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消滅官僚主義, 消除資產階級作風”

1955年1月, 我軍改供給制爲薪金制, “相比之下, 軍隊下級軍官的薪金顯得偏低。” (《彭德懷傳》) 也就是說, 中上級軍官日子好過, 下級軍官日子難過。

1955年9月, 我軍第一次評授軍銜、勳章和獎章, 部隊的上下級觀念開始森嚴起來。對評授軍銜, 軍界元老五味雜陳。“彭德懷對軍銜制的思想感情是矛盾的。在建軍作戰需要上, 軍銜制是不可少的。……但在他個人思想上, 卻對這一區別身份的標識, 感到厭煩。他總擔心這種形式會影響上下級之間政治平等的關係, 擔心妨礙軍隊同人民的親密聯繫。在一些外事活動和隆重典禮的場合, 按照軍隊條令規定都要穿禮服, 每遇到這種情況, 他都流露出很不愉快的情緒。”


1958年的幹部下連當兵熱潮


彭德懷的擔心, 毛澤東同樣有。軍銜制實施後, 軍隊裏確實有少數軍官甚至是高級軍官對下級、對羣衆呼呼喝喝, 影響了官兵團結和軍民團結。

1958年2月18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頤年堂召開, 這是一次以批評反冒進和發動“大躍進”爲主題的大規模會議。講話中, 毛澤東着重講了打掉官氣、以平等的態度待人、改進領導方法的問題:“要以普通勞動者的姿態出現。不論你官多大, 無非是當主席, 當總理, 當部長, 當省長, 那麼大的官, 但是你只能以一個勞動者的姿態出現。這樣, 你的官更好做, 更多得到人民擁護。”又說:“在北京做官, 官氣比較重, 下去的時候很要注意, 不要學‘巡按出朝, 地動山搖’那一套!”他意味深長地說:“要消滅官僚主義, 消除資產階級作風, 要使得大家感到, 現在是真正地解放了, 建立起真正平等的關係。”

1958年8月17日至30日, 爲進一步推動“大躍進”, 毛澤東在北戴河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 期間兩次召集各大協作區主任———柯慶施 (華東) 、李井泉 (西南) 、陶鑄 (華南) 、林鐵 (華北) 、王任重 (華中) 、張德生 (西北) 、歐陽欽 (東北) 開會。8月21日, 毛澤東在第二次各大協作區主任會議上講話, 再次闡述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係問題:“人們在勞動中的關係, 應當是平等的關係, 是領導和羣衆打成一片的關係。蘇聯在十月革命後沒有做好, 舊的法權 (等級) 制度沒有徹底破壞, 勞力與勞心是分離的, 教育與生產是分離的。”講話中毛澤東提出, 要考慮取消薪水制, 恢復戰爭年代的供給制:“進城以後, 有人說我們有‘農村作風’‘遊擊習氣’, 這是資產階級思想侵蝕我們, 把我們一些好的東西拋掉了。農村作風喫不開了, 城市要求‘正規化’, 衙門大了, 離人民遠了。我們歷來講, 要和羣衆打成一片, 對羣衆要說服而不是壓服, 這些怎麼都成了問題呢?原因就在於脫離羣衆, 在於特殊化。”他還認爲, 供給制比較平等, 過去我們成百萬的人, 在階級鬥爭中, 鍛鍊成爲羣衆擁護的共產主義戰士, 二十二年的戰爭都打勝了, 爲什麼建設共產主義不行了呢?是不是由幹部帶頭恢復供給制?

對戰爭年代雖然艱苦但卻火熱歲月的回味, 使毛澤東陷入思索:“生產”戰鬥力的軍隊, 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係建立了嗎?

1958年8月上旬, “組織軍事化、行動戰鬥化、生活集體化”的人民公社運動在中國大地興起。當時, 報刊上反覆宣傳:“毛澤東同志說, 我們的方向, 應該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 (工業) 、農 (農業) 、商 (交換) 、學 (文化教育) 、兵 (民兵, 即全民武裝) ’組成爲一個大公社, 從而構成爲我國社會的基本單位。”這時, 本來就是“組織軍事化、行動戰鬥化、生活集體化”的軍隊, 如何順應“人民公社化”熱潮並繼續保持毛澤東一貫提倡的戰鬥隊、生產隊、宣傳隊作風呢?

