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常彬:神農架着力建設旅農林生態產業鏈 打造生態旅遊區核心增長極

湖北省神農架林區人民政府副區長王常彬接受新華網專訪。 新華網 陳延特 攝

1月13日,由新華網主辦的“第六屆旅遊業融合與創新論壇”在京舉辦。湖北省神農架林區人民政府副區長王常彬接受新華網專訪。

新華網:請介紹神農架有哪些特色的文化和旅遊資源?

王常彬:首先,我代表神農架林區人民政府感謝社會各界長期以來對神農架保護與發展事業給予的支持和幫助,神農架特色的文化和旅遊資源豐富。

1、自然資源

一是地質資源。由於神農架特定的地質背景、地理位置以及氣候條件,造就神農架獨一無二的地質資源,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山峯有六座,其中,“華中屋脊”神農頂3106.2米。神農架各種地貌類型相對集中分佈,並與植被景觀、水景觀相疊合。大九湖以冰川地貌和高山草甸爲主,板橋以侵蝕構造地貌爲主,神農頂以山嶽地貌及典型地址剖面爲主,天燕以峽谷與岩溶地貌爲主。香溪源景區以峽谷、河源景觀爲主,老君山以斷裂構造與水體景觀爲主,從而形成了六個地貌景觀分區。

二是水文資源。神農架林區境內橫向河谷發育,以其支嶺向四周作星芒狀放射,河道縱橫、泉湧溪流。香溪河、沿渡河河流經興山、秭歸、巴東注入三峽庫區;南河、堵河流經保康、谷城、房縣注入漢水,境內大小河流317條。年均氣溫12°C,年降水量1182毫米,極端最高氣溫36.6°C,極端最低氣溫-17.7°C。

三是氣候資源。神農架處於北亞熱帶,是我國南部亞熱帶與北部溫帶的過渡地帶,又是我國西部高原與東部低山丘陵的過渡區域,既有熱帶、亞熱帶的成分,又有暖溫帶和溫帶的成分,是我國多種區系成分交叉在一起的綠色寶庫,這種地理位置早就了神農架立體小氣候。

四是生物資源。神農架植物成分豐富,南北植物相互混雜,既有熱帶、亞熱帶的成分,又有暖溫帶和溫帶的成分,是我國多種區系成分交叉在一起的綠色寶庫。神農架森林覆蓋面積達91%,在自然保護區內高達96%,神農架的中草藥資源十分豐富,全區共有維管束植物2641種,可入藥的達2023種,分別隸屬於193科、854屬。有古、大、奇植物26種。神農架是大巴山脈的東緣,其植物成分的主要特點是與大巴山脈和川東地區的植物成分最爲密切,而與我國西南區系相聯繫,主要分佈有楠木、杜仲、連香樹、香果樹、珙桐、米心水青岡、鐵堅杉、巴山冷杉等。神農架動物數量衆多,有1053種,獸類78種,鳥類313種,爬行動物41種,兩棲類26種、魚類35種,其中金絲猴、金雕等73種動物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名錄,且金絲猴是國家1級保護動物。

2、人文資源

一是品牌文化。神農架品牌文化中最出名的是神農文化,五千年前,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在神農架搭架採藥、療民疾夭。他在此“架木爲梯,以助攀援;架木爲屋,以避風雨;架木爲壇,跨鶴昇天”。神農氏採藥的傳說在神農架流傳十分廣泛,並深深地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這與神農架豐富的藥材資源有十分密切的關係。炎帝神農文化是神農架文化的精髓。

二是生態文化。“野人”之謎和多種植物之謎、白化動物之謎,洞穴之謎、水流之謎、氣象之謎等共同構成生態文化。

三是民俗文化。漢民族神話史詩《黑暗傳》,描述了天地混沌黑暗到世界形成、人類起源、社會發展的艱難歷程,融匯了混沌、浪蕩子、盤古、女媧、伏羲、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等衆多歷史神話,英雄人物事件,謳歌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精神,並且比我國現存史籍記載的有關內容更豐富、更奇特,顯得特別珍貴,另外還有神農架民間歌謠、民間藝術如刺繡等。

四是巴人文化。主要在天生橋景區巴人部落,其茅屋是仿原始巴人居住的房屋來設計,房身由石頭堆砌成圓柱形結構,房頂用苗竹鋪蓋而成,室內陳列有火炕、吊鍋、石磨、蓑衣、斗笠等農民生活用具,反應的當時人民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

新華網:神農架怎樣藉助它的歷史資源發展文化和旅遊業的?

