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伟:千山风景区内的甲午战争遗迹

作者:王立伟 鞍山市博物馆

原载:《大连近代史研究》第15卷

千山风景区内的“依将军碑”、“攻凤攻海,功成一篑”摩崖石刻、“倭夷犯辽”摩崖石刻等石刻遗迹记录了甲午战争期间中国军民抗击日军的史实,是研究中国近代史以及甲午战争“辽沈保卫战”的珍贵遗存,可与史籍互为印证。本文结合史料对这些石刻遗迹所记载的甲午战争期间依克唐阿和徐庆璋等清军将领率领军民抗击日寇、保卫辽沈的过程进行梳理和考证。并对石刻的内涵和价值也作以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千山;千山风景区;甲午战争;辽沈保卫战;依克唐阿;徐庆璋;依将军碑;千山石刻;千山碑刻;

一、千山风景区内的依克唐阿和徐庆璋碑刻

甲午战后,依克唐阿、徐庆璋等清军将领在甲午“辽沈保卫战”的原战场内留下了一系列记录战况和彰显战功的石刻和碑刻。在千山风景区内,现残存有依克唐阿所镌刻的“依将军”碑、“攻凤攻海,功成一篑”摩崖石刻各一处;徐庆璋所镌刻的“屏藩独峙”摩崖石刻一处;这些石刻遗迹记录了甲午战争期间中国军民抗击日军的史实,可与史籍互为印证,是研究中国近代史以及甲午战争“辽沈保卫战”的珍贵遗存。这几处石刻文物在伪“满洲国”时期,均遭了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1、“大清将军依”碑

立于千山北沟无量观山门外东侧护坡墙南5米,刻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石灰岩石质,通高340厘米。碑首高90厘米,宽90厘米,厚24厘米。九孔透雕,额内阴刻楷书“芳名萬古”四字;碑身高200厘米,宽91厘米,厚23.5厘米,边框浮雕二龙戏珠纹,碑文阴刻楷书13行,满行38字;花岗岩石质碑座,高50厘米,宽115厘米,厚70厘米。伪“满洲国”时期,此碑碑文遭破坏,所剩无几。1966年又被砸成数块。1978年粘合重立。据《千华山志》记载碑文如下:

大清将军依,率精卒万人大战倭寇,独挡北犯于千山南,立马勒铭。尧山将军当军务甫起,即慨然请缨。攻凤凰厅,攻海城,几克。時论惜之。然敌人終不能越千山一步,厥功伟矣!作詩以紀之:千山行倭人內犯在甲午,虏我黎民据疆土。公闻奋袂率师來(上书請剿倭寇,許之),①誓扫欃枪何英武。冰天雪地决雌雄(是冬大雪,士卒大小数十战),旌旗蔽野劍摩空。凤城垂克裨將殒(侍卫永山战殁),九重丹詔表孤忠(敕建祠於沈阳城外)。移師西來辽水清,神灵呵护敌人惊(敌人夜見山巅无数兵马,移營去)。血战数日无后继(他營拥兵不进),遂使大功隳垂成(海城已破,复为敌据)。兩军对垒搤其吭(相持数月逼近敌營),骁將健儿排牙帐。沈阳相距咫尺间(倭人声言抵沈度岁),百万生灵资保障。方拟颉利早成擒,不负平生报国心。倏忽传來停战信,忠臣义士泪涔涔(將士环泣请战)。朝廷议款非得已,不忍鋒鏑罹赤子。公独抗疏达丹墀,慷慨极言不可恃(上书力争和议)愿为吾皇效驰驱,愿为小民起瘡痍。拼將恢复辽南地,粉身碎首亦奚辞?吁嗟呼!河山不改今依旧,毖后惩前赖補救。大名摩泐千山巅,应共千山垂宇宙。光緒二十三年督学使者大梁李培元[1](图1)