就在1958年8月間, 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宣佈:軍隊幹部下連當兵, 進一步密切官兵關係, 在軍隊內部形成共產主義式的同志關係。

“將軍啊, 你一舉手敬禮就打了個殲滅戰, 殲滅了人們思想上的等級觀念”

1958年9月,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 解放軍總政治部作出了關於軍隊各級幹部每年下連當兵一個月的具體規定, 各軍區隨即紛紛行動起來。

當月, 濟南軍區舉行黨代表大會, 通過了《關於幹部定期下連當兵和參加體力勞動的決議》, 要求所屬部隊排以上幹部 (除身體條件不許可者) 每年必須以一個月的時間下連當兵, 並要求除有病和體弱不能參加體力勞動的幹部以外, 各級幹部均應隨同機關、連隊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部隊的工農業生產, 和士兵一起勞動。決議中說, 幹部定期下連當兵和參加體力勞動, 是繼承和發揚我軍官兵一致、軍民一致的優良傳統的重要措施之一, 它對改進領導作風, 提高幹部的勞動觀念和羣衆觀念, 培養又紅又專的幹部隊伍, 都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

在黨代表大會上, 濟南軍區司令員楊得志上將在講話中詳細列舉了幹部下連當兵的好處:“可以打掉‘五氣” (注:官氣、暮氣、闊氣、驕氣和嬌氣) , 加強幹部思想意識的修養;可以反掉官僚主義和主觀主義, 改進領導作風和領導方法;當兵以後能親身體驗戰士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瞭解下層幹部對戰士的管教方法及存在的問題;可以根據親身體會提出更好的修改條令、規範的意見和更好的處理合理化建議, 有助於克服教條主義;可以鍛鍊和增強幹部的體質, 可以增強幹部的羣衆觀念和勞動觀念, 進一步密切官兵關係和軍民關係。”講話中, 楊得志還誠懇地說:“剛參加工農紅軍的時候, 曾當過兵, 但我覺得自己脫離士兵生活很久了, 今後每年抽出一定時間下連當兵十分需要。”

“在高級幹部的帶領下, 幹部當兵在部隊中很快就形成一個轟轟烈烈的羣衆運動。”到1959年2月止, “全軍下連當兵的幹部, 已達十五萬餘名, 其中有將軍一百六十多名”。

1959年3月7日, 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報道稱:“軍官下連當兵是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革命措施。根據總政治部的規定, 每個軍官每年當兵一個月, 這一措施迅速獲得全軍廣大軍官的熱烈擁護。楊得志上將、楊成武上將、許世友上將、鄧華上將、陳再道上將、文年生中將、秦基偉中將、成鈞空軍中將、陶勇海軍中將等, 首先帶頭下連當兵。接着, 全軍成千上萬的軍官, 無論是老幹部、新幹部、高級軍官、一般軍官, 都相繼到連隊當兵。大批原在連隊工作的幹部, 也輪流下班當兵。到目前止, 有的部隊80%以上的軍官已在連隊當過兵。”

當時, 幹部下連當兵, “特別是那些戰功卓著、鬚髮斑白的將軍下連當兵, 完全過士兵生活, 有效地衝擊了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思想意識, 培育了人們的共產主義思想, 使全軍上下洋溢着一片團結一心、水乳交融、平等相處的動人景象。當兵軍官下到連隊, 與士兵同喫一個鍋的飯, 一個盆的菜。睡覺牀靠牀, 散步手牽手, 行軍搶着背槍, 宿營爭着搭鋪。……休息的時間, 許多領兵數十年的將軍和小夥子們一起講故事、論形勢、敘家常、道身世, 一起唱歌。這種革命大家庭的溫暖, 使人們清楚地感到將軍和士兵, 只有職務分工的不同, 沒有貴賤之分。”

下到連隊的楊成武上將完全像士兵一樣地聽從班、排長的領導, 認真遵守連隊的各種制度, 外出請假, 回來銷假, 禮節周到, 處處作模範。連隊的一切公差勤務, 不管是打水、掃地、倒痰盂、掏廁所, 樣樣搶着幹……他在向班長請假時舉手鄭重敬禮, 目睹了這一幕的列兵黃力子感動地在日記中寫道:“將軍啊, 你一舉手敬禮就打了個殲滅戰, 殲滅了人們思想上的等級觀念。”

“幹部下連當兵還有更深遠的意義, 就是爲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準備條件”

對幹部下連當兵, 連隊官兵紛紛表示深受教育, 某部八連戰士顧銀盛寫信給《人民日報》說:

聽說將軍要下連來當兵。我想:他一定是穿呢子衣服, 戴將軍領章的。想不到他穿的是舊軍服, 戴的船形帽, 佩帶着列兵的領章, 完全跟普通戰士一樣!

