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

“青藏高原牦牛,吃的是冬虫夏草、喝的是天然矿泉水、拉的是六味地黄丸……”

这一流传多年的民谣,讲的便是“牛中高富帅”——牦牛。

科普一下牦牛的“前世今生”——野牦牛原是我国青藏高原一带的特产动物,是典型的高寒动物,性极耐寒。原始牦牛在距今三百多万年前的更新世生存,广布于欧亚大陆东北部。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气候变迁而南移至中国青藏高原地区,并适应高寒气候而延续下来,演化为现代牦牛。

牦牛浑身都是宝,肉质蛋白高,精肉多,野味浓,其毛纤维细长,质地柔韧,牧民用来编织小帐房,冬暖夏凉,避风防水,经久耐用,其牛绒绵柔舒适,可供高档毛料。其皮可制精美皮革,富有光泽,质料考究,为皮革中上等佳品。其骨熬制骨胶,透明剔亮,粘性强而用途广。

注意了,牦牛绝非你见过的普通黄牛、奶牛,一头成年公牦牛体重可达440公斤,体躯高大、毛发不仅锃亮,且长度几乎垂地,但“牛中高富帅”却有一个致命伤——都是小短腿。

统计显示,全世界现有牦牛近1600万头,其中中国有1500余万头,是世界上拥有牦牛数量和品种类群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5%以上。中国是世界牦牛的发源地,全世界90%的牦牛生活在中国青藏高原及毗邻的6个省区。其中青海存栏牦牛480.97万头,占世界牦牛的32%,居全国首位。

作为全国牦牛存栏最高的地区,青海省多年来致力于打造“世界牦牛之都”,旨在通过养、学、研、产等全方位构建牦牛全产业链。而在这里,还低调的坐落着世界唯一的国家级牦牛种畜场——青海省大通种牛场。

为了一睹牦牛风姿,8月30日,科技日报记者专程前往青海省大通种牛场一探究竟。

高原已是深秋,车辆穿越国道、省道、村道一路驶去,连日的降雨令夹道山峦层层雾罩,置身其中,仿佛穿梭于山水画之间。一个班小时车程后,青海省大通种牛场浮现眼前。

在种牛场副厂长保广才的介绍下,记者粗略感受了大通种牛场到底有多“牛”:

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培育的牦牛新品种——大通牦牛,填补了世界牦牛育种史上的空白;

是世界唯一的国家级牦牛种畜场、世界唯一的野牦牛种公牛站;

是全国最大、最具影响的牦牛产、学、研基地和牦牛良种繁育推广基地;

已向青海省39个县累计推广大通牦牛种公牛19500余头,并辐射到新疆、西藏、内蒙、四川、甘肃等全国各大牦牛产区;

大通牦牛后裔在推广区达130万头以上,经测算累计为农牧民新增效益达7.8亿元;

开发了牦牛犊肉等系列产品,成为青海省第一个取得畜产品有机认证的单位。

前方高能了,在这个低调的种牛场,还有一头世界最大的牦牛。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可惜的是——去年他与小伙伴切磋武艺,不幸贡献了生命。如今被制成标本,永远安静地站在种牛场展示厅了……

有人要问了:“为啥工作人员不去拉架啊?”

不好意思,保厂长说了,两头吨位级的“大家伙”还真没人敢上前一步,你行你上啊。

言归正传。青海省大通种牛场始建立于1952年,是专业从事良种牦牛繁育、科研及推广工作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全场土地总面积84万亩,可利用草场77万亩,饲草料地2230亩。现存栏牦牛2万余头,年产犊牛0.6万余头,有核心群48个,育成群28个,扩繁群21个,每年可向省内外提供2000余头大通牦牛种公牛,生产优良牦牛细管冻精5万支。已形成了由大通牦牛繁育中心、冷配群、核心群、育成群和推广示范区构成的大通牦牛繁育推广体系。2008年以来先后被国家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大通综合试验站”、“农业部牦牛遗传育种与繁殖科学观测实验站”、“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和“动物疫病净化创建场”。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大通种牛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利用野牦牛改良家牦牛,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培育的牦牛新品种--大通牦牛。它是以我国独特遗传资源为基础,依靠自己独创技术培育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牦牛新品种,新品种的成功培育填补了世界牦牛育种史上的空白。

大通种牛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研究所联合建立了国内外第一个野牦牛公牛站和野牦牛精子库,成为全国唯一向国内外提供优良牦牛种公牛及其精液的育种单位。

历经60余年的不断发展,如今,大通种牛场已成为全国最大、最具影响的牦牛产、学、研基地和牦牛良种繁育推广基地,承担着牦牛遗传资源保种、新技术研发和推广任务。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