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画家崔如琢向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捐赠1亿元,用于故宫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事业发展。1亿元的字眼立刻出现在各大媒体头条上,这毕竟是目前为止故宫文物保护基金收到的最大一笔个人现金捐赠。小编很欣喜故宫能够抢得头条,毕竟博物馆行业太需要被关注了。此次故宫受捐,对于博物馆多元化获取发展资金,尤其是接受社会资金捐赠这种方式,是一次极好的宣传。 去年新出台的博物馆条例,已经明确鼓励“博物馆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自身发展”,并从“捐赠减税”和“馆舍命名”两方面做出了政策制度上的保障(即“依法设立博物馆或者向博物馆提供捐赠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和“博物馆可以依法以举办者或者捐赠者的姓名、名称命名博物馆的馆舍或者其他设施”)。通过很直接的回报以激励捐赠,这也是欧美国家鼓励社会捐赠的有效手段。不同的是,美国慈善资金来源,75%以上来自个人捐赠,而中国的个人捐款占比只有11%。我国发展个人捐款,尤其是面向社会公益性机构的日常捐款(非重大灾害捐款),还有巨大的空间。

小博物馆如何获得1亿元捐赠?捐赠仪式 (图片来源于人民网)

小博物馆怎么办?

与故宫获得巨额捐赠遥相呼应,远在地球另一端的芝加哥艺术博物馆,2月初也宣布接受史上金额最大的一次捐赠,总额高达3500万美元。这些令人咋舌的高额捐赠,受捐对象都是世界顶级的博物馆,但北京地区除了故宫博物院,还有大大小小170多家博物馆,此外,中国登记在册的还有4000多家博物馆,他们都渴望被关注,都希望受捐1亿,怎么办?

小博物馆如何获得1亿元捐赠?画家崔如琢

借助于观众的情感效应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不仅惊叹于此次故宫受捐的金额,这一大笔钱故宫怎么花也是最受关注的问题,对此故宫博物院单霁翔院长对资金用途作了详细介绍:2000万元用于开展故宫文化传播,2000万元用于故宫研究院开展学术研究,2000万元用于故宫学院开展社会教育,4000万元专项用于故宫养心殿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

也就是说,既有用于文物保护和研究的费用,也有用于社教和宣传的费用。对于文物保护和研究的费用很好理解,因为这笔捐款投向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用于保护是很自然的事情。但2000万元用于社教,则可以通过崔如琢早年与故宫结下的缘分看出端倪,他在初中时代就曾在故宫展厅里临摹创作。因此,这份对故宫的情感,影响到他做出捐赠的决定。

博物馆的社教活动,仿佛在参与活动的孩子、青年心中种下了一颗情感的种子。社教活动并没有大小高低贵贱之分,小博物馆一样可以依据自身的特色,开展精彩纷呈的社教活动,将丰富的文化传递给观众。这些深刻的文化印象,甚至会影响到观众的一生,当他们有能力想要回馈社会的时候,博物馆将是最佳选择。在小编看来,情感是人最难以抗拒的联系理由,这也是为什么高校在吸引捐赠方面强于博物馆的原因,因为高校有着得天独厚的校友资源,以情感为纽带的校友群体是高校捐赠的主要来源。

利用博物馆的品牌价值

博物馆的藏品是有影响力的,博物馆机构也是有影响力的,一般把这种影响力叫品牌价值。但是现在很多博物馆,往往更多关注藏品而忽视机构,对博物馆影响力的建设投入不足。我们从故宫受捐资金中有2000万元用于宣传故宫的文化,可以看出故宫显然十分重视对自身文化品牌价值的建设。

博物馆需要经营,更需要善加管理其文化品牌。随着大众对于文化资源需求的提高,博物馆成为更多人愿意走进的地方,因此,博物馆的高端文化殿堂形象应该成为博物馆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博物馆更好的形象和影响力也有助于提升捐赠者的社会公益形象,这也是捐赠者选择更有知名度的博物馆为捐赠对象的原因。小博物馆在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方面,显然无法与故宫这样的世界级博物馆相比较,但做出自己的特色,拥有特色文化品牌概念,同样可以吸引到特定的捐赠者群体。

需要注意的是,博物馆不仅接受资金的捐赠,同时也接受个人藏品的捐赠,但并非照单全收,而是要对受捐藏品的真实性、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方面做出要求,要看收藏是否符合博物馆自身的宗旨,如果博物馆的文化品牌被利用,成为他人花钱镀金场地,那博物馆得到的不是利益,而是尊严的丧失。反之,契合博物馆自身特色的捐赠藏品,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而且更好的保护并利用了捐赠者的藏品启发和教育公众。

小博物馆如何获得1亿元捐赠?“太璞如琢——崔如琢艺术故宫大展”在故宫午门展厅开幕。本次展览2月26日对公众开放,将持续到2016年5月25日。

着眼于更广泛的社会捐赠

名人捐赠有广告和带动作用,这毋庸置疑,但更广泛的社会捐赠才是中小博物馆未来去争取的方向。小博物馆从文化品牌影响力和对资金的需求都相对有限,因此单人捐赠1亿,并非是小博物馆的目标。据统计,2014年网络捐赠相较于往年增长幅度高达42%,且8成为个人捐赠。

因此小编建议,博物馆尤其是小博物馆可以依据自身发展需要,将资金需求打包为接受捐赠的项目,然后将项目按照众筹的模式,依托互联网众筹平台进行资金的募集,最终反馈给众筹参与者的将是项目的成果,可以是互动参与性很强展览、社教活动等等,为众筹参与者(即捐赠者)带来专场的文化活动,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