將軍同我們一一握手, 再三對我們說:“以後千萬不要再叫我首長!我和大家一樣, 而且你們是我的老師!”

當他和我握手的時候, 我感動得說不出話來。一個參加革命幾十年的將軍, 經過了兩萬五千里長徵, 對人民有過很多貢獻, 今天卻來當普通一兵, 而且還要向我們學習, 只有人民軍隊的幹部纔有這種忘我工作、全心全意爲革命的共產主義精神。

對下連當兵, 許多開國將軍也都有感觸、感悟。1958年10月20日的《人民日報》刊登了兩位開國中將秦基偉、劉金軒的當兵感言。秦基偉寫道:“下連當兵的目的是鍛鍊改造自己的思想作風, 因此要有決心當小學生, 老老實實地放下架子, 在實踐中體驗士兵生活。……把自己置於普通士兵的地位, 和士兵同喫、同住、同勞動、同操作、同娛樂, 和士兵一樣遵守紀律、嚴守制度、聽從指揮。士兵的一切活動我們都要參加, 不能有任何特殊。……下連當兵的幹部, 也要毫無例外的積極參加勞動。”劉金軒寫道:“爲了鍛鍊到連隊裏來當兵, 是黨需要每個軍官經常得到鍛鍊, 不是來找清閒和享受的。”

幹部下連當兵, 其積極意義得到廣泛認同。1958年11月8月, 《人民日報》轉載了《八一》雜誌第三期專論《部隊幹部當兵的革命意義》, 論述了“官兵平等是我軍的一貫傳統”“幹部當兵是官兵平等的關鍵”等觀點, 指出:“幾十年來, 中國人民解放軍始終遵循着毛主席的教導, 以官兵一致的原則, 官兵平等的思想, 作爲處理軍隊內部關係的根本原則。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 軍官是領導者, 又生活在士兵羣衆之中, 以普通軍人姿態出現, 受羣衆的監督;士兵是被領導者, 又有權參加管理, 官兵政治平等。這種平等關係是保證軍隊打敗那些比我們強大得多的敵人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

同時, 專論有些觀點無疑打上了“大躍進”的烙印, 又隱約折射出毛澤東的思考:“幹部下連當兵還有更深遠的意義, 就是爲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準備條件。目前我們的國家正處在一天等於二十年的偉大時代, 隨着工農業一日千里的飛躍前進……在我們軍隊本身來說, 逐步縮小反映在軍官和士兵勞動方式上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 大大地提高共產主義覺悟, 以便在更高的基礎上體現軍官和士兵之間的共產主義平等關係, 就成爲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幹部下連當兵, 正是逐步縮小這種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差別的措施之一。”

當然, 專論中關於“正規化一度影響了官兵平等”的觀點無疑是錯誤的, 這一觀點對我軍的正規化建設具有消極影響:“前幾年, 在‘正規化’的口號下, 部隊中就曾出現過一股資產階級特權思想的逆流。有人曾把我們官兵一致、官兵平等的優良傳統, 說成是‘農村作風’、‘遊擊習氣’、‘不合乎正規化的要求’等等, 加以反對。結果, 我們原有的官兵打成一片、平等相處的優良傳統被削弱了, 不少軍官的官氣增加了, 同士兵的聯繫減少了, 官兵之間的關係‘正規’了, 感情卻疏遠了。這一切說明了什麼呢?說明了表現在官兵關係方面的所謂‘正規化’, 正是我們所堅決反對的‘官僚化’, 所謂‘農村作風’‘遊擊習氣’, 正是地地道道的馬克思主義的作風, 正是我們所要大大發揚的共產主義精神。”

不管如何去理解幹部下連當兵, 毛澤東本人對這一活動是非常滿意的。1958年12月9日, 他在中共八屆六中全會上的講話提綱中寫道:“1958年的軍事有一個大發展, 大整風, 軍長當兵, 參加生產, 大辦民兵師, 這是幾件大事。”所謂“軍長當兵”, 就是指幹部下連當兵。

