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宰相范景文

范景文,字梦章、号思仁,明代进士,吴桥城关镇范庄人。范景文4岁能文,14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历任文选郎中、河南巡抚、兵部侍郎、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要职,他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刚直不阿、文武全才,而与他一生相伴的却是大明王朝的风雨飘摇。

范景文为官清正廉明,从不以权谋私。为表自己的清廉之心并杜绝亲朋好友的请托,特在衙门堂鼓边放置了一块牌子,上书“不受嘱,不受馈”六个大字,世人尊称他“二不公”、“二不尚书”,民间传颂“二不风高”的来历也缘于此。同僚中的正直之士以范景文勤政廉政为内容撰成一联,上联是“不受嘱,不受馈,心底无私可放手”,下联是“勤为国,勤为民,衙前有鼓便知情”。

万历四十一年,范景文在山东省东昌府任推官时,当地发生饥荒,旱蝗成灾,哀鸿遍野,他向上峰乞得赈济灾粮,并舍出家财,赈灾救民。

天启五年,升任吏部主事,迁文选司郎中,此时正值宦官魏忠贤专权,他既不依附魏忠贤,亦不附东林党。于是范景文以佯疯为韬晦之计,谢病归田。1628年,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魏忠贤缢死,帝召范回京,授太常寺卿。

崇祯二年,他任右都佥御史,巡抚河南。是时,清兵南掠,京师戒严,范景文率部八千人勤王,北京围解。在多支勤王部队当中,独景文率所部属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崇祯七年,范景文任南京右都御史、兵部尚书,在南京一带练兵布防。崇祯十五年,范景文被任命为刑部尚书,后改任工部尚书。

崇祯十七年二月,李自成打下太原,破宣化,明王朝大势已去,满朝文武大臣惶恐避之不及,为拯救社稷,范景文抱必死尽节之心临危受命,入阁拜相为东阁大学士,署理全国军政大事。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起义军围困京城,皇帝召集大臣们商议守京御敌良策,范景文力谏崇祯皇帝移驾山海关,先保全性命再图良策,怎奈崇祯皇帝坚持己见。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破北京,京城沦陷,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范景文绝食三日望阕自缢,家人解之,乃赋诗明志,并留下遗书曰:“身为大臣,不能灭贼雪耻,死有余恨。”范景文誓死不投降,身赴国难,后前往双塔寺旁的古井下投井身亡。时年57岁。

范景文所著有《范文忠公文集》12卷、《大臣谱》16卷、《开心札记》、《餐冰斋诗》《味元堂诗稿》等十六卷,《律师十六条》、《师律》、《南枢志》、《范文贞公文集》、《昭代武功编》等。

1623年,十月,范景文去吴桥县城南门外南园祭风台观杂技表演,写下了著名的《游南园记》。

《游南园记》生动反映了吴桥民间杂技高超的技艺和娴熟的表演,成为证明吴桥杂技历史渊源流长的重要史料。

在范景文的家乡—吴桥,人们仍念念不忘怀念他,他的故事也常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他的高尚品德更值得后人去学习。

天文学家李天经

李天经,城关镇杜庄村人,字性参、号仁常。明代科学家、科技翻译家。祖父李懿,曾任明朝西宁道兵备副使,为边防名将,文武兼备。因为其祖父李懿的功绩,他家在吴桥县内成为名门世族,有“李兵部府”之称。李天经历任国子监博士、户部驿外郎、济南郡太守、山东督粮道、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光禄寺正卿,官至兵部尚书,他为官清正,被誉为“李青天”。

李天经长于吏治,且酷爱天文。并受到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赏识,保荐为光禄寺卿,参与编制立法。后徐将督修历法《崇祯历书》的重任全部托付给李天经,在此期间,他向皇帝提出了《论节气疏》、《论置闰疏》、《论仪器疏》、《修订历法条议二十六则》等奏章,作为修订历法的准绳。在李天经的主持下,有李之藻、王应麟及外籍传教士龙华民、邓玉涵、罗雅谷、汤若望等人参与,经过不懈努力,历经五载,完成《崇祯历书》,它从多方面引进了欧洲古典天文学知识,内容包括天文学基本理论、三角学、几何学、天文仪器、日月和五大行星的运动、交食,全天星图,中西单位换算等,共四十六种,采用第谷的太阳系结构系统,计算方法中翻译了哥白尼《天体运行论》中的许多章节,还有开普勒《论火星的运动》一书中的材料,历法计算中不用中国传统的代数学方法而改成几何学方法,这是中国天文学史和历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开始向近代天文学转变,奠定我国现行农历基础。该书126卷,每卷他都精心审核,他还亲自撰写了《浑天仪说》五卷,阐述十余种精密天文仪器的制造和运用方法,为中外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崇祯十七年,李天经回故乡休养。清顺治十六年病逝,享年80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