图1千山“大清将军依”碑

2、“攻凤攻海,功成一篑”摩崖石刻

原石刻在千山无量观西北“万岁峰”(原名“将军峰”)石崖上,为甲午战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依克唐阿所题楷书:“攻鳯攻海,功成一簣”摩崖石刻。《辽阳县志》载:“……庵北两峰高对峙,东为将军峰,因南面石壁上甲午战后有将军依克唐阿摩崖镌‘攻凤攻海,功成一篑’八字,故曰:‘将军峰’。峰巅峻危,无可攀跻……”[2]伪“满洲国”时期将其破坏,改刻“日满一德一心”六字。1953年,鞍山市人民政府将记载民族屈辱的“日满一德一心”铲去,由时任鞍山市政府办公厅主任石轩题写“毛主席万岁”五字。并将“将军峰”易名为“万岁峰”。如今“攻鳯攻海,功成一簣”仍依晰可见。上下款识可识读者有“大清光绪丁酉年十月”“…总督部堂依克唐阿题…”等诸字。(图2、图3)

图2民国初年“攻凤攻海,功成一篑”摩崖石刻原貌

图3原石刻痕迹依晰可见

3、“屏藩独峙”摩崖石刻

千山龙泉寺西南净瓶峰石壁上的“屏藩獨峙”四字楷书摩崖石刻,系甲午战后的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徐庆璋题刻。下有楷书款识:“甲午之冬,倭夷犯遼,大軍未集,予號召民勇,獨扼凶鋒。幸叨天子威靈,得保危城。今和議已成,江山如故,㳺覧至此,见斯石挺然特立,障蔽千山,因題四字以誌感云。光绪廿二年十月既望古越徐慶璋題。”其中“倭夷犯”三字在日伪统治时期被铲去。(图4、图5)

图4“屏藩独峙”摩崖石刻

图5民国初年“屏藩独峙”摩崖石刻原貌

二、依克唐阿和徐庆璋所参与的甲午“辽沈保卫战”

依克唐阿,字尧山,扎拉里氏,满州镶黄旗人。[3]道光十二年(1832)生于吉林伊通。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任黑龙江将军的依克唐阿率部援辽。在抗击日、俄侵略、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战斗中屡立功绩,是清朝晚期少有的、善战的满族将领之一。

徐庆璋,字玙斋,浙江山阴人。光绪二十年(1894)任辽阳知州,时值甲午战争爆发,辽南各县相继沦陷。为保盛京门户不失,徐庆璋编练民团抗日保乡。配合清军在辽阳周边与日军激战,为抗击日寇、保卫辽阳做出重大贡献。

依克唐阿和徐庆璋参与的甲午“辽沈保卫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中方唯一一次战略上成功的战役。这场战役包括:鸭绿江防御战、大高岭攻守战、韩家岭、吉洞峪攻守战、八盘岭守御战和五次收复海城之战等大小二十余次战斗。严重地打击了日军,保卫了辽阳和奉天,更阻止了日军长驱直入山海关,使北京和关内广大地区得以保全。

1、鸭绿江防御战

甲午战争爆发后,依克唐阿主动请缨“情愿亲率黑龙江军马步八营,配齐军装器械。”[4]入朝,以策应驻平壤之清军。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日(1894年8月1日),光绪帝下旨:“……依克唐阿电奏已悉,该将军以倭人欺压朝鲜,请率马步八营由吉林烟集入咸镜道进剿,实属勇往可嘉。著即配齐军装器械,驰赴平壤一带,会合盛、毅各军,相机剿办……”[5]依克唐阿赴朝途中,清军已在朝鲜溃败。12日,光绪帝“……又谕电寄依克唐阿:奉天防务紧要,毋庸前赴平壤,即带八营驰赴奉天……”[6]9月17日,又电令李鸿章:“……依克唐阿马步四千余人,著进扎九连城……”[7]此时,平壤已被日军攻陷,依克唐阿再次奏请率军入朝,“相机绕拊汉城之背。”[8]然未被批准。10月13日,依克唐阿率部抵九连城,与宋庆共筹鸭绿江防线。依军驻宽甸县长甸,防守鸭绿江东路。倭恒额领齐字练军防守长甸河口一带。10月24日,日军徒涉过江,齐字练军稍一交锋,即行奔逃,致使清军鸭绿江防线被突破,全线崩溃。