1959年2月, 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傅鐘上將在春節廣播講話中高度評價了幹部下連當兵活動:“尤其是實行幹部下連當兵的措施以來, 官兵之間、上下之間的關係更加融洽了, 團結更加緊密了。這樣, 在軍事訓練, 對敵鬥爭, 以及其它各項任務的執行中, 都獲得了極其顯著的成績。”

“日出東方一片紅, 俺班來了個老英雄, 官兵一致同甘苦, 共產主義好作風”

1959年春, 全軍下連當兵活動繼續展開。早在春節前後, 全國各地駐軍領導機關就開始認真細緻地安排1959年幹部當兵的規劃, 確定了分批下連的人數、時間和先後次序。到3月初, 行動較快的廣州、濟南等軍區部隊, 下連當兵的軍官已有幾千人;“北京、南京、昆明、武漢、蘭州等軍區部隊, 首批下連當兵的軍官, 也大多整裝就緒。”

幹部下連當兵, 對於密切官兵關係, 實現尊幹愛兵, 可謂是立竿見影。下連當過兵的陳再道上將這樣回憶說:“由於幹部以平等精神對待士兵, 士兵就把幹部當成知心朋友, 更加尊重幹部、愛護幹部, 關懷無微不至。幹起活來他們總怕你累着, 你一動手幹什麼, 就有幾個人來搶着幹, 有時你努力搶到手, 幹不了一會, 他們就勸你休息, 甚至搶走了工具。我在連隊當兵時, 爲了能在早晨給同志們打點洗臉水或掃掃地, 有時要裝着上廁所, 早起個把鐘頭。有一些重活, 他們總不讓當兵的幹部去做, 甚至避開不讓你知道。有時爲了爭上一次夜班放哨, 還要假睡聽着, 等他們叫班時立即爬起來跟着去才成。抬土的時候, 戰士總把土筐往自己身邊拉, 凡是有什麼危險, 戰士就以身護住下連當兵的幹部。如許世友上將在連隊當兵參加爆破演習時, 戰士怕飛起的石塊打着他, 就自動站在他面前護着。……戰士們對當兵幹部這種愛護, 完全是出於內心的感情, 我們下連當兵的同志, 都深深爲這種友情所感動。由於同士兵相處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因此在當兵期滿離開部隊時, 真是難捨難分。走的時候士兵送了一程又一程, 年輕的士兵哭了, 年老的將軍也激動得止不住眼淚。”

這種忘年交舉不勝舉。當瀋陽軍區某連派代表去看望曾在連裏當兵的程世才中將時, 將軍頭句話就問:“全連同志好嗎?我們的班長也好嗎?”福建前線駐海島部隊某連九班, 在紅旗競賽中得到紅旗, 馬上給在班裏當過兵的熊兆仁少將寫了報喜信。

當時也有人嘀咕:下連當兵, 這不是折騰老幹部嗎?對此, 陳再道上將的回憶最有代表性:“幹部下連當兵, 特別是年紀大些的幹部能否堅持得住呢?根據下連當兵同志的體會是可以堅持得住的。我個人也有這樣的體會, 開始是有些不大習慣, 幹活之後, 感到腰痛、腿痠, 但堅持下來就好了, 飯量也增加了, 也不失眠了, 一個月的士兵生活身體變得更結實, 體重增加了。我們年紀大些的同志都如此, 年輕的更沒有問題。另外一些體力所不及的事情, 士兵們會主動關照不要你做。”

到1959年7月, 僅僅半年多時間裏“就有十萬餘干部下連當兵”。這段時間, “在組織幹部當兵中, 都是領導幹部帶頭當兵, 據不完全統計, 已有七十五名將軍下連當兵。”“空軍政治委員吳法憲中將、政治部主任王輝球中將, 先後下到機場當兵, 跟士兵一起擦飛機, 研究技術。”北京某部隊一個班的戰士, 還編了一首快板讚揚他們的軍長成少甫少將:“日出東方一片紅, 俺班來了個老英雄, 官兵一致同甘苦, 共產主義好作風!”