王常彬:神農架旅遊的發展起步於上世紀90年代,其發展植根於神農架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和深厚醇美的地域人文。神農架生態旅遊區的誕生是神農架立足優越自然及人文優勢,切合時代科學發展,因應人與自然共同需求的必然趨勢,因而具有崇高的現代文明意義。

1、歷史演進

神農架歷史久遠,早在20多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此活動。秦漢以來,神農架地區分屬歷朝歷代鄰近州郡縣管轄(僅三國至隋初於境東設綏陽縣),清代隸屬湖北省鄖陽府房縣及宜昌府興山縣。清順治、康熙及嘉慶年間,明末抗清義軍張獻忠、劉體純部及白蓮教軍先後在此先後轉戰、屯守多年。1888年和1900年,英國、美國等國的專家學者深入到神農架腹地進行科學考察,採集了大量的珍稀動植物標本。新中國建國後上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國家以採伐木材爲主要目的,着手對神農架進行開發,並歷時4年於1966年修通貫穿南北的公路。1970年國務院以〔1970〕國發47號文件,批准神農架林區建置,由湖北省直轄,行政地域由房縣、興山和巴東三縣毗鄰區域劃出,國土面積3253平方公里。此後行政隸屬幾經變更,於1987年確定直屬省轄至今。上世紀90年代,神農架以自然保護區爲主體開始發展生態旅遊。歷經20多年,生態旅遊產業逐漸成爲神農架的優勢主導產業。

2、資源稟賦

古老漫長的地理變遷和相對封閉的自然環境,孕育了神農架豐富而獨特的自然及人文資源與稟賦。原始生態保存完好。擁有當今世界北半球中緯度內陸地區罕見保存完好的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對於森林生態學研究具有全球性意義。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其成爲第四紀冰川時期的“避難所”,神農架森林覆蓋率91%,保護區內達96%,神農架生態直接影響到整個華中地區氣候平衡。神農架不僅是湖北境內長江與漢水的分水嶺,還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的水源涵養地,是三峽庫區最大的天然綠色屏障,作爲全球同緯度地區少有的綠色奇蹟而倍受關注。生物資源十分富集。神農架現有各類植物3700多種,高等維管束植物199科、872屬、2671種,佔全省植物總數的47.5%,佔全國植物總數的11.3 %。被列入“中國珍稀瀕危植物名錄”的一、二類保護植物有28種,列爲國家一、二級保護的樹種有39種;有各類動物1060餘種,有野生脊椎動物近500種,佔湖北省野生脊椎動物總數的58%,金絲猴、華南虎、金錢豹、金雕、白鸛、大鴇等67種珍稀野生動物受國家重點保護。白化動物和千年相傳的“野人”之謎爲世人矚目。神農架可入藥的動、植物達2016種,還被喻爲“神農百草園”和“中草藥王國”。1982年,神農架成立了自然保護區;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爲“國家級森林及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199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爲人與生物圈計劃“世界生物圈”保護網成員,受到全球環境基金(GEF)資助,成爲“亞洲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區”。水能礦產蘊藏豐富。境內4大水系年地表徑流量22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達53萬千瓦。已探明磷、鋅、硅、水晶、瑪瑙、冰洲石等20多種礦藏,以磷、硅、鉛鋅爲大宗。生態旅遊資源優越。這裏羣峯聳峙,溝谷深切,林海茫茫,氣候宜人。3106.2米的神農架主峯雄踞華中,2999級青雲梯登臨“華中屋脊”,神農穀神祕奇峻,堪稱“神農第一景”;陰峪河、官門山峽谷滿目秀色,氣吞山河;金猴嶺、太子埡原始森林古木參天,陰翳蔽日,儼然木城;猴子石、板壁巖、南天門奇石嵯峨,聳立莽原,氣勢萬千;大、小龍潭國寶金絲猴歡騰嬉戲、百鳥婉轉林間;官門山盡收奇珍動植物,4D影院震撼演繹滄桑、博物館藏精聚粹;炎帝神農氏嘗草採藥的傳說,漢民族神話史詩《黑暗傳》,南方絲綢之路川鄂古鹽道,原始古樸的土家婚俗等與雄奇壯美的森林自然環境相映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構成了我國內地獨特的高山原始生態文化圈。文化底蘊醇美深厚。神農架人文歷史久遠,早在20多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此活動,這裏據傳是華夏始祖採嘗百草、療民疾矢的地方。神農架發現並已整理出版的《黑暗傳》被稱爲漢民族的創世史詩;反映秦巴百姓喜怒哀樂的百代民風土家婚俗、打喪鼓、山鑼鼓、打火炮堪稱中原文化的活化石。所以,神農架不僅是東西南北野生動植物種類的交匯地,還是整個華夏文化由遠古走向文明的觀測點。

