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下,在野外偶然發現一些奇形怪狀的石頭並不足稱奇。但是如果是在許多地方都發現了球狀的巨型石頭,而且在風吹雨淋之後卻能依舊保持形狀的石球呢?這些遍佈在地球上各處的石球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它們從何而來?是大自然的產物還是人爲製造的?又是爲了什麼目的製造的呢?帶着這些疑問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967年,美國採礦工程師戈豆在墨西哥發現了4個石球,直徑都在1.8米左右,石球的表面雖然經過風雨的侵蝕,但依然是圓滾滾的,他拍了張石球的照片,送給考古學家史特靈。史特靈看後驚訝不已,馬上飛抵墨西哥,他在阿美卡附近,發現了許多這樣的石球,在山峯頂部還發現了一個直徑達3.35米的石球。另外,他還找到了一些呈梨形和兩個石球連在一起的啞鈴形石球。

後來,人們又在南美洲哥斯達黎加、聯邦德國的瓦爾夫格堡、新西蘭的墨埃拉·賃爾達海灘、埃及的卡爾加以及我國的山西雁北地區、新疆的第三紀砂岩中、汾河上游、河南信陽等地,都發現了類似的石球。它們大小不一,小到直徑10釐米、大到直徑數十米,但石頭表面都具有幾乎一樣的曲率,可以稱得上是理想的圓球。

那麼,這些石球是怎麼產生的?又是怎樣跑到世界各地,甚至高高的山頂,它們放在那裏有什麼用處?這些問題吸引了科學家的興趣,也引發出各種各樣的解釋:

最初,許多考古學家斷言,這些石球是石器時代的人創造的,作爲防禦和狩獵某些較大獸類時使用的設施和工具,或者是某種宗教祭祀品。

然而,也有人認爲,這種石球絕非人工所能完成的。美國的什克羅夫林基和卡爾·沙根認爲:“這些大小不同的圓球放在那裏是有一定的目的。譬如,它們代表天上不同的星球,彼此相隔的距離表示星球間的相對位置。這很可能是宇宙來客給地球的紀念品,他們想向人類表示某種意思。

但是更多的學者認爲石球是大自然的產物,只是在石球的成因上尚有分歧。

1968年3月,美國地質學家史密斯率領了一個科學代表團對墨西哥的石球作了考察,他得出的結論是:約4000萬年以前,這裏曾有過火山活動。火山爆發噴出的火山灰中,有75%-85%是熾熱的火山玻璃。在高溫下,火山玻璃逐漸冷卻,結晶而出。結晶過程是圍繞着一個核心開始的,從核心向外擴張,逐漸形成球。直到溫度降低時,石球才停止生長。

我國的地質工作者在考察了我國河南信陽上天梯珍珠岩礦區的劉家沖流紋巖中的石球后,發現它屬火山石球,斷面呈灰白色,成分爲石英質,有的具有環形構造,因而推側它的形成可能與熔岩的熱力作用有關。當火山熔岩溢出時,岩漿中的熔岩輕快上升,升到一定高度冷卻變重下落,經過多次上下翻滾,就可能形成球體。熱力作用大、翻滾次數多的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形成較大的火山石球。

但是,石球的火山成因說卻無法解釋連體石球的成因,而且,並非所有的火山區都有這樣的石球。

於是,英國沉積學家查得·C·塞利提出了石球水成說。他認爲,在可以聚結成一塊結構鬆散的砂岩的水下沙層中,有時會有某種礦物質的溶液擠進沙拉的空隙。溶液達到飽和時易於結晶沉澱。這時如果出現一個結晶核(指他種金屬鹽類,甚至可以是植物的一點殘膠),就會以這個核爲中心出現結晶現象。結晶物又將周圍分散的沙較層層膠結凝聚在一起。在沮度和壓力等條件完全相同的悄況下,結晶和凝琅過程以同樣的速度向四面八方延伸。於是在岩層中便出現了完英無缺的球狀體。幾百萬年過去了,當石球外面鬆軟的地表層因風而剝落,由沙位牢牢膠結起來的球體便漸漸基呀於光天化日之下。有時兩個結晶核書得很近,最後就發展成連體石球。

我國的地質學家郭俊卿和藍祝安撰文,提出後期結構說。當砂岩和枯土巖形成並硬化後,地殼運動和風化作用使它們產生大A裂M.而流水使原巖中的化學物質(主要是鈣)向下沿裂晾運動,並倪帶一定數f的機械碎展。在一定條件下,機械碎屑與化學物質可一起康結在某些凝結核的周國。由於化學物質對機械碎屑的膠結凝縈作用(特別是乾溼季明顯變化時。這種作用尤爲顯著。因爲千早時化學溶液易達到飽和),並且由於原巖巖性均一這種凝結作用在各方向上是以同樣速度延伸的,於是在原巖中就有被膠結的球形體出現。茱些石球由於幹縮產生裂隙。化學物質可沿裂隙滲人”球心“,形成灰白色的方解石結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