2、大高岭攻守战

鸭绿江防线失守后,日军兵分两路,山县有朋率第一军由东路跨江入侵,由于清廷将防御重点放在东路,以致南路大山岩第二军由旅顺花园口登陆,辽南各县相继沦陷。依克唐阿从鸭绿江退守赛马集,与大高岭(摩天岭)守军聂士成部形成掎角之势,协同布防,阻止日军进攻辽、沈。大高岭在辽阳东南六十公里处,与本溪境内山脉相接,是辽、沈的东部门户。11月9日,日军同时进攻大高岭和赛马集,拟越过大高岭,攻占辽阳,再图奉京。[9]依克唐阿在赛马集以南布置了四门野炮,据高轰敌,战斗三个小时,日军支持不住而撤退。依又与聂士成共同进攻草河口的日军。11月11日,日军攻克大高岭下的连山关,并不断发动袭击,均被聂世成率部击退。日军由于屡攻摩天岭不下,只得退回连山关。11月26日,聂士成与依克唐阿夹击连山关日军,聂军趁夜攻入关内,“时敌在梦中惊觉,不知我兵多寡,逃窜分水岭,我军开枪射击,毙敌无算,并阵毙倭酋富冈三造。”[10]依军也向日军发动猛攻。据日方史料记载:“敌人似不使用其惯用的防御手段,奋勇直前,攀岩石、冒弹雨,向我军冲锋。”[11]依克唐阿与士兵一样作战,有力地鼓舞了士气,战斗持续达六小时,毙敌四十余人,一举夺回连山关。此外,徐庆璋及其组织的民团在大高岭对日作战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战果。《辽阳见闻录》记述了徐庆璋组织的民团抗击日军的情况。“日军既入境,罄公私办团,以兵法部勒之,加以召募,成数营,曰镇东军。时遂称徐统领。岫岩、海城相继失,皆接壤,势颇岌岌,则闭城门拒溃兵,不令入。设防所辖各山隘,时有斩获,又助他军击日军,往往得其力。”[12]对于民团在大高岭攻守战中的表现,徐庆璋本人也很满意:“大小高岭一带,民团万余,迭次与贼接仗获胜。时届严寒,该团练等日夜守剿,奋不顾身,殊堪嘉尚。”[13]在宋庆因海城失守,计划撤防大高岭时,徐庆璋主张“坚守不撤”,为使大高岭守军“安心守御”,他承诺“若辽城果不获全,必先期告知,绝不使岭上防兵受困”[14]可以说大高岭攻守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在民团的协助下取得的的第一次反击胜利,保障了辽阳东线的防线稳固。

3、反攻凤城之战

大高岭战后,日军将依克唐阿视为心腹大患,12月9日,日军倾驻九连城的兵力进攻赛马集。日军经三天雪中行军始达赛马集,但清军已不见踪影。又获探报说清军在白水寺,日军急行军赶到白水寺又扑了空。日军在天寒地冻、雪深路滑的山地中行军,冻伤的病员已达“十居八九”。[15]完全失去了战斗力,只好撤回凤城。12月13日,为收复凤凰城,聂士成率领夏青云等,联合依克唐阿所部骑兵,对金家河日军展开炮击,“炮声如雷,声震山谷”,“歼敌无算”。[16]依克唐阿部攻占了草河口。聂、依两军对凤城日军形成了东西夹击之势。两军在通远堡集合二十个营的兵力,分两路进逼凤城。一路由依克唐阿和夏青云率领,由通远堡南进,进攻凤城北门;另一路由依军部将寿山及其弟永山率领,向东北迂回,从叆阳边门出发,绕道进攻凤凰城东北。两军分进合击,约定于12月12日抵达凤城。13日,寿山一路渡草河至法家岭,距凤城仅八里。14日,营官恒玉率其所部攻入凤城东门,不料,“城内伏兵突起,城外援贼大至,将我军四十余名截断城中,悉殁于阵,统领三等侍卫永山身先士卒,率队策应,连受枪伤,洞胸阵亡,兵力不支,伤亡几半。幸经寿山等各营分投往援,贼始稍却,我军亦即收队。”[17]由于当时复州、海城相继失守,辽阳南路军情吃紧,依军退回草河口。不久,淸廷急令依克唐阿率军西援海城。收复凤城的计划未能实现。但反攻凤城之战重挫了日军锐气,破坏了日军打通东路的战略计划。时人评论说:“依虽始至不免挫折,而自宽甸退出后,血战十余次,贼不能西出一步,省城东道藉以无恐。”[18]

