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教师抱怨职称。这可完全出乎职称制度设计者的意料了。

中小学职称制度的建立,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地位、激励教师;职称不仅能够提升教师职业荣誉感,更能提高教师收入。

10个教师9个怨?职称制度没有错!评审条件先天三大漏洞是根源

这是设立中小学职称制度的初衷,没什么错啊!

有教师认为职称评审条件太苛刻。既然称之为评审自然要有条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参评的,这应该没什么错。

有教师认为,职称名额太少。各级职称比例呈金字塔形分布,越往上人数越少,目的是要激励教师竞争向上。这似乎也没错。

既然都没错,为什么职称制度实施这么多年来,教师抱怨声这么大呢?

其实从职称制度建立之初就存在三大先天性漏洞,可惜一直没人关注,得不到补救,导致职称制度面目可憎。

第一大漏洞:“教师”概念界定模糊

教师职称是评给教师的,这个“教师”概念该如何界定?

设计者当初的认定肯定是这样的:具有教师资格证、在教育系统工作,属于教师事业编制的所有人员。

10个教师9个怨?职称制度没有错!评审条件先天三大漏洞是根源

关于这样的默认,几十年来似乎没有人提出过异议,几十年来都是这些人在参评各级教师职称;但正是这样的默认,导致几十年来教师职称评审中不公平现象叠出,导致普通教师怨声载道。

这一默认,意味着教师包括一线上课教师、非一线学校管理人员、非一线各级教科研人员等。

这一概念的宽乏,导致各种病毒入侵原本健康的制度,受害的是广大普通一线教师的利益。

评审条件摆在那里,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但为什么校长以及各级教科研人员评个职称这么容易?

关键是这类人要搞齐评审需要的条件太容易了,比如荣誉、公开课、论文等等;这些人和一线普通教师放在同一起跑线上评审,普通教师不需要评,早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第二大漏洞 “一线教师”概念界定模糊

职称评审制度中都有一条要向一线上课教师倾斜,同等条件下一线上课教师优先。可惜,这一规定一线教师没享受到福分,反而被一些人充分利用了。

许多校长都不在一线上课,但为了享受一线教师评审时的优先政策,都排课上课,有课表为证。有没有真的像普通教师那样上课呢?大家都心知肚明。

专事教科研的人员算不算一线上课教师?当然不算!而且许多地方都有明确的规定,教科研专职人员不得和一线教师一起参评,要求都比一线教师高,要想顺利晋升也是很有难度的。但他们自有妙招,到某一学校挂个职就可以不算专职教科研人员了。

10个教师9个怨?职称制度没有错!评审条件先天三大漏洞是根源

我曾认识一位大市高中教研员,参评特级三次六年都没过(注意:特级不是职称是荣誉,但参评流程都一样),就因为是大市教研员要求不一样。第四次参评前挂职某初中学校副校长,然后作为普通教师参评顺利过关。

为什么高中教研员不挂职到高中校?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参评要求不一样,省里规定评审向初中教师倾斜。

看看,一位大市教研员以他的材料和普通初中教师比,当然绰绰有余了。

这样的做法,他们自豪地称为“曲线救国”。

第三大漏洞 缺乏后续管理

为了评上高级教师,甚至正高级,抑或特级教师称号,辛辛苦苦真干个若干年,或者上天入地走门路;不管怎样目标达成了,于是许多人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开启了养老模式。

职称评审很大的一个指向是为了激励教师,让教师力争上游,让教师看到希望,让教师以先行者为榜样,让先行者起模范带头作用。

10个教师9个怨?职称制度没有错!评审条件先天三大漏洞是根源

而事实上完全不是这样。先行者抵到目的地后基本是一副懒散样子,根本不起任何带头作用,反而给后来者造成恶劣的影响。

这也是职称设计者始料不及的。很明显,职称制度对评审过关者没有后续具体的考核管理措施,必然导致这一结果。

职称制度先天性的三大漏洞不能补救,必将把职称制度的优越性消磨殆尽。

各位教师同行,你抱怨职称制度,其实你是知道职称制度对教师是有益的,你抱怨的原因是职称制度存在的漏洞得不到修补,是不是这样?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原创作者|专车直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