3、旅遊景觀

神農架生態旅遊區擁有獨特的森林生態系統、珍稀的野生動植物、奇特的地理景觀、遠古的神農文化、淳樸的民俗風情和神奇的自然之謎,其旅遊資源具有獨特性。

神農架穹窿“華中屋脊”孕育了神祕神奇的神農架生態旅遊區。巍峨的綿延羣山、蒼茫的原始森林、洪荒的莽原竹海、詭祕的幽谷石林、神祕的溶洞暗河、奇幻的雲霞佛光,金絲猴、金錢豹、蘇門羚棲息林間,金雕、金絲燕、太陽鳥翱翔藍天,大鯢、水獺、林蛙悠然溪畔,被譽爲天然地質博物館、華中水塔、氣象萬花筒、生物迷宮。景區自然景觀主要包括地文、水文、氣象生物類景觀。擁有旅遊資源分類系統中的8個主類、28個亞類、123個基本類型,資源富集,種類繁多,地域組合良好,疏密度優良。神農架“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形成春觀杜鵑,夏避酷暑,秋賞紅葉,冬滑冰雪的獨具特色季節景觀,神農架之美更在於時空和季節的轉換承和。神農架的自然條件和人文背景共同構成了神農架絢麗多彩的瑰麗畫卷,雋秀如屏的羣峯,茫茫蒼蒼的林海,完好的原始生態系統,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宜人的氣候,獨特的內陸高山文化使神農架成爲當今世界人與自然合諧共存的淨土和樂園。

神農架是華夏民族四大文化交匯區域,西有秦漢文化,東有荊楚文化,北有殷商文化,南有巴蜀文化。紛繁浩蕩的各類文化在這裏聚集留存,神農文化福澤華夏,創世史詩釋譯傳奇,民風民俗異彩紛呈。

犀牛洞古人類遺址考古證實,神農架遠古時期就有人類的活動。始祖炎帝神農氏在此建立八大功績,戰國時代楚國大夫屈原神農架著述神祕《山鬼》,漢代和親使者王昭君浣紗香溪河畔,唐中宗李顯遊歷神農架,明代李時珍三進神農架著述《本草綱目》,近代英國植物學家威爾遜隻身考察神農架著《威爾遜植物誌》,民國房縣縣長賈文治率團考察神農架,完成《神農架森林勘查報告》。神農架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澤被後世。

4、旅遊發展

神農架森林廣袤,人口稀少,基於耕地有限及地理氣候等因素,第一產業不可能成爲主導產業;基於生態保護、生產成本、市場交通等因素,第二產業只能作爲過渡性產業;只有以生態旅遊爲龍頭,發揮生態資源、旅遊市場優勢傾力發展第三產業,纔是神農架經濟發展的科學選擇。上世紀90年代,神農架開始實施地區產業結構調整,開始改變“一木爲大”的單一產業結構,將經濟發展的方向調整到以旅遊爲重要支柱產業、主導產業的方向。