4、吉洞峪、韩家岭之战

吉峒峪,在辽阳东南65公里,海城、岫岩、辽阳交界处。是岫岩、海城通往辽阳的要冲,为辽阳东南的屏障。峪南的韩家岭亦是扼守千山山脉的重要隘口。日军在大高岭遇阻后,拟绕道出大高岭,从吉峒峪间道进攻辽阳。为“以攻为守”,防守这处战略要地,徐庆璋请求盛京将军裕禄“允准”,“募晌练兵”,委任吉洞峪团长徐珍为“辽南总团练长”,联合本溪县连山关、下马塘、岫岩县南马峪、海城县英房子、朱红峪、辽阳县千山、七岭子等村屯团练,计数万人。组成民团“镇东十三营”。坚守吉峒峪各隘口,击退日军多次进攻。《辽阳县志》载:“日人自大孤山登陆,陷岫岩,欲间道犯辽阳。吉洞峪练总徐珍集乡勇,各持台枪、鸟铳在峪南韩家岭、宋家岭等处扼守。日兵数千来窥,甫上岭,辄击之,毙数人,遂不敢进。各乡勇昼张旗帜,夜燃火把,出没往来,虚实兼用…”[19]1895年1月10日,当日军由黎楼堡后岭欲间道偷袭时,被吉峒峪民团发觉,“骤击之,杀贼多名,获贼目山木弥太郎,斩之”。[20]1月17日,日军袭扰韩家岭,民团再次出击,“毙贼数百名”。[21]1月19日,日军再犯韩家岭,民团“分路击退,先后毙贼无算,阵斩倭酋织田一郎,夺获军械甚多。”[22]“至是,日军不复至。相持月余,日乃分兵赴海城。”[23]吉峒峪伏击战是以民团为主力的对日作战。民团大都由当地人组成,他们更加清楚抵御敌寇,保卫家乡的意义,因而作战时表现的也更英勇。吉洞峪民团的表现使日军大为震撼。[24]迫使日军直至甲午战后,也无法侵犯辽沈。

5、五次收复海城之战

海城是辽东重镇,南通旅大,北达辽沈,东接凤岫,西靠牛庄、田庄台和营口,东接岫岩和凤城,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辽沈之门户,海疆之咽喉。”[25]也是日军北进奉天、西入关内的关键之地。由于东路大高岭等处久攻不下,山县有朋欲将主攻方向改为西路,并擅做主张,于光绪二十年十二月三日(1894年12月13日)进攻海城。驻守海城的清军弃城而逃,日军连克感王寨等要地。辽阳与奉天岌岌可危。为确保辽阳不失,徐庆璋积极主张“以战为守”[26]反攻海城。他一方面加强辽阳城防,“严饬将士分守六门,躬率亲兵一营出城列阵以待。”[27]一方面“躬赴前敌,面请依、长二帅,密订以甲子攻海城。”[28]自1895月1月17日至2月底,清廷调集依克唐阿、长顺、宋庆等军170余个营,总兵力近8万人,在奉天、辽阳、鞍山、田庄台、营口、盖平一带集结兵力,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包围海城日军。进行了五复海城的战斗。[29]

光绪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895年1月17日)。伊克唐阿、长顺、徐庆璋各部共64个营约2万余人合围海城。依军从西路包抄至二台子,长军从东路包抄至头河堡。日军扼守城北欢喜山和双龙山,步骑炮兵列阵以待。长军仰攻双龙山,遭守备日军炮火猛攻,未及阵前已伤亡惨重,日军抓住战机居高临下主动出击,长军被迫退往柳河子。依军起初攻入日军阵地,但由于缺乏重武器,后援部队又未能跟上,最终被日军夺回阵地。在长军进攻受挫退出后,依军也退往耿庄子。

第一次反攻海城失败后,清廷决定趁日军主攻方向转为山东荣成湾登陆作战之际,令依、长两军再次反攻海城。这次反攻除依、长两军外,另有徐邦道的拱卫军在牛庄方面进行策应,总兵力约2.5万人。光绪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1895年2月16日)。长军在东南方向攻城,伊军统领荣和向海城东北三里桥发起进攻,依克唐阿“亲冒子弹,率领各营复将倭贼诱出…毙贼甚多。”[30];正乘胜进击中,因荣和右腿胫骨被子弹穿透,不能指挥,遂退出战场回军;长军此时已经攻至城下,闻报荣和退军消息,也撤回防地。徐邦道率军从牛庄方向进逼海城,在徐家园遭日军阻击,相持一阵后,见依、长两军相继撤出战斗,突破无望,便原路撤回。是日,徐庆璋也派俞凤翔率民团,进攻由岫岩通海城的咽喉析木城,毙伤日军数百人。[31]一度进攻至海城西北,因无后援部队接应,未成功而退。第二次反攻海城告失败。