下連當兵, 也讓將軍們受益匪淺。郭鵬中將下連當兵後, 寫了一篇文章總結他當兵的體會:“軍隊的基層是連隊, ‘千條小河歸大海, 萬件工作下連來’。如果對連隊基層工作缺乏深入細緻的瞭解, 就很難使自己的領導切合實際。”一位將軍在詩裏寫道:“連隊是個大學校, 軍、政、文化一大套, 戰士幹勁衝破天, 生龍活虎逞英豪, 我們下連當學生, 一切優點都學到。”

到1960年1月, “各部隊幹部除年老體衰的以外, 絕大多數都下連當了兵。這些幹部中有軍種、兵種、軍區的司令員、政治委員, 有軍、師、團的首長和機關幹部, 還有連長、指導員、排長等大批基層幹部。數萬名知識分子出身的青年軍官, 也到連隊當了三個月到一年的士兵。”“大批幹部到連隊當兵, 用實際行動對廣大士兵進行了革命傳統教育。廣大戰士把將軍們下連當兵期間同他們親密相處的事例和他們的教導, 一遍遍地傳頌, 用來激勵自己保持和發揚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有的連隊在將軍走後, 繼續一期期地出‘趕將軍’的牆報, 許多班、排還展開了向‘老紅軍’、‘老八路’學習的熱潮。” (《人民日報》, 1960年1月21日)

“這些年, 下連當兵活動一直在搞, 收到了良好效果”

1963年7月29日, 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甘渭漢中將在《人民日報》撰文《談談軍隊幹部下連當兵》, 對幹部下連當兵活動進行了總結:

根據毛澤東同志的指示,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於同年九月作出了關於軍隊各級幹部每年下連當兵一個月的具體規定。毛澤東同志的這一偉大號召和總政治部的規定, 立即得到全軍廣大官兵的熱烈擁護。高級幹部首先帶頭響應, 許多部隊的司令員、政治委員, 軍長、軍政治委員, 重新穿上戰士服裝、佩戴列兵軍銜, 背起揹包下到連隊, 同戰士同喫、同住、同操作、同勞動、同娛樂 (簡稱“五同”) 。全軍各機關、各學校、各部隊, 除了年紀大、體弱、有病的幹部以外, 都紛紛下連當兵。因而在全軍很快就掀起了一個轟轟烈烈的幹部當兵的熱潮。自一九五八年八月至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底止, 軍隊幹部下連當兵的, 共達七十七萬一千餘人次。其中有將軍二百五十餘人。當兵時間最長的是半年到一年 (主要是未當過兵的青年知識分子幹部) , 一般的是每年當兵一個月。經過幾年來的實踐, 幹部當兵, 根據幹部所任職務、工作性質和年齡、身體狀況等不同, 採取了多種形式。一般的主要是下連當兵;科學研究部門和技術院校的青年知識分子幹部, 可以下連當兵, 也可以到所屬工廠勞動;軍分區、縣、市人民武裝部的幹部, 可到公社參加生產勞動, 也可以到連隊當兵。至於有些年齡較大、身體較弱不能和戰士同操作、同勞動的幹部, 則定期下到連隊代職、蹲點, 進行調查研究, 檢查和幫助工作, 向連隊幹部和戰士傳授工作經驗和傳統作風。

在文章中, 他代表中央軍委鄭重指出:

軍隊幹部下連當兵, 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幹部工作現行的一項根本性制度。它是黨和國家關於幹部參加勞動制度在我軍的具體運用和發展, 是我軍官兵一致、上下一致的傳統作風在建軍新階段的一個重要的具體體現。……幹部當兵制度的實行, 意味着能上能下的共產主義新風氣的樹立, 意味着人與人間同志式的新關係的建立, 在我國……剝削階級思想影響和小資產階級的習慣勢力還大量存在的情況下, 在執行這一制度的過程中, 也還是不可能不遇到這種或那種思想阻礙的。因此, 經常向廣大幹部進行共產主義教育, 消除一切非無產階級的思想影響, 是使幹部當兵制度持久地堅持下去的重要保證。

此後, 幹部下連當兵作爲“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保持下來。

如今, 對軍隊幹部下連當兵活動, 習近平總書記目光如炬:“這些年, 下連當兵活動一直在搞, 收到了良好效果。但是, 我也聽到一些反映, 現在有的機關幹部下連當兵就是走個過場, 人來了心沒來。”因此, 在聽取成都軍區工作彙報後的講話中, 習近平總書記科學指明瞭幹部下連當兵活動的努力方向, 爲這一活動賦予了時代特色:“開展下連當兵活動, 不要僅僅看作是一個下基層問題, 更重要的是要通過下連當兵活動, 培養幹部對士兵的感情, 培養士兵對幹部的感情, 培養全軍官兵對軍隊的深厚感情。”

黨史縱橫 2018,(02),11-14

夏明星 徐生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