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式野味探尋,《野生廚房》找到了“美食+”模式新路徑

1月12日,由芒果TV與原子娛樂聯合出品,俞杭英擔任總製片人的戶外美食探尋真人秀《野生廚房》在吉林延邊迎來了收官。

行進式野味探尋,《野生廚房》找到了“美食+”模式新路徑

整季下來,“野生家族”在人物配置上經過了一定調整,汪涵一直擔任主心骨,李誕在第7期退出,歐弟加盟,與林彥俊組成“歐潤橘”組合,姜妍在第5期固定,擔任家族美廚娘角色,在職能分工上日趨明確。

在邏輯架構上,採用“自駕遊+野炊”的表現形式,成員們會在當地嚮導帶領下尋找最應季的新鮮食材,就地製作美味。節目共歷時91天,行駛近17000公里,與13位野生嚮導探索了27個食材獲取地,發現了60餘種野生食材。

行進式野味探尋,《野生廚房》找到了“美食+”模式新路徑

在剪輯視效上,節目組找來電影級攝影團隊捕捉風貌全景,放大美食鏡頭,強調了高飽和度的色彩運用。

行進式野味探尋,《野生廚房》找到了“美食+”模式新路徑

應該說,“野”是一種行進狀態與內心鬆弛度的表達,“生”則是一種對食材原生態與烹調感的強調。節目開播兩期時冷眼君曾進行了前期測評,認爲野味稍顯不夠。後面隨着行徑路線的逐漸深入、內容編排的局部調整與成員默契的逐漸培養,野味加強了很多,從人到環境,節目越來越“野”,探索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美食+”模式新路徑。

行進式野味探尋,《野生廚房》找到了“美食+”模式新路徑

不安於廚房,“野”讓美食的內涵得以拓展

有關美食類節目創作,創意模式已經從生活服務的廚藝展示、教學等,升級到了多元題材疊加的“美食+”模式。比如“美食+訪談”的《拜託了冰箱》、“美食+遊戲”的《飯局的誘惑》、“美食+經營”的《中餐廳》、《奇妙的食光》、《完美的餐廳》,“美食+農村體驗”的《嚮往的生活》等。

應該說,多元類型疊加一直都是美食類節目的創新手段,但如何挖掘出新鮮感和特別感,透過節目傳遞出更具文化價值和精神思考的深意,是所有美食節目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一季下來,冷眼君能真切感受到《野生廚房》背後對美食類節目的多維度探索和製作組的誠意。節目從三個層面,豐富了“野”的定義。

首先是時間之野,依時令而食,嚐鮮是行進目標。

什麼時間最適宜去哪,最能品嚐到當地新鮮的食材就驅車前往。在稻米豐收的時節,就去重慶打萬顆谷製作孔飯;在大馬哈魚洄游的9月,就驅車到東北與赫哲族人一起捕魚;在納西製作納西族特色的煸牛宴大餐;在延邊和龍冰上垂釣細鱗鮭,搭配辣白菜熬成一鍋鮮香的辣魚湯。

行進式野味探尋,《野生廚房》找到了“美食+”模式新路徑

行進式野味探尋,《野生廚房》找到了“美食+”模式新路徑

其次是空間之野,類似公路片的行進式,打破棚內廚房的固定束縛。12期廚房是12個不同的空間場景,嘉賓們開着一輛越野車組團上路,落腳食材原產地,通過對當地原生食材的獲取,隨走隨做。

比如在雁窩島,在礁石散佈的沙灘上生火,用海沙下鍋料理和樂蟹。再比如在西雙版納,用芭蕉杆搭竈,芭蕉扇火,削竹子爲碗筷,用五椏果做勺。不僅從雨林裏找來厥菜、酸苔、酸葉等野生食材,還曼康河裏堵河改流現抓紅尾魚及時烹飪。

行進式野味探尋,《野生廚房》找到了“美食+”模式新路徑

行進式野味探尋,《野生廚房》找到了“美食+”模式新路徑

最後是人物之野,每期不同“搭車人”的設定讓人物關係生髮出不同的故事線看點,而出演嘉賓也因在自然的野生環境裏放開了自我。

變化最明顯的是汪涵,固有印象裏汪涵是一個嚴謹周到的主持人形象,會說20多種方言,能夠快速與當地人打交道,適應陌生環境,這對於一檔野外美食探尋節目來說,是有利的人物配置。但他在節目裏還解鎖了新技能,興致來了就說一段說唱,句句有韻腳,能夠看出他在這樣一個環境裏是真實且放鬆的。

行進式野味探尋,《野生廚房》找到了“美食+”模式新路徑

而這樣的氛圍也感染着其他的出演嘉賓,明星們也能在野外領略好山好水的美景,盡情放聲大笑。嘉賓的狀態是“野”的,是毫無防備的,可以盡情釋放天性。

行進式野味探尋,《野生廚房》找到了“美食+”模式新路徑

應該說,行進式讓《野生廚房》的時空場景不停變換,讓所有人走出舒適圈徹底迴歸自然,“野”豐富了時間、空間、人物的不同表達,拓展了美食的深層內涵。

行進式野味探尋,《野生廚房》找到了“美食+”模式新路徑

探尋野味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作爲一檔戶外美食探尋類真人秀,探尋野味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冷眼君認爲,《野生廚房》要做的就是以地域爲中心,在兼具美食分享的同時,展現社會歷史和人文關懷,用淳樸的風土人情打動人心。

梳理一整季的節目內容,不僅能看到12次野外就餐,還有途中偶遇的無數素人故事與文化探尋。

比如在納西族村民的介紹下,“野生家族”學習了“野生廚房”的納西語發音和象形文字寫法,瞭解了當地“女人當家勞作,男人學習琴棋書畫”的反差習俗。

行進式野味探尋,《野生廚房》找到了“美食+”模式新路徑

行進式野味探尋,《野生廚房》找到了“美食+”模式新路徑

再比如會與用古法捕魚的村民聊聊生活,與村口坐着的老奶奶談談對人生的感悟。

行進式野味探尋,《野生廚房》找到了“美食+”模式新路徑

應該說,節目不只專注野生美食還瞄準了鄉土文化,而是透過美食,對各地文化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方式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

當然節目也有一些細節部分有待調整,希望第二季可以更完善。

1、如果將各地新鮮食材的品嚐時令作爲路線規劃,那麼最好在開篇設計出一條時間軸線,讓觀衆對全季的行進路線有一個總體概念。

2、每期飛行嘉賓最好能與當地構成直接或間接的人物關係,其實節目組已經有這個意識,比如造訪熱帶雨林,邀請城市中的“森林人”信作爲嘉賓,第二季這種人物編排可以更明確一些。或者出演嘉賓自帶一種家鄉食物,與當地食材進行創意料理,比如陳喬恩再帶貢丸,與當地的松茸進行搭配料理。

3、野外探尋有很多意料之外的事件,自然條件的多變常常會打亂節目組的前期策劃,如果因天氣等原因發生了與策劃不同的狀況,不妨在節目裏直接呈現,展現出這種因突發意外而改變的內容編排,會讓真人秀的失控感、臨場感、真實感更生動。

冷眼君認爲,《野生廚房》在行程調度上有操作的難度,還有自然氣候等多變因素,製作組對觀衆是有誠意的。節目將星素結合、飲食文化、公路旅行、戶外探險等多重元素融合,最抓人的字眼在於對“野”的詮釋,可以說,節目藉助尋跡時令食材,將原本陌生的風土文本帶入了普通生活,探尋了“美食+”的新路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