清军前两次反攻海城失利,依克唐阿与长顺认为是由于“兵分势单”。清政府也认为随着天气转暖,日军将展开春季攻势,进军直隶,同时,为了争取广岛对日和谈的有利条件,清政府决定集中兵力,一举攻克海城。光绪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895年1月22日),清政府命依、长两军共计90余营3万余人第三次反攻海城。徐庆璋令齐玉春、王良臣两营为长军统领丁春喜前驱,长军由二台子进至三里桥,先以炮火猛攻,后派马步3000人攻击日军双龙山阵地。已攻至山半腰,日军以4个中队兵力反扑,并以炮火轰击长军后队。依军仰攻欢喜山,已攻至城下,但被日军炮火阻击,伤亡较重,只得放弃攻坚,相继退下。清军第三次反攻海城,苦战8小时,仍以失败告终。

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廿八(1895年2月22日)。徐庆璋赴前线,与伊、长两军再次进攻海城。伊军统领寿山一度攻至城下,双方鏖战半日,“死尸堆积成山,血流如注”。[32]日寇凭坚城死抗,四攻海城仍未能攻克。

在随后的第五次规复海城的战役中,徐庆璋与长顺、依克唐阿、宋庆、吴大澄、罗应旒各部夹攻日军,毙日军尉官2人,伤7人,清军死27人,负伤277人,被冻伤者1000以上。[33]由于日军在1月10日攻占了盖平,宋庆率部退往营口、田庄台,夹击日军之势已不复存在。同时在清军集中力量围攻海城的时候,日军又开始进犯鞍山、辽阳。故清政府电令长顺、依克唐阿率部北援辽阳,魏光焘等西援牛庄,由此解除了对海城日军的包围。五攻海城虽未克复,却使日军“凶锋已挫”。[34]从西路进攻辽沈的计划彻底宣告失败。

6、八盘岭守御战

由于日军在东、西两路均未能得手,改从西南方向进攻辽阳。野津道贯(接替山县有朋任第一军司令官)令桂太郎的第三师团与奥保巩的第五师团会合,于二月六日(3月2日)攻占鞍山。第五师团继续向北推进,到达下岭子、八盘岭一带的下八会一线,距辽阳最近处只有四十余里,形势严峻,“辽城危如朝露。”[35]徐庆璋驰电求援。清廷深恐辽阳有失,光绪帝电谕长顺等指出:“刻下海城一时难克,以先顾辽沈之防为最要。长顺所部现在海城四十里外,著先其所急就近移扎要隘,助守辽阳,以保沈阳门户……辽阳屏蔽沈阳,根本重地,最为紧要。目前贼踞海城,旦夕难下,亟宜先顾辽沈,刻不容缓……即谕依克唐阿等合力援救……”[36]于是,依克唐阿舍海援辽,并与长顺商定:长顺专顾辽阳西北一路,驻首山堡、沙河、刘二堡、小北河一带以为守计;依克唐阿顾东南路,驻长甸铺、四方台、腾鳌堡一带采取攻势,牵制日军,使其难以集中兵力。日军占领鞍山后不久,集中万人进攻八盘岭,徐庆璋抽调驻七岭子的齐玉春等四个营迅速赴援。激战一天两夜,日军败退十余里,大部退回海城。由于二月初旬,日军发动了辽河下游战役,第三、第五师团主力均已西调,所以对辽阳的进攻仅限于牵制性的偏师作战。[37]至此,日清两军在辽阳、鞍山附近相持,直至甲午战争结束。《辽阳乡土志》载:“……盛京将军依、吉林将军长及桦树沟韩登举、知州徐庆璋各营相持于鞍山北,日军大岛义昌据鞍山以南,彼此侦探,互有所获,未及战于境内,越明年而和议成……”[38]

