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黃崇遠(題圖:來源於網絡,《貨幣崛起》封面)

結合本書,以及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出,每個歷史重大事件的發生,都會便伴隨着金融經濟機制的變革。但到底是重大事件的發生導致了金融經濟機制的變化,還是經濟的發展導致了重大事件的發生。

比如,戰爭。

01

每個人應該對於基礎的宏觀經濟機制有個大致的認知,畢竟我們是位於這個“遊戲”規則之下,你可以敬畏他/仰視他,但是你需要了解他,如果你想掌握你自己。

其實,或許很多人依然不太明白,非金融行業的我,爲何對於金融經濟相關的知識如此執着(近來)。

其實不是執着,而是之前一直沒有關注過,所以從來沒有仔細的去想過。隨着接觸的東西越多,越有種錯覺,在金融經濟的遊戲下,我們就如同一個被牽着線的木偶似的,被人扯一下線就動一下,又或者自然而然的隨波逐流。是的,大部分人。

比如,在股市裏上下沉浮,等着被收割的普通人;比如,被產房銷售所帶動起來的購房熱潮;又比如,一輩子耐心往銀行存錢的人們。

不說這些行爲的對與錯,但是我是希望能夠知道他爲什麼是這樣運作的,或者說我們需要打破這種無知。金融經濟遊戲,不管你原還是不願意,你都參與其中了。

同樣是暢漾闊海,爲何不能選擇自己的方向呢,或許在下一次風暴來臨之時,你能更好的避開他,又或者說你能比其他人更快找到大陸,或者哪怕是能夠避風雨的臨時小島也好。

所以,在敲代碼之餘,我依然堅持用上下班地鐵的間歇時間,或者夜深人靜的時光,吸收一點點金融經濟相關的知識,構建屬於你自己的金融經濟知識體系,進而形成自己的金融判斷力。

我已經出發在路上了,而我把我的想法以及收穫分享給你們,也希望你們有所收穫。

02

金融經濟的發展,是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

《貨幣崛起》其實就是一冊金融經濟發展的歷史畫卷,對於經濟機制的發展的瞭解,有助於我們來衡量當前經濟的形態變化。

在古老的社會中,隨着心智的開化,人們越來越少於利用工具,以及積累的知識來獲取更多的事務,或者說物資。隨着物資的富餘,於是就有了物資交換的需求,所以產生了最基礎的經濟形態,商品或者說物品的流通。

這最早的一切,都記錄在美索不達米亞時代的《漢謨拉比法典》上,這是商業萌芽最早的記錄。

隨着交易需求的進一步擴大,表徵量化物資價值的需求出現,於是特殊的貝克,相對稀有而有普通價值認同的物品當成了中介交易憑證。

於是,最早的貨幣出現了。而貴重金屬,即我們所認知的金/銀等,則是在一衆的貨幣量化表徵物品中,最終殺出,並得以長存。並且由於金銀的稀缺性,以及耐久性,讓其在世界經濟不流通的情況下,不約而同的成爲了相對統一的金融量化標準。

社會進入到使用金銀貨幣的時代,由於生產力的提升,再加上貨幣的屬性以及價值的相對統一(爲什麼是相對統一,雖然都使用金銀量化,但不同地區量化標準是不一樣的,這個跟當前社會不同地方貨架物質議價不同一個道理),使得商業進一步發展。

如果繼續沿着狹義貨幣的這個路徑說,那麼,貴重金屬的不便捷性,所以催生了早期中介機構(王朝政府或者影響力大的錢莊)的紙幣或者說可以替代貴重金屬量化交易的替代品。

但如果再深裏追究,特別是貨幣發展的中後期,已經不是貴重金屬的不便捷性的問題了,而是社會對於貨幣流通的無限性與貴重金屬的有限性的核心衝突。

那有人是不是就有疑問了,紙幣可以無限印製,所以滿足的了商業貨幣流通的無限需求?這個後面會提到點,但是有解決方案的。

而貨幣屬性的進一步明確,也必然需要擁有一個仲裁機構,來管理貨幣的流通,另一方面財富的累積,也有了財富管理的需求,最最重要的是集中起來的財富可以進行下一輪的商業流通,加速商業的發展。而這就是銀行業的發源。

這裏要說的是廣義貨幣,或者更側重的是金融經濟的其他“貨幣”形態。貨幣的流通,以及商業的量化,再加上生產力的進一步提升,導致了商業的發達,進一步導致了財富的不平衡。

財富的不均衡,對於廣義商業的進一步發展來說是有衝突的,所以必然要有一種機制讓財富從富餘者手中流向對於財富有需求的人手裏。特別是在大海航時代。

從最早12世紀的意大利,商業的發達催生了初步借貸機制的產生,工業革命的對於經濟的促進起了很大的作用。

再到英格蘭,荷蘭,西班牙海外殖民時代,殖民地的開發以及拓展,即殖民經濟進一步對於財富流轉加大了需求,進一步完善了借貸機制。借貸機制的產生,讓經濟發展的更加的便捷,進一步加大了商業流通性。