神農架旅遊的誕生、成長和發展,始終沐浴着中央及省領導的關懷,浸潤着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智慧,承載着神農架八萬人民的期盼,國家和省旅遊、環保等相關部門對神農架旅遊給予的高度重視和有力支持,是神農架加快發展的強大動力。1995年以來,神農架相繼舉辦了高山杜鵑花節、國際生態旅遊節、首屆中國名山論壇,先後建成了依託自然保護區的神農頂景區、燕子埡、神農壇、天生橋、官門山等一批景點,歷經20餘年的發展,在景區建設、配套設施、進入條件等方面取得較大變化,到本世紀初,已經成功創建了神農頂、天燕、紅坪3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

近年來,神農架旅遊業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嚴格遵循“保護第一,科學規劃,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建設方針,全面落實湖北省提出的鄂西生態旅遊圈戰略,創和諧理念,抓品質提升,抓服務體系,着力建設旅農林生態產業鏈,打造生態旅遊區核心增長極,促進保護與經濟和諧發展,培育區域經濟的戰略主導產業。

2009年,基於超常規、突破性發展旅遊產業的目的,神農架林區黨委、政府作出了整合旅遊資源、組建神旅集團、培育主導產業的重大決策,神農架旅遊發展步入快車道。

2012年1月,神農架榮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森林旅遊示範區(10個試點單位之一),成爲湖北省“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戰略的核心板塊和“一江兩山”(長江三峽、神農架、武當山)國際精品旅遊線的中樞。神農架還擁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溼地公園、中國首批“旅遊強縣(區)”等多張靚麗名片。

2016年7月17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0屆會議上,湖北神農架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榮膺“世界自然遺產地”稱號。至此,湖北省第1項、中國第11項世界自然遺產落戶神農架。湖北神農架也成爲中國首個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和生物圈保護區、世界地質公園、世界遺產三大保護制度共同錄入的“三冠王” 名錄遺產地。

2016年11月17日,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掛牌成立。這是我國繼三江源之後成立的第二個國家公園管理局。它標誌着神農架的保護與管理步入國家公園時代。

目前,神農架擁有旅行社21家,賓館飯店727家,其中星級賓館飯店15家,非星級飯店67家,旅遊農莊645家,各類賓館飯店、旅遊農莊日接待能力超過近2萬人;旅遊企業直接從業人員7100餘人,間接從業人員17000多人,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喫、住、行、遊、購、娛相配套的旅遊產業體系。

新華網:神農架每年節慶活動比較多,比如大學生自行車挑戰賽、神農架國際馬拉松比賽等,遊客參與度高漲。今年是有哪些特殊的賽事要準備?與往年有什麼區別嗎?

王常彬:神農架每年的節慶賽事活動豐富多彩,其中以炎帝祭祀節、神農架高山杜鵑花節、神農架“野人五項”全能挑戰賽、環大九湖國際自行車賽、神農架國際攝影展、神農架冰雪節影響較大。

2019年,除辦好其他傳統節慶活動外,主要辦好“神農架四季賽”:冬季的滑雪運動系列賽(包括2018-2019中國青少年滑雪大獎賽)、春季的“野人五項”系列賽、夏季的環大九湖國際自行車賽和秋季的神農架森林越野跑。今年的節慶賽事活動與往年的不同點在於,市場化程度高,持續時間長,能夠提高遊客的參與性和體驗度。

新華網:神農架在旅遊產品開發方面還有哪些新的舉措?打算怎樣藉助文化和旅遊打造自身品牌?

王常彬:神農架是原國家旅遊局授予的首批全國十大研學旅遊目的地;教育部確定的首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國家體育總局授予的中國體育旅遊十佳精品目的地。神農架野人五項戶外體驗線路獲評中國體育旅遊精品線路;神農架國際滑雪場獲評中國體育旅遊精品景區。

2019年,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打造自身品牌:

