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部臺劇刷爆了微博,引起了人們對於新聞的廣泛思考。

這部劇叫《我們與惡的距離》,圍繞一次瘋狂的殺人事件,從媒體、法律、親情等等方面展開,引起觀衆對於善惡的討論。其中,賈靜雯飾演的宋喬安,是品味新聞臺的主管。作爲新聞從業者,她需要追蹤熱點、引導輿論,需要克服私人的情感,需要客觀報道每一次事件……作爲受害者家屬和新聞工作者,如何平衡這兩個身份成爲了問題。

圖 | 網絡

雖然我們每天都在看新聞、評論新聞,但作爲傳播的受衆,我們完全不瞭解,一個事件是如何發生、如何被作爲新聞選題、如何形成稿件,然後送到我們面前。一方面,我們被大量的信息所淹沒,另一方面,我們缺乏實實在在的“新聞”消息

當無數段子、表情包取代了正經嚴肅的新聞時,我們必須思考:媒體該如何做新聞?大衆又該如何對待新聞?爲了更好地回答這個問題,也許我們可以放眼世界,學習其他國家的做法。

在新聞誕生處學習新聞

在臺灣之前,國外就拍過很多新聞傳播類的影視作品,來討論新聞的影響。比如電影《聚焦》改編自真實案例,講述幾個記者艱難地挖掘美國神職人員的性侵醜聞,體現新聞人對真相的不懈追求;比如《公民凱恩》 展現報業大王的一生,表現出權力和財富下的新聞發展;比如《新聞編輯室》圍繞一檔新聞節目展開,再現新聞人的真實生活……

圖 | 網絡

15世紀,德國人古登堡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術,新聞的廣泛傳播成爲可能。而後,報刊、雜誌不斷發展,新聞又逐漸延伸到廣播、電視等媒介中。20世紀初,美國一部分大學設立了新聞學院,招收學生學習新聞。於是,“新聞學”誕生了,系統、深入地學習新聞成爲了可能。

圖 | Unsplash

自新聞誕生以來,如何播新聞、如何堅持新聞人的職業操守成爲了人們持續討論的話題。歷史上,許多著名事件都與新聞有關。比如著名的政治醜聞“水門事件”,就是由《華盛頓郵報》的兩位記者依據“深喉”的消息揭露的,最終導致了總統尼克松的下臺。當然,新聞不僅僅是揭露真實,也有製造假象。比如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曾在聖誕節特別節目中,將科幻小說《世界大戰》改編爲廣播劇,使將近170萬人信以爲真,製造了全國性的大恐慌。

面對歷史上這麼多新聞事件,人們始終在反思、在探索,無論是約翰彌爾頓的《論出版自由》倡導思想自由傳播自由,還是《報刊的四種理論》要求新聞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可以說,新聞學誕生於國外,他們對此更深入,也更專業。而走進國外的知名高校學習新聞,不失爲一個正確的選擇。

成爲冷靜、客觀的敘述者

新聞不僅僅是簡單的信息傳播,它包括從前期策劃,到採訪、編輯,還要經過層層審覈,然後才能被送到大衆面前。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傳播對象和傳播結果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新聞學絕對不是單一狹隘的,它包括了許多課程

哥倫比亞大學是美國最早設立新聞學院的大學之一,在新聞的教學上,它包括了廣播視頻調查性報道大數據出版領導力等等。利茲大學的新聞學則更多站在國際的視角,包括新聞理論與研究、新聞實踐與政策等課程,同時,學生也可以選修政治報道、流行音樂與社會、傳播與輿論等課程。

除了理論學習,國外的新聞學習十分注重技能的培養。比如卡迪夫大學的新聞學專業中,實踐就佔了相當一部分。學生將學習如何查找、生成和發佈新聞,並且學習如何用手機拍攝,製作短視頻新聞。

有了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學生們畢業後在各個新聞行業施展才能,發揮新聞對社會的影響力。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設立傑出校友獎,2019年,這個獎項的得主有Elisabeth Bumiller,《紐約時報》華盛頓分社社長;Alisa Chang,NPR《All Things Considered》節目主持人;Martin S. Gottlieb,曾任《紐約時報》、《新聞日報》等多家新聞媒體的記者和編輯。頒獎詞稱:“他們是新聞學院的傑出代表,他們對最高新聞標準的堅持讓我們深受鼓舞。”

圖 | https://journalism.columbia.edu/

創造影響力,創造價值

相較於商科、管理類的專業,新聞學並不是“金飯碗”,並沒有那麼高的薪資報酬。同時,新聞工作者需要時刻關注新聞事件、熱點話題,承受着一定的壓力

韓國藝人李勝利性招待事件的餘韻還未散去,報道這一事件的記者甚至房子也被燒燬,但他表示:“無論前面有什麼樣的危險,我都會繼續報道下去。”

確實,新聞記者有時需要站起來,站在某些勢力的對立面。但是,對於整個社會來說,新聞是很重要的。新聞的存在,不僅是將事件傳播給大衆,還體現着社會制度、輿論環境的開放程度。新聞的“純潔性”,就掌握在新聞工作者的手中。

如果你有新聞理想,想要關注社會現實展現人文關懷,那麼新聞學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圖 | Unsplash

《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有這樣一句臺詞:“現在是網絡時代,新聞的核心價值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的確,新聞呈現的方式在變。自互聯網、新媒體發展以來,爲了適合快速傳播,媒體選擇在內容上製造噱頭、吸引關注,新聞逐漸失去了嚴肅性。而大數據的出現,使得新聞客戶端根據用戶瀏覽情況,推測用戶喜好,新聞也不再客觀中立。

這是時代發展的結果,我們無可奈何。看新聞的方式變了,但對待新聞的態度不應該改變

每個人都應該瞭解真相,每個事件都該被客觀報道。雖然這很難實現,但每個新聞人都必須爲之努力。新聞專業需要你的一腔熱血,需要更多人加入。

想了解更多資訊?

回答你關於留學的任何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