展,在1200年前,就是中國人認同的理念。

參考資料:《通典》、《資治通鑑》、《新唐書》、《唐會要》

北齊代代昏君,爲何還堅挺28年?這三大法寶功不可沒

《水滸傳》裏有“岳廟”?這要說宋真宗的一件荒唐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