1、優化旅遊服務業空間格局。一是提升“兩核”。滿足複合型旅遊產品需要,做好以木魚爲核心的觀光爲主的旅遊集散中心,以松柏爲核心的休閒度假爲主的旅遊集散中心建設,打造松柏鎮“國際慢城”旅遊核心,完善服務配套體驗功能;二是打造“兩翼”。圍繞完善提升高鐵、高速承接接駁功能,實現“快旅慢遊”,做好東線新華鎮、陽日鎮,西線下谷鄉、大九湖鎮旅遊服務業發展工作。三是優化“兩軸”。以山水風光和長壽文化爲本底,打造紅坪鄉村慢遊、休閒度假、健康養生爲主的休閒養生旅遊地;突出自駕服務、鄉村旅遊,做好宋洛基礎接待設施的建設,打造國內知名森林徒步線路,成爲旅遊差異化發展景觀軸線。四是全域發展。加強點面結合,聯動“村鎮”發展,拓展旅遊空間,大力實施鄉村振興“五個三”工程戰略,以“十百千”工程爲示範引領,推進鄉鎮全域旅遊創建工作。

2、 創新旅遊服務業產品體系。一是開發研學旅行和青少年科普旅遊。二是突破入境旅遊。加大在港澳臺市場宣傳促銷力度,給與入境遊市場特定優惠政策,實現日韓、港澳臺市場接待量突破性增長。三是深化休閒度假旅遊。依託神農架舒適的氣候環境和良好的生態環境,高標準建設一批專業化的配套設施,開發康體娛樂市場,推進鄉村休閒體驗等特色項目。四是推進商貿節慶旅遊。以良好生態環境爲基礎,依託林區較好的中高檔酒店接待能力和品質,把神農架打造成省內外有較高知名度會議目的地。

3、拓展旅遊服務業融合深度。一是旅遊+產業。發揮旅遊的拉動力、融合力,發展“旅遊+工業”“旅遊+農林業”“旅遊+文化”“旅遊+互聯網”“旅遊+大九湖文創園”等產品,爲相關產業和相關領域的發展注入旅遊發展的動力,插上旅遊的翅膀,提升發展水平。二是旅遊+行業。做好旅遊+美食、旅遊+茶業、旅遊+康養保健、旅遊+運動休閒等產品,豐富旅遊產品元素,提升旅遊服務質量。

4、加快旅遊服務業要素建設。一是培育旅行社品牌。推進旅行社“創A提質”工程,推動本地旅行社整合重組,多數達到3A標準。二是提升住宿業水平。引導建設汽車營地、主題酒店、青年旅社,在東部區域,新建高星級標準賓館,不斷提升住宿接待能力和水平。三是提升餐飲業品質。推動美食街或美食餐飲聚居地建設,打造神農架“美味食足”特色餐飲。四是佈局購物點網絡。利用旅遊諮詢服務點等場所設立購物場所,不斷完善旅遊購物點建設。

5、強化旅遊服務業品牌營銷。一是放大旅遊品牌。在已擁有的國際國內知名品牌基礎上,結合不同季節、不同地域、不同對象,突出生態文化主題,具化形象元素,完善“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神農架”品牌體系,推出特色旅遊產品子品牌。二是豐富節慶活動。重點辦好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文化節、神農架高山杜鵑花節、森林徒步穿越比賽、神農架冰雪節,並打造出1-2個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在全省起示範帶動作用的節慶旅遊品牌。三是多種媒體營銷。在重點客源地電視臺、戶外大屏、的士屏、公交車身、平面雜誌、報紙投放神農架旅遊形象宣傳廣告;繼續完善現有旅遊官方網站,推進智慧營銷;做好微信推送、微博交流、微電影推廣、APP服務等手機端互動分享;策劃事件營銷,增強旅遊宣傳的生動性和轟動性。

6、完善旅遊服務業管理機制。一是完善管理體制。調整和完善旅遊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一年不少於4次專題研究全域旅遊工作,從全局謀劃和推進全域旅遊發展。二是深化旅遊警察。深化旅遊警察隊伍建設,構建全域大旅遊綜合協管機制。在重點景區設立旅遊警務室、旅遊警察崗亭,健全內部運行和管理機制,確保職責落實到位。三是強化部門聯動。強化旅遊綜合執法職能,建立消費維權聯動機制,定期開展日常聯合檢查和投訴聯動處置,召開工作例會,進行情況互通,加大對涉旅行業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強化旅遊市場監管,落實長效監管機制。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