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 黎溪鎮恆昌村舉行抗倭名將吳光亮雕像揭幕和故居修繕開工儀式,吹響了建設美麗鄉村的號角。

現場圖片:

據瞭解,吳光亮出生於黎溪鎮松崗村的一個貧困農家,童年曾讀過兩年私塾,因貧困而輟學,十八歲從戎參軍,作戰勇敢、屢立戰功的他,年僅二十四歲便榮升總兵,最後官至“記名提督”,成爲清末英德籍最後一位朝廷命官。

吳光亮雖少年失學,壯而從軍,雖一介武夫,但從不重武輕文。一生熱心辦學的他無論在家鄉,還是受命到臺灣開山撫番,也大力扶持教育,所過之處,均留下“延師設塾,歲試月課,選其俊秀,送考道試”的相關歷史記載。

英德文史專家 林超富:古代辦學是要自己出錢出力的通過辦學,把子弟們培養成有文化有技術,能文能武的人,這些都可以去他的軍隊,所以他的軍隊就形成有文化,有知識又有武藝的軍隊,打起仗來很勇猛,所以當時的清政府封他的軍隊爲飛虎營。

吳光亮第五代後人吳翠霞:他爲了那個學習,就是我們後人的教育,他也付出了自己的很多的家資。

由於歷史原因,關於吳光亮的歷史記載較爲零散,但相關學者希望通過此次活動,傳承和學習吳光亮身上心繫教育、持節高尚等精神的同時,也把他的更多事蹟整理出來,讓後人更加了解這位抗倭名將偉大的事蹟。

吳光亮歷史文化研究學者朱健鋒:第一個就是加強兩岸的,涉及到吳光亮這個歷史文化的溝通交流,採取一些學術研究,互相的資料交換等等這方面,第二個更重要的是挖掘吳光亮的文化。

英德文史專家 林超富:因爲他有良好的家教,父母對他很嚴格的家教,有事業的追求,當事業成就的時候,不要忘了社會,不要忘了人民,要爲社會,爲人民,爲家鄉,多做一些有意義的民生的事情。

當地村民表示,希望以吳光亮雕像揭幕和故居修繕開工爲契機,以名人效益凝聚全村力量,藉助碧桂園集團的幫扶,挖掘好保護當地文化,建設好美麗鄉村。

黎溪鎮恆昌村委黨總支書記洪燦:我們通過駐村扶貧單位把吳光亮將軍的歷史文化挖掘出來,希望能把我們恆昌(村委)周邊42條村的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把它打造(成)文明古村落。

來源:英德電臺FM999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