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教師抱怨職稱。這可完全出乎職稱制度設計者的意料了。

中小學職稱制度的建立,目的是爲了提高教師地位、激勵教師;職稱不僅能夠提升教師職業榮譽感,更能提高教師收入。

10個教師9個怨?職稱制度沒有錯!評審條件先天三大漏洞是根源

這是設立中小學職稱制度的初衷,沒什麼錯啊!

有教師認爲職稱評審條件太苛刻。既然稱之爲評審自然要有條件,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參評的,這應該沒什麼錯。

有教師認爲,職稱名額太少。各級職稱比例呈金字塔形分佈,越往上人數越少,目的是要激勵教師競爭向上。這似乎也沒錯。

既然都沒錯,爲什麼職稱制度實施這麼多年來,教師抱怨聲這麼大呢?

其實從職稱制度建立之初就存在三大先天性漏洞,可惜一直沒人關注,得不到補救,導致職稱制度面目可憎。

第一大漏洞:“教師”概念界定模糊

教師職稱是評給教師的,這個“教師”概念該如何界定?

設計者當初的認定肯定是這樣的:具有教師資格證、在教育系統工作,屬於教師事業編制的所有人員。

10個教師9個怨?職稱制度沒有錯!評審條件先天三大漏洞是根源

關於這樣的默認,幾十年來似乎沒有人提出過異議,幾十年來都是這些人在參評各級教師職稱;但正是這樣的默認,導致幾十年來教師職稱評審中不公平現象疊出,導致普通教師怨聲載道。

這一默認,意味着教師包括一線上課教師、非一線學校管理人員、非一線各級教科研人員等。

這一概念的寬乏,導致各種病毒入侵原本健康的制度,受害的是廣大普通一線教師的利益。

評審條件擺在那裏,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但爲什麼校長以及各級教科研人員評個職稱這麼容易?

關鍵是這類人要搞齊評審需要的條件太容易了,比如榮譽、公開課、論文等等;這些人和一線普通教師放在同一起跑線上評審,普通教師不需要評,早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第二大漏洞 “一線教師”概念界定模糊

職稱評審制度中都有一條要向一線上課教師傾斜,同等條件下一線上課教師優先。可惜,這一規定一線教師沒享受到福分,反而被一些人充分利用了。

許多校長都不在一線上課,但爲了享受一線教師評審時的優先政策,都排課上課,有課表爲證。有沒有真的像普通教師那樣上課呢?大家都心知肚明。

專事教科研的人員算不算一線上課教師?當然不算!而且許多地方都有明確的規定,教科研專職人員不得和一線教師一起參評,要求都比一線教師高,要想順利晉升也是很有難度的。但他們自有妙招,到某一學校掛個職就可以不算專職教科研人員了。

10個教師9個怨?職稱制度沒有錯!評審條件先天三大漏洞是根源

我曾認識一位大市高中教研員,參評特級三次六年都沒過(注意:特級不是職稱是榮譽,但參評流程都一樣),就因爲是大市教研員要求不一樣。第四次參評前掛職某初中學校副校長,然後作爲普通教師參評順利過關。

爲什麼高中教研員不掛職到高中校?初中教師和高中教師參評要求不一樣,省裏規定評審向初中教師傾斜。

看看,一位大市教研員以他的材料和普通初中教師比,當然綽綽有餘了。

這樣的做法,他們自豪地稱爲“曲線救國”。

第三大漏洞 缺乏後續管理

爲了評上高級教師,甚至正高級,抑或特級教師稱號,辛辛苦苦真幹個若干年,或者上天入地走門路;不管怎樣目標達成了,於是許多人都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開啓了養老模式。

職稱評審很大的一個指向是爲了激勵教師,讓教師力爭上游,讓教師看到希望,讓教師以先行者爲榜樣,讓先行者起模範帶頭作用。

10個教師9個怨?職稱制度沒有錯!評審條件先天三大漏洞是根源

而事實上完全不是這樣。先行者抵到目的地後基本是一副懶散樣子,根本不起任何帶頭作用,反而給後來者造成惡劣的影響。

這也是職稱設計者始料不及的。很明顯,職稱制度對評審過關者沒有後續具體的考覈管理措施,必然導致這一結果。

職稱制度先天性的三大漏洞不能補救,必將把職稱制度的優越性消磨殆盡。

各位教師同行,你抱怨職稱制度,其實你是知道職稱制度對教師是有益的,你抱怨的原因是職稱制度存在的漏洞得不到修補,是不是這樣?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原創作者|專車直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