三、结语

千山风景区内残存的这几处甲午战争石刻遗迹,记录了百年前那场影响深远的战争,其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首先,石刻表现出了中华民族面对强敌入侵,不屈不挠顽强抵抗的民族气节。如:“倭人內犯在甲午,虏我黎民据疆土…拼将恢复辽南地,粉身碎首亦奚辞?”其次,石刻中还有因国家积贫积弱,无法彻底战胜侵略者而发出的无奈叹息。如:“攻凤攻海,功成一篑。”、“攻凤凰厅,攻海城,几克。时论惜之。”也有通过石刻,炫耀战功的内容。如“然敌人终不能越千山一步,厥功伟矣!”、“大军未集,予号召民勇,独扼凶锋。”。此外,石刻中还有隐涵清军失利原因的内容,也发人深思。如“血战数日无后继,(他营拥兵不进)遂使大功坠垂成。”等等。综上所诉,千山这几处甲午战争石刻遗迹既可以与史料互为印证,并“补史之不足”。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升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珍贵教材。

▬▬▬▬▬

参考文献:

1刘伟华撰,辽阳市档案馆整理:《千华山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56页。

2裴焕星修,白永贞纂:《辽阳县志》卷六下,奉天第二工科职业学校民国十七(1928)年铅印本,第378页。

3赵尔巽等:《清史稿·卷四百六十一·列传二百四十八》第四十二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722页。

4戚其章:《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第一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83页。

5《清实录·清德宗实录·卷三四四》第五十六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02页。

6《清实录·清德宗实录·卷三四四》第五十六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07页。

7《清实录·清德宗实录·卷三四四》第五十六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36页。

8依克唐阿:《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奏倭夷构衅请集雄师力敌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第二十卷,故宫博物院文献馆1933年版,第38页。

9梁继,胡崇炜:《徐庆璋在甲午战争期间与日军作战相关事迹考述》,《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0期,第52页。

[1]0聂士成:《东征日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六册,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第15页。

[1]1[日]博文馆编:《日清战事实记》第十四编,博文馆明治二十七(1895)年版,第5页。

[1]2顾云:《辽阳见闻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第六册,中华书局,1993版,第32

页。

[1]3梁继,胡崇炜:《徐庆璋在甲午战争期间与日军作战相关事迹考述》,《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第52页。

[1]4徐庆璋:《辽阳防守记》,光绪二十一(1895)年刻本,第3页。

[1]5[日]川崎紫山:《日清陆战史》卷八,春阳堂1896年版,第438页。

[1]6戚其章:《甲午战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51页。

[1]7依克唐阿:《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奏请奖恤伤亡牟勇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六册,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第271-272页。

[1]8戚其章:《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中日战争》第三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64页。

[1]9裴焕星修,白永贞纂:《辽阳县志》卷六下,奉天第二工科职业学校民国十七(1928)年铅印本,第378页。

20徐庆璋:《辽阳防守记》,光绪二十一(1895)年刻本,第3页。

21徐庆璋:《辽阳防守记》,光绪二十一(1895)年刻本,第4页。

22徐庆璋:《辽阳防守记》,光绪二十一(1895)年刻本,第5页。

23裴焕星修,白永贞纂:《辽阳县志》卷六下,奉天第二工科职业学校民国十七(1928)年铅印本,第378页。

24梁继,胡崇炜:《徐庆璋在甲午战争期间与日军作战相关事迹考述》,《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第52页。

25依克唐阿:《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奏报援辽情形请迅饬宋庆等设法联络再图进攻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第三十七卷,故宫博物院1932年版,第12页。

26徐庆璋:《辽阳防守记》,光绪二十一(1895)年刻本,第4页。

27徐庆璋:《辽阳防守记》,光绪二十一(1895)年刻本,第3页。

28徐庆璋:《辽阳防守记》,光绪二十一(1895)年刻本,第6页。

29关捷:《满族在甲午战争中的抗日活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6期,第90页。

30依克唐阿:《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续陈进规海城打仗情形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第三十一卷,故宫博物院1932年版,第17页。

31梁继,胡崇炜:《徐庆璋在甲午战争期间与日军作战相关事迹考述》,《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第52页。

32[日]博文馆编:《日清战事实记》第三编,博文馆明治二十七(1895)年版,第278页。

33王建学,杨凤臣,周文志:《徐庆璋在规复海城作战中的表现情况》,《近代辽宁人民的革命斗争(1840-1919)》,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5页。

34易顺鼎:《盾墨拾余》卷五,光绪二十一(1895)年刻本,第423页。

35《清实录·清德宗实录·卷三六一》第五十六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04页。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