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燈”、“牛奶燈”、“水晶燈”、“寶蓮燈”、“綠蓮燈”……乍一聽這些帶“燈”的名字,你可能會以爲是哪家燈具批發市場的商品名錄。其實,它們都是觀賞魚的商品名。

  燈魚在分類上並不屬於一個統一的類羣,它們來自不同的分類單元,總的來說包括脂鯉目中的幾科,以及鯉科、花鱂[jiāng]科和怪頜鱂科的一些種類,它們大多體型較小且色彩絢麗。今天的主角霓虹脂鯉Paracheirodon innesi也是燈魚幫派中的一份子,它有一個讓司機朋友們肅然起敬的別名——“紅綠燈”

  

  霓虹脂鯉。圖片:H. Krisp / wikimedia

  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家

  儘管霓虹脂鯉是國內水族市場上的常客,但它們真正的故鄉,卻是地球上離我們幾乎最遠的地方——南美索利蒙伊斯河(Solimes River)的支流中。

  

  亞馬孫河及主要支流地圖。圖片:Park E, Latrubesse E M /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14)

  霓虹脂鯉生活的索利蒙伊斯河流經祕魯東部、哥倫比亞東南部及巴西境內,在巴西的瑪瑙斯與內格羅河(Negro River)交匯。交匯處,黑色的內格羅河水與挾裹着大量泥沙的黃色索利蒙伊斯河水涇渭分明。黑色的內格羅河,則是霓虹脂鯉同屬近親類霓虹脂鯉(綠蓮燈)P. simulans和南美霓虹脂鯉(紅蓮燈)P. axelrodi的家。

  

  內格羅河與索利蒙伊斯河交匯於巴西的瑪瑙斯市,黑色的河水爲內格羅河,較爲渾濁的爲索利蒙伊斯河。圖片:NASA(2008)

  在索利蒙伊斯河,一些小支流常因腐殖質分解出的單寧溶於水中,而呈現出濃茶一樣的褐色;同時因爲腐殖質的原因,這裏的水也呈弱酸性。這樣的河流通常被稱爲黑水河(Blackwater),霓虹脂鯉就喜歡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

  

  佛羅里達州的一條黑水河,河水因單寧被染成棕褐色。圖片:Tim Ross / wikimedia

  霓虹脂鯉常常三五成羣,遊動在靠近水面上方的水層中。它們在水面附近追尋搖蚊等小昆蟲爲食,亦或是在水中,尋覓孑孓[jié jué]或水蚤充飢。

  演一出優美“雙人滑”

  索利蒙伊斯河地處熱帶,這裏常年溫度適宜,在一年內霓虹脂鯉都可以進行繁殖。雖然霓虹脂鯉是體外受精,但它們的繁殖沒有像其它一些體外受精的魚類一樣草率地排出配子,而是頗有美和情趣方面的追求。如果要我形容,那感覺就像是兩個在冰場上翩翩起舞的花滑選手

  這場雙人花滑始於早晨。雄魚首先登場,雌魚稍後亮相,它們雙雙圍繞“賽場”幾圈後,便開始展示“得分動作”。雄魚用口鼻部抵住雌魚的鰓蓋、腹部,隨後便將身體彎曲,與雌魚並排緊貼。緊接着,雌、雄魚分別扇動一側的胸鰭及尾鰭,雄魚在內、雌魚在外地繞圈。一圈,兩圈,它們完成了這個最關鍵的動作。就在動作完成之時,雌、雄魚各自排出配子,一場精彩的雙人表演宣告結束。

  

  這是南美霓虹脂鯉(紅蓮燈)P. axelrodi的配對。圖片:Varna Malsyangal / youtube

  一次完美的雙人表演後,雌、雄魚會留下36~190枚“戰利品”。這些受精卵直徑0.9mm,在24~25℃的條件下,經過約24~36小時孵化,之後再經歷5天的胚胎後發育,新生的小魚便可以在水中自由生活了。

  最大體長僅有20~30毫米的霓虹脂鯉發育起來也十分迅速。如果順利的話,這些剛剛獲得游泳能力的新生命,再過6~7個月就能發育成熟,它們將作爲新生力量,加入到霓虹脂鯉的繁殖大軍中去。

  

  家庭水族箱中的霓虹脂鯉。圖片:Tan Meng Yoe / wikimedia

  “紅綠燈”是如何變色的

  霓虹脂鯉體型修長,口中的齒和身體後方背側的小脂鰭宣告着它們脂鯉目的身份。如果說還有什麼特別的,那就是體側那一條延長的發出藍綠金屬光澤的亮帶,以及亮帶下方耀眼的紅色帶了。這就是“紅綠燈”一名的由來。

  

  霓虹脂鯉體側的兩條色帶。圖片:J. de lange

  不過這“紅綠燈”的顏色並沒那麼簡單。如果你有養霓虹脂鯉的經驗,可能會發現這些條帶在不同條件下色澤似乎並不相同——當燈光突變或受到驚嚇時,體側亮帶的顏色會發生變化。這是因爲,亮帶所呈現的藍或綠實際上是一種結構色。