再到美國內戰,再到19世紀一戰前期,國與國之間衝突加劇,單個國家的金融經濟體系(更確切的說是單純依靠政府體系的金融能力)已經很難支撐如此規模的戰爭支出了。這就催生了國債的生成,而國債機制的完善促進了整個債券市場的發展。

股票的誕生,基本上也是圍繞大殖民時代的發展而誕生的,之前說了殖民開拓需要的啓動資金除了通過借貸的方式產生,還有一種方式,那就是衆籌。於是,最早的股份制出現,而名字,大家應該熟悉,那就是“東印度公司”。

但真正股票高潮,應該是20世紀中下旬。全球戰爭的減少,全球衝突的降低,世界進入相對平穩的時期,使得物資流通加劇,然後財富上漲,迎來了股市狂歡。也最終迎來了泡沫,當然,這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而在股票的基礎上,又衍生出各種比如次級市場,或者期權的交易等,進一步豐富了經濟流通的形態。

同樣,20世紀中下旬,生產水平的提升,導致了生活水平的提升,刺激的房產的需求,基於對房產的硬需求,在被髮掘房產經濟價值之後,催生了延續到現在的房地產金融經濟。當然,其中一些國家也出現過價值泡沫,但都不影響房產經濟在整個經濟市場中的重要地位。

最後一個,關於保險。保險其實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形態,體量非常之巨大,只是他現在對於普通人來說,更多承擔的是國家福利的職能,當然也有各種商業保險,但是由於其相對溫和的屬性,所以很多人對其的感知並不強烈。

保險業的起源,如果要追究起來,同樣可以追究到《漢謨拉比法典》記錄上,再到大航海的風險平攤機制,再到後面。但實際上發展的高潮是在美國,美國的頻繁的颶風導致了保險得到了迅速的推廣。

我們會發現,每個金融經濟形態的產生,都伴隨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

從美索不達米亞領域於其他古老地區的文明,揭露了商業的起源,再到早期威尼斯的繁華,讓商業促進經濟的進一步流通。

然後是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提升,進一步豐富了物資,從而進一步促進物資流通,商品交易等等。

而大航海時代則刺激了一些圍繞貨幣衍生的各種經濟形態,以滿足大航海甚至到殖民時代的貨幣需求。

而地區衝突的爆發,則讓戰爭變成了一場世界級的博弈,甚至可以說控制了一些戰爭的衝突加劇或者戰爭結束。典型代表就是第一次世界戰爭的爆發,以及類似美國內戰的收尾。

而當社會趨於和平之後,政府需要爲人民的和平提供物質基礎,則推動了保險業到國家福利政策的演變(每個月的交的各種險)。

是的,隨着歷史變遷,金融經濟的演變也如同長長畫卷般,波瀾壯闊。是的,真的是波瀾壯闊,因爲各種金融遊戲的狂歡到如同泡沫般的消散,這個我是沒有說的。

03

讀史可以使人明智,鑑以往可以知未來。

如果以我們目前的常規判斷來說,或許會認爲將錢存在銀行是一種最穩妥的做法。但事實上歷史上已經發生過無數次因爲擠兌風波導致銀行破產的例子。

如果以目前我們的房價走勢來看,你會認爲房產是最划算的投資策略,包括《富爸爸窮爸爸》中也從來沒有懷疑過投資房產的正確性。但芝加哥7號洲際公路兩側蔓延幾公里的別墅廢墟告訴我們房產也是有泡沫的。

而股市,就更不用說了,911事件導致的美國股災,以及2005-2006年的次貸危機,再近點2018年下旬,整個港股A股也一片哀嚎,雖然遠達不到股災的級別。

而對於保險,看似是相對穩妥的一種做法,但一切是依託在國家穩定,金融經濟穩定的前提下。

債券市場同樣,在全球穩定的局勢下,其實是一種非常溫和的投資方式,但一旦產生局部衝突的時候,定然會導致債券價格波動,如果衝突加劇引發大規模的衝突,那麼這種情況或許歷史已經有很多案例了。

縱觀所有的歷史金融事件,每一次泡沫或者危機的產生,大部分都源自於對信用的踐踏。我們來思考一下,股票也好,債券也好,借貸也好,哪怕是看起來最穩妥的銀行也好,其實都基於信用體系構建起來的。

另一個點就是,所有的經濟機制都是構建在商品流通的基礎上,商品的流通衍生了貨幣多元化的需求,而經濟全球化更是加速了這其中的進程。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的行爲也好,政策也好,一旦對於商品流通造成了影響,就一定會大範圍影響經濟變化。

04

結合這本書的收穫,我們來思考一下近些時間段發生的金融經濟事件。

以全面降準的例子來說。

先解釋一下什麼叫降準,說白了就是每個商業銀行都必須向人民銀行繳納一定的準備金,然後剩下的錢纔可以去做貸款,存款,到貸款的循環。

但是,剩餘活動的資金也不是可以無限循環的,因爲循環的次數越多,其風險越大,因爲一旦發生大規模的擠兌現象,是很釋放掉貸款存款的綁定關係的,而準備金在這個時候也能起到一定的風險分攤作用。

