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后来被明太祖朱元璋所废除,丞相在中国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官僚体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丞相的职务是辅助皇帝管理朝政、节制百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极人臣、无以复加,但丞相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开府丞相、另一种是不开府丞相,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开府、不开府,但是实际的权利却是天差地别,诸葛亮、曹操就是典型的开府丞相,权利究竟大到什么地步呢?

在西汉初年的汉高祖时期,官僚制度为三公九卿制,丞相是三公之首,此时丞相就是开府的,开府指的是丞相建立自己的官署机构并且独立任命官员,丞相的官署是独立于皇帝管理系统之外的,除了一些重大事物、例如祭祀、战争等,日常事物全部由丞相处理,西汉初期的皇帝其实就是一个名义的君主,而实际权力的掌握者与执行者是丞相,渐渐形成了权力二元制,有点类似于近代欧洲的内阁责任制。

但是丞相开府也有一定的弊端,那就是皇帝长期远离权力中枢、容易造成君弱臣强、功高盖主、皇权渐渐弱化的情况,于是汉武帝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设立了内外朝制度,皇帝建立了自己的决策机构并且弱化丞相的权利,开府丞相的权利被削弱,决策职能渐渐被弱化。

到了东汉末年,汉室衰微、礼乐崩坏,像诸葛亮与曹操这样的权臣开始出现,诸葛亮当时任蜀汉丞相(刘备时代不开府、刘禅时代开府),曹操任大汉司徒(丞相),这两个开府丞相的权利达到了顶峰,曹操就不用多说了,先任大司徒、晋魏公、又晋魏王、加九锡,行天子礼,挟天子以令不臣、蓄士马以讨不听,就差废帝自立了,权利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

而诸葛亮任蜀汉丞相,领益州牧、整个蜀汉军政皆决于他,刘婵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皇帝,没有任何实际权利,连刘婵都说过:我只负责宗庙祭祀的事情,其他的都交给相父孔明去做,可以这样说,在三国时期权利唯一能与曹操抗衡的只有蜀国丞相诸葛亮了。

中国古代的丞相制度存在很多年、官名也不断变化,从丞相到大司徒、尚书令、中书省丞相等、丞相制度能很好的制约皇权,防止君主出现专制、独裁的事情发生,但是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清时期的内阁、军机大臣、大学士虽然也顶上了一个宰相的帽子,但只是一个无名、无权的虚衔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