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人士認爲,2017年特雷莎·梅宣佈提前大選,想爲自己的脫歐道路走得更加平順打下廣泛的民意基礎,但因爲錯誤估計了大選形勢,預期的壓倒性勝利沒有實現,反而使保守黨失去了議會多數黨地位,繼而與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組成聯合政府。特雷莎·梅在辭職演講中說,她一直秉承英國民衆在2016年公投中表達的意願,始終將完成脫歐作爲自己任職首相的責任,但在經歷了3次議會投票失敗後,她很遺憾未能實現這一願望,接下來完成脫歐的責任將被交付給一位新首相。

原標題:特雷莎·梅黯然辭職 英國無協議脫歐風險飆升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淚灑唐寧街,在無奈中黯然辭職,留下英國脫歐舉棋不定的“一地雞毛”。留歐還是脫歐,“軟脫歐”還是“硬脫歐”?由於英國國內存在巨大的政治分歧,無論誰繼任英國首相,都很難達成一份讓英國和歐盟都滿意的脫歐協議

5月24日,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宣佈辭職,並將於6月7日辭去保守黨主席一職。“我懷着深切而持久的感激之情,感謝能有一個爲我深愛着的國家服務的機會。”伴隨着明顯的哽咽,特雷莎·梅說完了她辭職演講的最後一句話,隨即轉身離開,決絕且悲壯。

特雷莎·梅在辭職演講中說,她一直秉承英國民衆在2016年公投中表達的意願,始終將完成脫歐作爲自己任職首相的責任,但在經歷了3次議會投票失敗後,她很遺憾未能實現這一願望,接下來完成脫歐的責任將被交付給一位新首相。

特雷莎·梅走了,可脫歐的麻煩走不了。留歐還是脫歐,“軟脫歐”還是“硬脫歐”?在巨大的分歧面前,無論誰繼任英國首相,都很難達成一份讓英國和歐盟都滿意的脫歐協議。

保守黨內將開始新的黨主席競選,新主席選出後,特雷莎·梅將正式辭去首相一職,由新當選的黨主席接任首相,揹負脫歐使命。

在宣佈辭職前,特雷莎·梅原計劃在6月7日開始的一週推動新修訂脫歐方案第四次投票,爲自己的脫歐方案作最後努力,但新方案一經公佈便遭到保守黨內部大多數議員的質疑和反對。同時,議會下院保守黨領袖利德索姆宣佈辭職,成爲壓垮特雷莎·梅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議會投票中,特雷莎·梅將新方案通過與“二次公投”捆綁,如果新方案獲得議會通過,議員們隨後可投票決定是否舉行“二次公投”來賦予新方案以確定性。爲了儘可能彌合保守黨與工黨在脫歐問題上的分歧,不僅設置了“二次公投”選項,還提議設立“臨時關稅同盟”的投票選擇,但特雷莎·梅的進一步妥協不僅沒能換來工黨的信任,反而因“二次公投”遭到了保守黨內部更大的“逼宮”壓力。大多數保守黨議員認爲“二次公投”將使英國再次陷入分裂,這一提議是十分危險的。

前任首相卡梅倫在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結果出爐後下臺,接替他的特雷莎·梅並不屬於支持脫歐的派別,但她上任後迅速調整了態度並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脫歐事務中。本身不是脫歐派出身,後因爲公投不可逆而不得不以脫歐爲己任,這使得特雷莎·梅一直在與歐盟決絕的“硬脫歐”和向歐盟讓步的“軟脫歐”之間搖擺,試圖選擇一條中間道路,但最終在“軟脫歐”上因難以在關稅同盟問題讓步,無法獲得工黨支持;在“硬脫歐”上因保守黨內部視“兜底條款”爲向歐盟讓步太多,落得“裏外不討好”。

此外,脫歐策略不當也使得特雷莎·梅走偏了方向。分析人士認爲,2017年特雷莎·梅宣佈提前大選,想爲自己的脫歐道路走得更加平順打下廣泛的民意基礎,但因爲錯誤估計了大選形勢,預期的壓倒性勝利沒有實現,反而使保守黨失去了議會多數黨地位,繼而與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組成聯合政府。隨後,特雷莎·梅選擇了與歐盟達成協議,卻沒有事先統一英國國內意見,致使國內分歧加劇。特雷莎·梅在保守黨內過早失去了黨內有影響力人物的支持,直到第三次議會投票失敗後纔開始與工黨開展跨黨派協調,但爲時已晚。最終,與歐盟達成的協議在國內屢屢失敗。

特雷莎·梅的辭職宣告了保守黨內部黨首選戰的開始。目前,“硬脫歐”派前外交大臣約翰遜是熱門候選人選。此人對歐盟充滿疑慮,在歐盟領導人看來其“疑歐”傾向和對歐盟強硬表態的不良記錄使其難以獲得信任。顯然,在歐盟多次表態不再對脫歐協議作更多讓步的情況下,如果約翰遜當選首相,歐盟很難給予他與特雷莎·梅相當的談判待遇,歐盟繼續允許脫歐延期的可能性將變得更小,更別提“重談”脫歐協議了。

分析人士認爲,如果“硬脫歐”派執掌英國,10月份英國可能因難以獲得延期而“硬脫歐”。此外,“硬脫歐”派執政將加劇英國政壇分裂,導致“軟硬”脫歐派別間的衝突愈發激烈,如果英國想避免無協議脫歐,可能需要通過大選來上演一場“政治洗牌”。(本報駐倫敦記者 馬翩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