那麼,一旦進行降準,這意味,會有大量的錢從準備金中釋放出來,通過循環機制,這些錢大概能夠擴大4-5倍的實際用途,大約1.5萬億的流水。

在經濟下行的時候,這部分錢一定會加大市場的流通性,從而一定程度上來激活稍微低迷下沉的經濟。

05

存款?買房?股票?如何讓你的資產增值。

以下內容只是我個人淺顯的理解。對於我們的錢,到底該如何處置,才能讓他不至於貶值。

以存款爲例,看着隨着年限增加,你的利息是一個收益,並且還能讓金額不會減少,看似很穩妥的一種做法。

但實際上,貨幣只是一種量化形式,實際上是沒有任何價值的,其價值的體現在於其購買力,而購買力又跟商品的供給關係強相關。

所以,存起來的錢以後值多少,就得看命了,如果通貨一定程度上得膨脹,那麼,很遺憾,若干年後你的100塊就買不到現在100塊能買到的東西了,但如果緊縮,那麼恭喜,你的錢升值了。但更遺憾,從目前的角度來看,逐年輕度膨脹是規律,雖然不多,但也遠超過你的利息收入。

並且,你還得指望印錢的速度不要太快,因爲就算物資的流通是固定的,但是印太多了,同樣也會讓你的錢貶值,詳情參考初中歷史書上帶着一大捆鈔票去買米的那幅插圖,如果你還記得話。

而投資房產已經成爲了目前再也不能更正確的方式了,但這一切是構建在國家穩定房產經濟的基礎上,以及目前供需關係還算穩定的基礎上。一旦房產供大於需,投資屬性遠遠大過了實際的住房需求的時候,我就不相信不會崩盤。

股票,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我們會發現,其實並沒有一種很穩妥的讓你不斷持續財富增值的方式,而是在於說假設整個社會信用不崩塌的前提下,你要分辨出什麼是當前的國民訴求點。

再以戰爭爲例,如果發生了戰爭,錢一定不會值錢,因爲他無法滿足當前情勢的所需,一定要壓迫流通性,這就意味着,實際的物資價值會放大(一旦產生流通,價值纔會迴歸理性),就產生緊縮。

那麼此時,最大價值的東西就是戰爭所需要的物資,比如鋼鐵,石油等等,而如果放到古代,那麼就是糧食(此時,你把錢置換成糧食,然後再賣出去,一定發財)。

那麼,問題來了,核心就在於說如何提升我們自己對於這方面的判斷力。你需要知道每個經濟政策,或者說局部以及全球的一些事件,對於金融經濟的影響,進而推斷出對於你的影響,然後隨勢而動。

06

再補充幾個有意思的點。

第一個就是,早些年美國甚至很多國家實行的是金本位制,即有多少黃金儲備就印多少錢,而黃金是相對有限的,這就遏制了混亂印錢導致金融體系崩亂。

但實際上發達的商業,以及物品流通,甚至是經濟全球化,導致了對於貨幣的需求加大,這種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了,所以纔有金本位制的廢除。

那麼爲何,很多國家依然不敢亂印貨幣呢(也有,一些小破國家,所以金融經濟很亂,民不聊生),因爲如果你要處於全球化的金融經濟體系內,那麼,你混亂印錢影響不到其他人的,只會讓自己國內的經濟體系混亂,因爲有匯率,價值映射是動態的,如果你的錢印多了,那麼價值就變小了,對於全球流通的交易來說,沒有任何的影響。

那麼就引出了另一個話題,那就是世界貨幣。我們知道,美元是相對通用的世界貨幣,歐元在歐洲以及其他很多地區也很流通。

所謂世界貨幣就是,當兩個不同的金融體系交叉時,如何衡量映射關係,找個中間橋樑來量化,這就是美元世界貨幣的衡量。

舉個簡單例子,中國要從中東買油,人家是不會根據你人民幣的情況跟你結算的,人家按美元跟你結算。至於你的錢能換多少美元,他不管。

所以,這必須要有一定體量的經濟體系才能充當這個角色,體量足夠大,金融經濟體系足夠穩定,流通範圍足夠廣,成爲衆人都認可的一種通用量化形式。

有什麼好處?世界金融經濟盡在我手,隨便變點政策,都能影響一大票人,所以在說話權上是具有很大的優勢的,那自然對於本國經濟來說其好處是可以預見的。

所以,人名幣也很想成爲一定範圍內的世界貨幣,一帶一路如果真的能起來,在一定世界範圍內,人民幣充當裁判的作用是可以期待的。

最後,本人非經濟學出身,所有的上述理解必然有很多漏洞,只是個人目前淺顯的理解而已,,更多的意義在於說是一個認知過程和總結。

歡迎對經濟瞭解的人糾錯,權當學習了。

之前的讀書清單,可以看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