  我們看到的生物顏色其實分爲兩大類。一類是色素色,又稱化學色。它們是由生物體內的色素產生的。魚類皮膚一般有黑色素、黃色素及紅色素細胞,它們展現的是色素本身的顏色

  另一類是結構色,又稱物理色。它們是由光在介質中發生反射、折射,並最終干涉形成的。CD光盤、水面上的油膜、一些鳥類翅膀的顏色都是結構色。

  

  一隻鳥從不同角度展現出的不同色彩其實是一種結構色。圖片:Seyed Morteza Kamaly / github

  霓虹脂鯉的顏色屬於結構色。它們體側亮帶處的皮膚,緊密排列着多層內含鳥嘌呤晶體的光彩細胞。這些光彩細胞內的鳥嘌呤晶體,與細胞質形成了一層層疏—密—疏—密排列的層疊結構。當光打到霓虹脂鯉的皮膚上,經過層疊結構不斷地反射、折射,便產生了相應的結構色。

  不僅如此,當霓虹脂鯉感受到壓力或光照變化時,它們能改變細胞的通透性,使光彩細胞吸水膨脹。膨脹後的細胞內,鳥嘌呤晶體之間更爲疏鬆,這樣一來,便能產生另一種不同的結構色。霓虹脂鯉的變色,就是這樣完成的。

  

  霓虹脂鯉通過光彩細胞產生結構色,並利用光彩細胞通透性改變結構色。圖片:Cong H,et al. / Optics express(2011);漢化:物種日曆

  不要讓它們孤獨

  霓虹脂鯉的變色技能,是感動壓力或對光照強度改變的一種響應。所以,對於霓虹脂鯉這種膽子比較小的小魚,觀察到體側亮帶變色可不是一件好事。爲了好好伺候你家的霓虹脂鯉主子,讓它老人家少些擔驚受怕,你可得想想辦法了。

  除了在水族缸中增加必要的水草等遮蔽物外,還想給它們增加小夥伴可以嗎?嗯,答案是可以的。

  

  霓虹脂鯉需要小夥伴。圖片:Corpse89 / wikimedia

  曾有幾位英國科學家研究過家庭水族缸條件下,飼養霓虹脂鯉的動物福利。他們將霓虹脂鯉分別分成1、2、5、10尾放入水族缸中,研究在不同羣體大小情況下,霓虹脂鯉的躁動、攻擊、親近同類和攝食表現。總體來說,當羣體最大(10尾)時,霓虹脂鯉顯得更爲平靜,攻擊行爲最少,對同類也更能表現出接觸的意願,開始攝食的時間也會更短。這個結果在一些集羣性的小魚身上一般也有效。所以,爲了讓你的小魚們快樂,不妨給它們多找些伴兒吧。

  

  一羣小夥伴是最開心的啦 圖片:Myfishroom / youtube

  美麗的霓虹脂鯉,自它首次進入觀賞魚市場時,就贏得了世界各地愛好者的喜愛。20世紀50年代,霓虹脂鯉繁殖技術的突破更是讓它們成爲最受歡迎的觀賞魚類之一

  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幾乎每個月都要從世界各地進口約180萬尾價值17.5萬美元的霓虹脂鯉。這些魚大部分來自東南亞的水產養殖廠,少部分則是來自原產地哥倫比亞、祕魯和巴西的野生羣體。即便時至今日,大家對霓虹脂鯉的喜愛依然只增不減。

  

  匈牙利於1962年發行的一枚郵票,圖案即是霓虹脂鯉。圖片:Darjac / wikimedia

  過去幾十年裏,大約有億萬尾霓虹脂鯉從繁育場走出,漂洋過海來到世界各地。這些霓虹脂鯉們應該是沒有見過蒙伊斯河支流的黑水河的,它們對故鄉的記憶只寫在了基因裏

  人們儘可能地爲這些漂泊在異鄉的小傢伙營造出類似故鄉的環境——合適的溫度、Ph值、水硬度……或許只要流經鰓絲的水流還是記憶中寫下的味道,它們就不會想家。

  本文是物種日曆第4年的第245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Sundayhao。

  日曆娘の廣告時間

  

  水裏的萌物,除了好看的魚兒

  還有超萌減壓海洋球球~

  

  不僅能作爲獨特的小掛飾

  

  rua起來也手感超棒,超解壓!

  超彈力填充物,怎麼玩都不變形~

  

  15只萌球 萌法各不一樣~

  

  快掃碼挑選你心儀的海洋球球吧~

  

  帶走超萌球球

  

  物種日曆

  微信號:GuokrPac

  當歲月凝結成文明

  當我遇見你

  

  日曆娘今日頭像

  脂鯉科彩虹絲尾脂鯉

  本文來自果殼網,歡迎轉發,謝絕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戳原文帶走

  超萌海洋球球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