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圖/監獄人生重啓計劃辯論隊贏了哈佛大學辯論隊。爲監獄囚犯提供教育機會。

在傳統認知裏「監獄」這兩個字

怕是總帶着些「反面」的色彩

高牆、鐵絲、牢房暗無天日

如果你想象力再豐富點

像《餘罪》中的虐待、暴力、

欺凌的畫面也會輪番上映

不可否認,這是衆多監獄的現實場景

但總有個例,顛覆人的三觀與認知

去年初,紐約一處懲教所公開

禁止囚犯接收來自親朋贈與的書籍

制度一出,便引起大量囚犯的不滿

因謀殺罪被判監禁50年

重刑犯Michael Shane Hale說

本想順利考個學位的他如今已失去了希望

他開始不知道如何在這裏度過餘生

越來越多的囚犯愛上學習

監獄對他們而言,似乎也不再是囚籠

其實,這早已經不是第一次

像世人展示監獄的良好學習風氣——

你能想像的到嗎?有這樣一所監獄

原本殺人不眨眼的犯人,竟然會愛上養花種草

每一顆種子、每一朵小花,都被小心呵護着

學習、辯論、作業、演講

是他們在監獄裏做的事情

他們更是成爲大學生,並拿到美國私立文理學院——巴德學院的學位

出獄後也爲各行業做出貢獻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爲什麼罪犯有機會接受巴德的教育?

爲什麼他們可以獲得文憑?

其實這一切都多虧了一個叫馬克斯·肯納Max Kenner的人

在大多數人看來,

罪犯都是一羣無藥可救的人

但馬克斯·肯納不這麼認爲

圖/馬克思·肯納(Max Kenner)

作爲巴德學院的一個大學生

馬克斯在一個研究項目中發現

美國是當時世界上犯罪率最高的國家

關押着世界將近四分之一的囚犯

儘管政府實行了嚴格而健全的監獄制度

但超過一半的囚犯每年都可以被釋放

可超過一半的囚犯卻回因再次犯事

而重新被抓回監獄

因爲他們沒有文憑、沒有文化

沒有人願意幫助他們或爲他們工作

所以他們通常有兩種選擇:

等死或再次犯罪坐牢

從那時候起,馬克斯就想要改變點什麼

有次,馬克斯訪問了一所監獄

"如果你願意,就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樣,你可以在這裏上課,去大學,甚至拿到文憑,在你出去後得到一份好的工作"

當聽到這裏時,犯人們都很興奮

他們都迫切希望有個好出路

而馬克斯對此就更有信心了

他隨即開展了一項特殊的項目——

Bard Prison Initiative (BPI)

