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烽火起盧溝,一紙降書落芷江”。1945年8月21日,是一個令中國人民歡呼雀躍,一個令中華大地沸騰的喜慶日子。就在這裏——湖南省芷江縣七里橋村磨溪口,代表百萬侵華日軍的今井武夫一行,奉侵華派遣軍司令岡村寧茨的命令,由南京飛抵芷江進行乞降會談,交出了在華兵力部署圖,接受了令其陸、海、空三軍繳械投降命令備忘錄。就在這一天,中國人民經過八年的浴血奮戰,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終於迎來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取得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反侵略戰爭的完全勝利。芷江作爲日本投降重大歷史事件見證地,以“勝利之城”享譽中外。同時,作爲中美空軍飛虎隊大本營,芷江也以“英雄之城”威名遠揚。
    素有“滇黔門戶、黔楚咽喉”之稱的芷江,位於湘西鄰近貴州依山傍水的一座小城。芷江依山傍水,若不是因抗戰,它可能一直默默無聞。大半個世紀以來,芷江作爲二戰盟軍的軍事基地、湘西會戰(或稱“芷江保衛戰”)的指揮中心、中國抗日正面戰場的最後一役,也是獲得全勝的一役,見證了這片熱血土地叱吒風雲的抗戰歷史。
    2010年金秋10月我和十幾個文友去鳳凰,從懷化轉車走進了芷江。進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城,最先看到的是一座四柱三拱門“血”字型造型的雕砌——受降紀念坊。這是中國唯一的紀念抗日戰爭勝利的建築物,始建於1946年2月。紀念坊通高8.5米,寬10.64米,厚1.16米,其造型寓意着中華民族經歷了艱苦卓絕的八年血戰,象徵着抗日戰爭中中國3500萬同胞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勝利。紀念坊背中有“芷江受降紀念坊記”206字的銘文,闡述了日本軍國主義投降的歷史背景,坊上銘文的文采、對仗、用典有着耐人尋味的賞析價值。據介紹說,受降紀念坊是中國的凱旋門,是當今世界六大凱旋門之一,可以和羅馬、柏林、米蘭、巴黎以及平壤的同類建築物媲美。
    我們沿受降紀念坊臺階拾級而下,映入眼簾的是矗立着的三棟黑色魚鱗板式雙層木結構平房。60多年前,這裏是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部所在地,也是在這間不足120平方米的小木房裏,中國政府舉行了舉世矚目的中國人民抗日勝利受降典禮。走進受降會場,向右望,牆上懸掛着孫中山先生的巨幅畫像。畫像前陳列着當年的桌椅等原物,還標出了中美方受降代表肖毅肅、馬特勒等代表所坐的位置。會場牆壁灰暗,桌布雪白的,如同法庭擺設,簡樸莊重。再前2米許,有一張桌子和四把黑色椅子,是乞降代表今井武夫等的位置。受降會場左望,牆上懸掛着中、美、英、蘇的國旗,下方的V字表示勝利。四面國旗下,是國民政府軍政要員和中外記者席。就是在這裏侵華日軍總副參謀長今井武夫交出了日軍在華兵力分佈圖,接受了載有關於各戰區日軍投降詳細規定的第一至第六號備忘錄。在芷江,中國以勝利者的姿態站在了世界面前,中國人民用八年的抗爭結束了多年來的屈辱和被壓迫的歷史。
     紀念坊附近建有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展覽館,館內設有“八年抗戰”、“中國受降”、“勿忘歷史”3個展廳,用大量文字、照片和實物反映了在中國共產黨主張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以國共合作爲基礎,全國各族人民包括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共同進行的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這一歷史事實。
    芷江受降紀念館後,徒步可走到盟軍遠東第二大軍用機場——芷江機場。它平臥在陰山腳下,舞水之旁。機場是抗日戰爭爆發後開始修建的,於1936年10月動工,1938年8月開始使用,蘇聯空軍的“正義之劍”及美國陳納德的“飛虎隊”在這裏爲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英勇作戰,把自己的鮮血同中國人民的鮮血融在一起。芷江機場在抗日戰爭、二戰史上立下了赫赫戰功。
    站在掛着“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牌匾的舊址前,思緒便會不由自主地飛向那戰火紛飛的年代。1945年1月29日,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茨緊急召開“南京會議”,策定以奪佔芷江機場爲目標的芷江作戰,又稱“芷江攻略戰”。同年4月初,蔣介石在重慶召開緊急軍事會議,命何應欽爲總指揮,集結20個師總兵力20餘萬人在湘西雪峯山一線迎戰,確保芷江空軍基地。同年4月9日,日軍按預定部署,兵分三路採取分進合擊、兩翼策應、中央突破的戰術合圍芷江。中國軍隊採取梯次阻擊,誘敵深入,包圍聚殲的戰術,憑藉雪峯天險進行頑強抗擊。這場史稱“湘西會戰”的戰役歷時55天,終以日軍徹底潰敗而告終!
    歲月無痕,滄桑有跡。走進芷江,一段歲月,波瀾壯闊,讓我們刻骨銘心;一段精神,穿越歷史,激勵後人。歷史是映照現實的一面明鏡,歷史的教訓永遠不能忘記。日本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數百萬抗日將士血撒疆場,數千萬無辜平民慘死在日寇屠刀之下;多少人生死離別、妻離子散;多少家園被戰火毀滅,無家可歸。對於我們這些沒有親身經歷過戰火紛飛年代的人來說是幸運的,但是,抗日戰爭留給我們的歷史啓迪仍然彌足珍貴,值得我們永遠銘記。正如聶榮臻元帥所說:“用盡全國一切文字也形容不出敵人的殘暴。”慘案樁樁,血債累累,宛如紮在人們心中的一把刀,無以復加的痛楚擊打着我們的心靈,時刻提醒我們勿忘國恥。所以我們應該去了解以往那段厚重的歷史,感受那段悲慘的歲月。抗日戰爭勝利70 週年了。今天,我們追思那段血與火的歷史,紀念那場偉大勝利,我們不是爲了延續仇恨,而是爲了銘記苦難。芷江,留給我們的是民族的力量,民族的尊嚴和民族的精神。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