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也稱“崩龍族”,是中緬交界地區的山地少數民族,民族語言屬於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分爲“佈雷”、“汝買”、“若進”三種方言,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因長期與傣、漢、景頗等民族相處,許多人通傣語、漢語和景頗語。

德昂族源於古代的濮人,與“哀牢”有密切的關係。清代以前,有關記載把雲南境內南亞語系的德昂、布朗、佤等民族統稱爲“濮人”、“蒲”或“蒲蠻”。“濮人”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居住在怒江兩岸,早於阿昌、景頗等族進入這一地區,是開發保山、德宏一帶較早的民族。隋唐時稱爲“茫蠻”、“撲子蠻”、“望苴子蠻”,他們先後臣服於漢、晉王朝及南詔、大理國,德昂族先民還在宋朝後期建立起自己的區域統治,即“金齒國”。元以後成爲傣族土司的屬民。“濮人”漢代屬永昌郡(今雲南保山市),唐宋至元明時期,德昂族先民“茫施蠻”活動於瀾滄江兩岸。

德昂族由於居住分散,自稱他稱很多。居住在德宏地區的德昂族自稱“德昂”,鎮康、耿馬的德昂族則自稱“尼昂”或“納昂”,此外,還有“崩龍”、“昂”、“冷”、“梁”、“佈雷”、“納安諾買”等稱呼。根據德昂族婦女的裙子上所織線條的不同色調特徵,當地漢族人民分別稱他們爲“紅崩龍”、“花崩龍”、“黑崩龍”等。新中國成立後進行民族識別,沿用了“崩龍”這個名稱。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1985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崩龍族”正式改名爲“德昂族”

德昂族的建築以竹樓著稱。長期以來,竹樓是各地德昂族共同的住宅形式。在鎮康地區是由若干小家庭同住一幢房子,房屋中間有寬敞的走道,兩邊爲各家庭的住室,間壁而居,各有火塘。這樣的竹樓較大,有的佔地400多平方米,不過大竹樓已爲各家各戶的小竹樓所代替。

水鼓舞是德昂族獨有的民族舞蹈,德昂語叫“嗄格楞當”,多系喜慶時舉行。舞蹈時,將鼓挎在脖子上,鼓在身前,邊敲邊跳,大硭、大鈸伴奏。鼓聲深沉、莊重。可以單獨跳水鼓舞,也可大家跟隨水鼓節奏起舞。

德昂族一般行土葬,凶死者則行火葬。對正常死亡者,先停屍於房內,並將房中間的籬牆拆掉。屍體頭朝東停於火塘右方,橫放,用艾葉浸水浴屍,剃光頭髮,穿上新裝。然後將屍體放於棺內,用白線或紅線栓在死者的兩個拇指、膝蓋上。其目的是使死者的靈魂不得返回家中。還要在死者嘴裏放碎銀,作爲死者的擺渡費。女屍放入棺內,取臉朝天式;男屍則臉朝地。裝棺後,鳴槍通知諸親友。這時,解除所栓的線,將手平伸。通常停棺3日,並請和尚唸經超度。出殯時,棺木從東方擡出,棺尾部朝前,沿途撒草煙以示請諸鬼開路。由老人唸咒經,大意是指給死者道路,不要再回家裏、寨裏作亂。葬法是在選定地點挖一長方形穴,以系在棺木兩端的四根繩索把棺木輕放入穴內,放正後,砍斷繩子和抬棺用的竹擔,丟入穴中,然後掩土,不壘墳。埋葬時要取頭東腳西位,不得面向本寨。葬後7天,要超度此魂。此後,不再認墳,也不上墳。各村均有一塊公共墳地,德昂語稱爲“納溫”,不分等級、姓氏或家族,凡本村成員皆可葬入。德昂族還認爲,靈魂有善惡,靈魂作祟導致凶死,所以對非正常死亡者行火葬,而且不得葬入公共墓地。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