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夜城”上海爲發展“夜經濟”又出“新招”。“五一”前夕,黃浦區任命“夜間區長”和一批“夜生活首席執行官”。23日,楊浦區也做了類似探索。

上海爲發展城市“夜經濟”設立這些“新頭銜”有什麼考慮?

上海白天晚上兩個區長?首批“夜間高層”走馬上任!

建“夜經濟”發展協調機制,已任命10多位“夜生活首席執行官”

4月底,上海出臺《關於上海推動夜間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圍繞打造“國際範”“上海味”“時尚潮”夜生活集聚區的目標,推動上海“晚7點至次日6點”夜間經濟的繁榮發展,其中借鑑國際經驗,建立夜間經濟發展協調機制被列爲第一條。由各區分管區長擔任“夜間區長”,統籌協調夜間經濟發展。鼓勵各區公開招聘具有夜間經濟相關行業管理經驗的人員擔任“夜生活首席執行官”,協助“夜間區長”工作。

上海市商務委副主任劉敏指出,作爲國際化大都市,上海發展夜間經濟,對進一步拉動外來消費、優化營商環境有積極意義。

記者梳理發現,截至目前,上海已經任命的10多位“夜生活首席執行官”,大多是不同商業企業的資深從業者,如百聯股份、上海新世界(集團)、上海外灘投資開發(集團)、中國新天地太平橋項目、上海豫園股份等的相關負責人。他們將協助“夜間區長”豐富夜間文化藝術旅遊產品供給、分享創新管理模式等。

談及自己的新身份,中國新天地太平橋項目總經理李振輝表示,新天地將更豐富“夜體驗”消費供給,更致力打造文化及社交目的地,引入國際化、高層次的藝術活動。

奧緯諮詢副董事合夥人陳聞說,“夜經濟”給一座城市帶來活力和魅力的同時,對城市治理的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停車、公共交通、公共衛生、安全等都需要進行相應配套,並且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

學習國際成熟做法,充當各方協調者

設立“夜間區長”和“夜生活首席執行官”,上海在國內是“首創”,但在全球的知名大都市裏,這其實已經是一套成熟的做法。

荷蘭阿姆斯特丹設立了“夜間市長”,爲當地居民打造更爲安全的夜生活。荷蘭華人經濟技術發展中心副主席朱丹介紹,阿姆斯特丹夜間生活和夜間服務供給追求互動和多元化,正在積極推動24小時圖書館、24小時工作空間、24小時便利店的建設等。

目前,全世界有數十個城市設立了類似“夜間市長”的職位,如倫敦、巴黎、柏林、紐約等。

2016年,在開通通宵地鐵後,英國倫敦市政府招聘了深諳夜生活的主管,以推動倫敦夜間經濟的發展和多樣化。根據夜間行業協會數據,倫敦夜間經濟佔英國夜間經濟的比重約4成。

紐約2018年設立了夜生活辦公室,這一辦公室致力於幫助城市、夜經濟從業者、居民等多方建設更加安全而有活力的夜生活場景。

柏林持續多年舉辦“博物館長夜”活動,人們可憑一張通票拜訪柏林數十家博物館及紀念館。

僅設新“官”遠不夠,要做好本土化和精細化管理

想要讓“夜經濟”點亮都市的夜空,僅僅設立新“官”就夠了嗎?業內人士指出,學習國際先進經驗只是一個開始,要想把好事做好還要實現本土化和下一番“繡花功夫”。

“要按照行政區域的特色進行統籌規劃,比如,有的以文化相關的內容爲主,有的區域是夜生活酒吧,有的是零售、餐飲等,要防止大而全,‘千城一面’‘千店一面’。”陳聞說。

和國外一些城市居民區與商業區“涇渭分明”不同,在中國的一些大城市裏,商業區與居民區“無縫銜接”,帶來噪聲、油煙、垃圾等管理難題。

上海康世房地產經營有限公司總經理梁露薇表示,夜生活聚集區的規劃、改造和運營的過程中,要注重與周邊居民的磨合。“以永平裏爲例,在招商的過程中就明確避免重油煙的餐飲業態,選擇了咖啡廳、西餐廳等更‘輕’的餐飲業態,在排氣扇、油煙管、外擺位的設置甚至是音樂播放方面儘可能減少打擾。”

而對於已經自發成長起來的“夜經濟”聚集區,上海市靜安區大沽路的探索有借鑑意義。據大沽路“商家自治委員會”會長張堅介紹,不過500米的大沽路曾經聚集70多家商戶,商居關係緊張時,最高一個月投訴超百件。後來商戶們成立“自治委員會”,制定公約、自我管理,最終獲得居民和管理者的認同。

根據公約,晚上11時,所有的商家都會將外擺位撤回室內,新商家開業前會專門到沿街的居民家拜訪,確保音樂和噪聲不擾民等。

(內容來源:新華社)

相關文章