爲監獄囚犯提供教育機會

爲此,馬克斯從大二到畢業後的整個夏天

都在尋找一個可以合作的監獄和大學

但是沒有人同意這項計劃

沒有人幫助他,更沒有人願意合作

正當他走入困境的時候

他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巴德學院

圖/校長Ststein與Max Kenner對“重啓計劃”進行交談

校長Ststein在聽到馬克斯的計劃時

他被這個年輕人的熱情和堅持深深打動

他決定幫那個年輕人一把

2001年,這項“監獄人生重啓”計劃正式啓動

除了提供課程外,也提供畢業證書

這意味着出獄的學生

可以帶着巴德學院的文憑,重返社會

雖然監獄裏有職業培訓

但這項計劃並不談論實用技巧

而是文學、哲學、經濟學、文化

馬克思是想讓他們知道

這世界上還有很多美麗未知等着去發現

無論是上課的質量、對學生的要求

在監獄中就感受到高等學府的學習氛圍

然而,這些犯人們想要念大學並不簡單

需要經歷好幾輪的嚴苛的筆試和麪試

低於2%的通過率,比任一大學都難考

想要獲得這次逆襲人生的機會

這些早早輟學或連字都識幾個的大叔

更要付出比普通人多幾倍的努力

來這裏教書的老師也是大神級別

不僅有巴德學院的

還有哥倫比亞、紐約大學的教授

大神們和這些差點就沒有未來的人

談人生、說理想

圖/受刑犯人在接受課程教育

如果不是統一服裝和鐵窗

這課堂的確沒有什麼不一樣

教授講柏拉圖講得全情投入

座位上的學生瘋狂輸入大腦中

他們不僅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還要培養藝術細胞、陶冶情操

大多數監獄學生都認爲參加這個計劃

會給他們的人生一個重新再來的機會

比如Hughes,一個紐約的街頭少年

曾經認爲這個世界上充滿了暴力和毒品

在參加了“重啓計劃”後

感受到了人生還有更多美好的事物

最初的他也對這個計劃充滿懷疑

但僅僅一個學期,

他每天從早到晚足足學夠10個小時

他慢慢發現了這些課程的魅力所在

圖/受刑犯人在監獄的大學校園裏

這些從來沒有接觸過的課程

爲他們打開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監獄裏的高牆禁錮了行動的自由

但並沒有禁錮他們的思想

每一個參加“重啓計劃”的學生

都想在出獄後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

就像Hughes,在這以前他從未讀過書

但他現在的願望是拿到博士學位

現在的他在紐約市立大學繼續進修

據統計,在監獄裏接受過

“重啓計劃”課程學習的學生

出獄後的重犯罪率下降到了2%

要知道這對於再犯罪率高達三分之二的

美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讓罪犯們真正反省自己的罪行

重新投入這個社會中

纔是Max真正的目的

巴德學院監獄重啓計劃

爲他們舉辦了第一屆畢業典禮

這些曾經遭人唾罵的罪犯

第一次以“大學生”的身份站在講臺上

有些不安、忐忑,更多的是難掩的高興

而那些清脆響亮的掌聲

讓他們的人生徹底由黑轉向光明

第一批畢業生出獄後

Max做過一份問卷調查

有超過80%的學生在出獄後找到了工作

開始了自己人生的新篇章

甚至有的學生通過進修

還去到了非政府組織的專業領導人物

圖/丹尼說,透過巴德監獄倡議,他成爲家中三代唯一一位上大學的人

他們現在過着的

是和原來的截然不同的人生

不僅如此

他們還用實力證明這裏不乏人才

在押人員組建了“巴德監獄辯論隊”

竟然還在一場比賽中,完勝哈佛大學辯論隊

圖/監獄人生重啓計劃辯論隊贏了哈佛大學辯論隊

有着全美及世界多個辯論賽

冠軍頭銜的哈佛大學辯論隊

本着傳授經驗造訪監獄

卻被幾個囚犯虐得體無完膚

如此戲劇性的衝突讓人大跌眼鏡

沒有網絡、查閱資料都要層層提交申請

如此艱苦的環境換來的是

一支強大的監獄辯論隊

這一消息曾登上各大媒體頭條

甚至在去年被華納兄弟買下版權

計劃將巴德監獄學員的

傳奇經歷拍成電影

而實際上,他們早在2014年

就曾打敗過美國西點軍校的辯論隊

圖/監獄學生和西點軍校學生在進行辯論比賽

隨後還完爆弗蒙特大學的國家級隊伍

這次的哈佛之戰,光榮加冕

這樣的成果全憑他們努力獲得

哈佛辯論聯合會主席巴特這樣說

看着這些精英囚犯們春風滿面氣宇軒昂

警官們和馬克思都倍感自豪

對於他們而言,人生的寒冬已經過去

他們真正被賦予了人生新的意義

更重要是的是,

他們讓世界看到教育改變一個人的力量

如今紐約州共有6所監獄

將近300名在押囚犯在攻讀此項學位

對他們來說學習的過程,或許比一紙文憑更重要

除了巴德學院監獄項目之外

不少教育組織也開始關注監獄這一領域

加州最古老、曾關押過

大批重刑犯的聖昆廷監獄

如今已成爲學風濃郁的求知勝地

“以前我一心想着怎麼逃出去

現在我意識到只有精神救贖

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沒有拉幫結派,不再以暴制暴

連殺人犯都沉醉學習淨化心靈

每學期約有300名囚犯參加聖昆廷的大學課程

微積分、生物學、環境科學、化學等

19門豐富的教學課讓鐵窗內的囚徒如獲新生

巴德學院和當地監獄進行的

這種偉大嘗試也不是沒有遭到過反對

不少人就指責巴德學院

浪費稀缺的高等教育資源

在“不可挽回之人”身上

但一項綜合美國過去37年,

總計57項調查統計數據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相比那些在服刑期間沒有參加過 “教育計劃” 的囚犯,參加接受過 “教育計劃” 的囚犯

重新犯罪的可能概率要低上28%

至少巴德囚犯辯論隊的成功

證明了他們的付出不是“浪費”

同時也證明了教育的重要和偉大

教育,是實現救贖靈魂的跳板。

它可以讓原本在監獄裏服刑的殺人、縱火暴力罪犯,喚醒真知、逆轉人生。同樣,也可以讓數不清的東南亞景區兜售紀念品的孩童,未來之路多一種選擇的可能;讓受教育權缺乏保障的弱勢孩童,用另一視角看到外面的世界...

© UNESCO

與君行一起,接力教育援助

參與支教幫扶類國際義工


全球仍有數以億計的兒童、青少年等,得不到相應的教育。渴望平等的教育權利,沒有人比他們更迫切

圖/君行斯里蘭卡加勒義工周晗依

守護教育的初心,捍衛教育的公平。

以微薄之力,幫助世界各地有需要的學生和兒童獲得教育,從而打開世界、描繪美好未來,透過教育看到光亮,也是君行一直在做的事。

教育是通往自由真正的鑰匙。

——巴德監獄倡議計劃創始人馬克思·肯納(Max Kenner)

— END —

*部分圖文信息來源於網絡,侵刪

Source:bottledream/人人公益/新京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搜狐教育/北美留學生日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BBC

bottledream:《沒有人可以定義你,你可以隨時重新定義自己》《這所“監獄版的哈佛大學”,招收的竟然都是曾經的毒販、縱火犯、殺人犯》

人人公益:《當罪犯完勝哈佛學霸,現實版“肖申克”告訴你:教育才是救贖靈魂的真正鑰匙》

新京報:《監獄辯手如何擊敗哈佛才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7年教育援助略降,基礎教育援助縮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